(1)、蛏幹燒肉

傳統肉類徽菜。蛏幹是蛏子的幹制品,蛏子是一種軟體動物,貝殼長方形,淡褐色,生活在水邊淤泥中,肉味鮮美,含蛋白質高,營養豐富。古代醫書記載:“蛏(肉)性甘溫補虛,燒煮食之去胸中邪熱煩悶。”具體制法是:将豬五花肉切成2寸長、1寸寬、3分厚的長方形,先紅燒五成爛,将蒸熟的蛏幹連湯汁加入,并九成爛時,用濕澱粉調稀勾芡,淋上熟豬油起鍋,撤上蔥末即成。此菜色澤醬紅,蛏幹與肉同燒,互相補益,已很鮮香,加上配料助味,更覺醉美适口,回味綿長。
(2)、腐乳爆肉
徽州肉類傳統風味菜肴。這道菜以紅色腐乳為主要調料制成湯汁,烹入爆炒的裡脊肉片,成菜色澤紅豔,肉質滑嫩,香氣濃郁,味鮮而微甜。具體制法是:取豬裡脊肉切成1寸2分長、8分寬、1分厚的片,加上蛋清漿拌,下鍋以六成熱的熟豬油急炒,見肉變色即倒入漏勺瀝去油,然後在原油鍋内,放入用腐乳泥、紹酒、糖、濕澱粉和豬肉湯調制成的湯汁,見湯汁微沸濃稠時,即将肉片再次下鍋,迅速翻炒幾下,淋入熟豬油,起鍋即成。此菜色、香、味俱全,在徽式肴中享有盛譽。
(3)、楊梅丸子
楊梅丸子傳統肉類徽菜。因形、色與楊梅相似,故名。烹饪方法是:選用三成肥、七成瘦的豬腿肉,剁成肉泥,放進碗内,将雞蛋攪入,加鹽、味精和水(二兩)攪拌上勁,再加面包屑拌勻成餡,用手搓成象楊梅大小的丸子。然後在炒鍋中放入熟豬油,用中火燒至五成熱時,将肉丸子下鍋炸至浮起,呈金黃進度,倒入漏勺瀝去油。原鍋中放水二兩,加白糖、醋、楊梅汁,在中火上熔化成鹵汁,再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随将炸好的肉丸倒入,颠翻兩下,淋上熟豬油二錢出鍋即成。此菜呈現玫瑰紅。丸子大小适中,一口一個,入口香甜帶酸,耐人玩味。
(4)、方臘魚
傳統水産類徽菜。又名“大魚退兵将。”相傳北宋末年,方臘率領起義軍在歙州與宋王朝官兵交戰,因寡不敵衆,便登上齊雲山獨聳峰固守,雖地勢險要,山下敵軍難以攻擊,但不利長久相持。宋軍攻不上山,就在山下重重圍困,欲斷義軍糧草,使其不攻自破。方臘在山上為此着急,忽見山上有不少水池,魚是頗多,便心生一計,指令義軍士兵把魚蝦捕出投向山同下,用以迷惑敵人。山下宋軍将領見此情景,誤認為山上糧草充足,圍之無用,便下令撤軍而去,義軍進而得救。百姓為紀念方臘智退宋兵而創制此菜。方臘魚是取中上品鳜魚,采用兩種不同烹調方式制成。具體制法是:選用重750克左右新鮮鳜魚一條,将魚頭、魚尾和中段分别切下,魚頭魚尾采用紅燒的烹調方式,燒好後放在長盤子的兩端;魚中段則采用油炸的烹調方式,施以斜刀花上鍋,炸成金黃色,再配以蕃茄醬,用清湯略燒,然後放在長盤的中間;最後在盤的邊沿鑲配12隻炸熟的大蝦,一盤為蕃茄紅色,共具鹹、甜、鮮三味的名菜便就此制成。那鳜魚在盤中昂首翹尾,頗有乘萬頃波濤而騰躍的态勢。眼觀方臘魚的獨特造型,耳聞方臘魚的神奇傳說,口嘗方臘魚的絕妙風味,令賓客意趣無窮,興緻倍增。
(5)、腌鮮鳜魚
徽州水産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鳜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人冬時将長江名貴水産棗鳜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采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隻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脍炙人口的佳肴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制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産桃花鳜(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鹵腌制,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制,故稱“腌鮮鳜”。腌鮮鳜魚的具體制法是:将新鮮鳜魚腌漬在室溫攝氏25度左右的環境中,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的氣味。然後洗淨并在兩面各剞幾條斜刀花,待晾幹後放入油鍋略煎,至兩面呈淡黃色時,倒入漏勺瀝油。在原鍋中留下少許油,下肉片、筍片略煸後,将魚放入,加醬油、紹酒、白糖、姜未和雞清湯,用旺火燒開,再轉用小火燒四十分鐘左右,至湯汁快幹時,撤下青蒜段,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淋上熟豬油起鍋即成。此菜肉酥鮮美,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徽式風味佳肴的代表菜品。
(6)、瓤甲魚
徽菜水産類名品。制作方法是:選取一斤半重的甲魚一隻,殺後剁去尾,爪尖,放在盆中用開水略燙後,放在冷水中,刮去全身皮膜,在甲殼下面,用刀尖從頸部劃開到尾處,挖去内髒,留下肝,洗淨瀝幹水待用。然後用肥瘦各半的豬肉,切成綠豆在的丁,取筍子也切成綠豆大的丁,将蔥、姜各二錢切成末,一起放在碗裡,加鹽、水适量,攪拌成餡。接着将肉餡從刀口處填入甲魚肚内,用三錢濕澱粉封口。炒鍋放在旺火上,下熟豬油,燒至六成熱時,放入甲魚(刀口向下),約炸一分鐘,倒入漏勺瀝去油。原鍋放在旺火上,放入切成八分長、四分寬的火腿片,拍松的姜塊、蒜瓣和甲魚,加水剛沒過甲魚,再加醬油、鹽、白糖、燒開後,換小火炖爛。在湯燒剩下一半時,烹入紹酒,用濕澱粉調稀勾芡,撤上蔥,黑胡椒,起鍋裝盆。此菜肉爛鮮香,裙邊軟嫩,湯汁濃厚,味美不腥。
(7)、清蒸石雞
徽州水産菜類名品。石雞是栖息在山澗石縫中的一種蛙類動物,乃黃山特産。以休甯縣大阜瀛所産最為著名。黃山石雞每隻重五兩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條紋,肉質細,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等營養成分,并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補身體的功能,是山珍上品。清蒸石雞的制法是:将石雞用刀從頸部開一小口,從刀口處下手剝去外皮,然後洗淨,将每隻石雞切成四塊。将石雞肉拼成原形放入湯碗中,配以火腿片、香菇片、加冰糖、甜米酒、蒜瓣、鹽、熟豬油、姜片及雞清湯,湯碗上覆寫一大盤,上籠蒸半小時取出即成。此菜湯清見底,香郁誘人,肉細嫩柔滑,因蓋碗清蒸,能保持原味,鮮醇無比,素以徽菜上品著稱。
(8)、清蒸鷹龜
徽州水産菜類名品。山鷹龜生長在高山石澗中,頭如鷹嘴下曲,尾部有鱗,故名。山鷹龜肉營養豐富,食後清涼補陰。有防病抗癌作用,用其作菜,為難得山珍極品。具體制法是:選一斤重的山鷹龜一隻,将其放入冷水鍋裡,在旺火上燒開後撈起,用刀後跟從龜的背腹之間剁開,剖成兩半,除去内髒。将龜肉放入開水鍋裡略氽撈起,再放入冷水中,刮去龜身上的皮膜,洗淨。剁去腳爪尖,切成四大塊,留頭去尾,按原形拼放入湯盤内,選用半肥半瘦的火腿,切成一寸長的象眼片蓋在龜肉上,加入姜片、鹽、冰糖、紹酒,再加水剛淹沒龜肉。在湯盤上蓋一個平盤,上籠用旺火蒸一個半小時取出,揀去姜片,淋上熟雞油即成。此菜湯汁奶白濃稠,龜肉鮮嫩,有特殊香味,食之終身難忘。
(9)、馬鞍鳝
徽州水産菜類名品。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遊曆到江畔,見一老農正從田中夾出一條條形似蛇的東西,問其名,才知稱之蟮魚。後經老農盛情邀請,就來到老農家中品嘗其味。當菜端上桌面,乾隆皇帝突問此菜的名稱,老農一時不知所措,但他望着盤中鳝魚片因加熱後皮縮肉翻,成馬鞍石橋(中間高兩邊低的石拱橋)形狀,便順勢稱之為燒“馬鞍橋”。後經旅居上海的績溪徽菜師傅将其引入,并以徽菜重油烹饪,定名“馬鞍鳝”,使之成為徽菜中的一道名菜。
馬鞍鳝的制法為:将活鳝魚頭、尾釘在案闆上,從脊背入刀剔骨,去内髒,洗淨,瀝幹水,切成1寸2分的小段。取火腿、熟筍均切成1寸長、半寸寬、1分厚的片。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入熟豬油,燒至八成熱時,下魚段炸至皮縮肉翻,倒入漏勺瀝去油。在原鍋中留少許油,放在中火上,下鳝魚段,加入鹽、姜、白糖、紹酒、醬油、雞清湯,燒至八成熟時,再下大蒜瓣和火腿、熟筍片一起燒熟,最後下蔥末,用濕澱粉調稀勾芡,淋上芝麻油起鍋,撤上白胡椒即成,此菜色澤紅潤,魚肉酥透,膠質大,味鮮醇。每逢端午節邊,清水黃蟮上市,即為此菜肴供應的旺季。
(10)、石耳炖雞
禽類徽菜名品。石耳是徽州山區一種附在岩石上的地衣類植物,富含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極高,古人說石耳“作羹饷客,最為珍品”。母雞的營養價值也很高,雞肉含豐富的蛋白質,有健脾胃、補虛損、壯盤骨的功效。石耳與雞同炖,堪稱營養佳品之巧配,甚為珍貴。具體制法是:将石耳用溫水泡開,反複搓洗幹淨,後用冷水浸泡,洗盡黑水和細砂,再切成象眼片,放在鍋裡,加冷水(半斤)、鹽(1分)、紹酒和蔥、姜(各一錢,都拍松),在中火上燒開後,撈出裝入碗裡(煮石耳的水和蔥姜不用)。選用重約2斤的母雞一隻,殺好洗淨,從脊背開刀,掏去内髒和嗉襄,洗淨,放入鍋内,加水燒開後撈出。然後,取火腿骨、蔥(打結)、姜(拍松),與雞一起放入砂鍋内,加水淹沒,用旺火燒開,再換微火煨至八成爛時,撈出火腿骨,揀去蔥結姜塊,再将石耳倒入砂鍋裡,加鹽9分,炖至酥爛即成。此菜雞肉酥爛,湯汁鮮美,有特殊芳香,為炖菜珍品。
(11)、青螺炖鴨
禽類徽菜名品。青螺為屯溪區和休甯縣特産。此螺生于清水中,色青,肉厚嫩,無淤泥味,作禽類炖菜配料,堪稱上品。青螺炖鴨的具體做法是:選用重3斤左右的鴨一隻,從脊背開刀摳去内髒,用水洗淨瀝幹,放入冷水鍋中一煮開後撈起,放在砂鍋中,加水淹沒,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轉用小火炖至六成爛時,再加鹽、蔥、姜、冰糖燒至九成爛。取鮮青螺肉四兩,反複換水洗淨泥沙,又取火腿、香菇切成丁和青螺肉一起放入砂鍋,用旺火燒約10分鐘。将炖爛的鴨子撈出,剔去大骨,保持原形,用大湯碗一隻,放大骨墊底,把鴨肉蓋在上面。然後将砂鍋中蔥、姜揀出,将青螺肉、火腿、香菇撈出放在鴨肉上,用手勺覆寫(以防澆湯時沖散),澆上鴨湯即成。此菜是原鍋清炖,湯醇鴨香,青螺鮮嫩,色綠如翡翠,風味獨特。
(12)、山藥炖鴿
徽菜野味類名品。此菜取材于黃山名産棗黃山山藥與黃山野鴿以隔水炖法烹制。黃山山藥是黃山特産,肉細嫩,味鮮美,可作蔬菜,也可作上等藥材。古人雲,久眼山藥。“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野鴿素為鮮美的飛禽肉,有補腦健腎,增強記憶力的特殊作用。這道菜既為佳肴,又為補身良藥。具體制法是:将黃山山藥削去外皮,切成一分厚的薄片,放在開水鍋裡燙一下撈起,用水洗淨備用。選用野鴿子二隻(約重一斤),殺好洗淨,在腹部(靠近肛門附近)上開一個小口,摳出内髒,用水洗淨,放入開水鍋中氽一下撈出,再用水洗一次。然後将鴿子放在砂鍋或湯缽中,加入蔥、姜(拍松)、山藥片、雞清湯、紹酒、鹽、冰糖,蓋上鍋蓋,上籠用旺火蒸一個半小時左右取出,淋上熟雞油即成。此菜湯色清白,鴿肉酥爛,山藥綿香,因入籠蒸炖,原味不失,醇美爽口。
(13)、炸熘斑鸠
傳統野味類徽菜。具體制法是:取斑雞二隻,宰殺洗淨後,用刀剁成八分見方的小塊,放入碗中,加醬酒、濕澱粉漿拌一下。将白糖、醋、醬油、蕃茄醬和濕澱粉(一錢),放入碗中,調成鹵汗備用。置炒鍋于旺火上,用熟豬油燒至七成熟,将斑鸠塊下鍋炸至金黃色時,倒入漏勺瀝去油。然後在原鍋餘油中,下蒜瓣(拍碎)煽出香味,倒入調節器好的鹵汁,用手勺在鍋内攪動,見鹵汁剛稠濃時,放入斑鸠塊,颠翻兩下,淋上芝麻油起鍋即成。此菜顔色金黃,皮脆肉香,微酸中帶有香甜,風味極佳。
(14)、當歸獐肉
徽菜野味類名品。徽菜繼承了祖國醫學“醫食同源,藥食并重”的傳統,曆來講究食補,以食養身。當歸獐肉就是這種美味食療菜品之一。當歸是能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中藥材,獐肉是舒筋強身的滋補食品,兩者合制一菜,更可以藥性互補,相得益彰。這道菜的具體制法是:取獐肉放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時左右撈起,再放到冷水鍋裡燒開,去盡血水和土腥味後,撈出瀝幹水,然後切成一寸見方的塊,放入旺火上炒鍋,用五成熱的熟豬油煸炒一分鐘,加水剛沒過肉,放入擦去浮灰的當歸和醬油,燒開後,再加入蔥、姜(拍松)、鹽、白糖,換用小火細炖。在獐肉炖至七成爛時,另用一炒鍋,放在旺火上,用五成熱的熟豬油,下“雪裡紅”(俗稱“冬芥菜”)煸炒幾下,然後倒在獐肉鍋裡,繼續炖至九成爛時,換用旺火燒到湯汁剩下一半時,用濕澱粉調稀勾薄芡,出鍋裝盤即成,此菜獐肉色銀紅,味香美,用當歸雪菜提鮮,可去掉土腥味,是徽州山區冬季野味時菜。
(15)、雪天牛尾狸
徽菜野味名品。牛尾狸即果子狸,形似狸貓,身較細長,毛皮灰棕色或淡黃色,或有豹紋,因前額有白斑,故俗稱“白額”,尾似牛尾,以果子為食,善攀緣,冬月極肥,肉質細嫩而鮮美,以異香美味被列為傳統所雲山珍海味的八珍之一(即魚翅、魚唇、裙邊、鲥魚、廣肚、銀耳、果子狸、蛤士蟆)。雪天牛尾狸,是指嚴冬下雪天捕捉的活果子狸,既是物種名,又是徽菜名,這道徽菜是用紅燒方法烹制,故又稱“紅燒果子狸”。具體制法是:取狸肉用溫水泡軟、洗淨,剁成一寸見方的塊,放入淘第二遍的淘米水中用旺火燒開後(不經過淘米水煮,肉不易爛),撈出瀝幹水。又取雪梨切成滾刀塊。置炒鍋于旺火上,放入猩肉,加水與肉平,再加冰八成爛時,放入梨塊,燒至梨酥爛時。轉用旺火燒至湯汁粘稠,出鍋盛盤即成。此菜色金紅,湯汁稠亮,狸肉細爛濃香,鹹鮮味中有梨甜,十分可口,不僅營養豐富,且有滋陰補腎功效,是徽州冬季的時菜珍品。
(16)、麻豐糕
食而不膩,口齒留香的麻豐糕,又名“果豐糕”是桐城的名優食品,由青草供銷社食品廠在挖掘傳統配方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制作而成的。該産品獲得了安徽省供銷系統甲級産品榮譽稱号,曾在北京全國名優食品博覽會上受到人們的青睐。
麻豐糕之是以能飲譽省内外,主要是選料精良,工藝獨特。其特點是質地松軟,易分片,久食不膩,回味悠長。在制作過程中,首先選用當地良種糯米、芝麻、優質綿白糖、上等麻油以及青梅、橘餅等數十種營養豐富的天然果料為原料;然後将原料──糯米粉炒熟磨碎,從中篩選部分精粉攤置隔年後,用涼開水調制、配料、研細,再用火文火蒸炖使之熟透、芳香溢滿,再加工成形。
麻豐糕的生産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但産量較少。青草食品廠為了提高産量和品質,改進了配方,提高工藝生産水準,使麻豐糕的品質進一步提高,産量和銷量大幅度增長。從建國初期的幾千條,上升到近年的10多萬多條。産品行銷省内外,深受顧客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