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莆田:三紫淩雲

作者:莆田釋出

“三紫”是三座山名字的簡稱,位在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境内。從東到西的排列是紫雲山(海拔767.4米)、紫微山(海拔685.2米)、紫霞山(又稱紫帽山,海拔558.4米)。這三座山的名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宋代叫雲峰山、雲平山和紫帽山,總稱“三台山”,因其“奇石崇聳,四時紫色”得名。“淩雲”是高入雲端的意思。

莆田:三紫淩雲

從莆田城裡出南門,沿着福廈公路西行二十多裡,過了濑溪橋,翹首北望,就會看到那巍然并立于木蘭溪畔的三座大山——“三紫山”。這三座大山與周圍衆山迥然不同。三山一排并坐,山體高峻寬廣,大小相當。山色紫中綴翠,蔥郁微茫,巅峰插入青冥,散發着一股莊嚴肅穆、超凡入聖的氣概,俨然是三尊雄踞人間的頂天立地的巨大神靈。三紫山上蒙青霭,下映碧流,在山前昂首瞻仰的人們,不禁會發出如此贊歎:“這真是一塊天生地設的好山川呀!”

莆田:三紫淩雲

面對這裡的山川,也許人們會覺得疑惑:周圍的山巒,有的顯紅,有的顯白,為什麼這三座都顯紫色呢?根據地質勘探發現,這三座山的岩石是一種帶紫灰色的流紋岩和凝灰石所構成,它們大約在一億年之前,由地下岩漿噴發出來,堆積而成的。這些噴發物中,含有較多的鐵質,低價鐵分子組成的物質是呈藍灰色的,由于低價鐵分子的作用,使這裡的礦物把岩石“染成”紫灰色了。按繪畫和美學原理,紫灰色給人高而遠的視覺和尊且貴的審美。

莆田:三紫淩雲

就是如此這般的三座巨山聳立眼前,已經夠動人心旌,繞人夢魂了,但還遠遠不止這些。景名“三紫淩雲”,可見淩雲時的三紫山更加可觀。莆田在地震多發的一段時期,據縣志記載,每次地震發生前後,天空都會發生五色雲霞。“三紫山”猶如三座巨無霸的地震預報台,在警示鄉親們:天将降大禍于斯地,須及早防範逃離。常識告訴我們,這是地震時發生的異常天象——震雲效應。但當時的人們卻認為是山神顯靈來救度世人。

然而,三紫山籠罩彩霞的景色,絕大多數都不是地震的預兆。那種彩霞一般是出現在早晨或傍晚,那就是通常的早霞晚霞而已。因為三紫山前後,即南北兩面都有水域。前是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後是從九鯉湖流下來的莒溪。加上山上山下樹木茂盛,上升的水蒸氣十分豐富。另外,這裡距離興化灣海域不遠,東風一吹,海上的水蒸氣也會順着木蘭溪峽地進來。三紫山在方圓數十裡内海拔算最高,吹進溪峽的水蒸氣受到山的阻擋,大量地集中在這裡,形成雲層。早晨或傍晚時分,這些雲層受到低角度的陽光照射,就會形成早霞、晚霞的美景。這是普通的氣象而已,别的地方也可能看到。雖然好看,卻少具特色。

莆田:三紫淩雲

每逢雨後初睛的早晨,氣壓上高下低,天空一碧無垠,雲層墜落地面,在三紫山南面,狹長的木蘭溪峽谷裡着地拖着一條濃濃的青白色的煙雲,纏繞着三紫山麓,疏疏密密的村莊,高高低低的林巒,都隐隐約約地躲匿在那煙雲之中。爾時,惟見三紫山巍然挺立在蒼穹之下,頭頂深邃的湛藍天宇,俯瞰茫茫人間。此時此景,俨然是“海上三山”,猶在煙波浩瀚的大海之中,突兀豎着三根擎天巨柱,這時的山顯得更近了,山峰面目顯得格外清晰,山上的一石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連山路上行人都可以辨認。當其時也,居住在三紫山下的人家,早起“口衣 嗚”開門一看,都會倒吸一口氣,說一聲:“三紫淩雲了!”并會招呼四鄰都出來欣賞。筆者在莆田二十四景嵌名聯中:“三紫淩雲”就是寫這樣的景色:“三峰高插九霄紫,淩曙平拖十裡雲”。

莆田:三紫淩雲

關于三紫山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說是三紫山有三位山神,千年修煉,飽讀詩書,變成三兄弟,裝為三書生。他仨入京應試中了三及第。但三位山神自高自大,互不服氣,愛比高低。于是三座山在不斷攀比中越來越高,山峰直達天庭。玉帝見了這還得了,就派呂洞賓用寶劍劈掉它們的山頭。這三個山頭落在山前,成了現在湖頭、圳頭和園頭三個村落。山頭被劈為平台,故名“三台山”。如今濑溪橋北還有一座“三元社”,供奉的就是這三位中了“三及第”的山神,香火甚旺。

清代名臣、大書法家郭尚先《題三紫山》贊美道:

遙看列嶂絕塵埃,鼎峙綿延曉色開。

遠接龜峰低萬壑,高懸鬥極屹三台。

蒼涼夕帶白雲去,聳翠朝扶紅日來。

好似天靈生紫筍,神仙海外憶蓬萊。

三紫山中蘊藏着很多值得你去觀賞的景物,例如龜山寺就是絕勝的一處,遊三紫山不到龜山寺等于白遊。

龜山寺名傳千古,遐迩欽仰,隻因為這裡出了兩位不平凡的開山祖師:無了禅師和慧忠禅師。他倆身上“艱苦開山,笃志修行”的傳奇故事,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真是“寺不在大,有高僧則名”。

上龜山寺有南面和東南二條路。南面,濑榜公路在華亭後塘村向北岔上,有水泥路開車可直達。若徒步可沿古老石磴山路,登山十五亦可到達。東面,從廣化寺西側緩坡上行,逶迤二十多裡亦可達。這是當年無了祖師開山時所走的路。

莆田:三紫淩雲

無了禅師,唐德宗貞元四年(788)生于今莆田黃石橫塘沈氏人家。當時莆田佛教盛行,壺山有十八院三十六岩。無了七歲時随父到十八院之一的白重院,一到就不願回家,在院當寄侍童子。十八歲披剃在靈岩寺(今廣化寺)受具足戒。不久北上求法證悟,先參大寂禅師馬祖主持闡化過的江西龔公山,後駐百丈山跟馬祖高足懷海禅師學道。懷海創“百丈清規”,提倡農禅結合,不專主坐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無了得道回靈岩寺,靈岩是淨土宗。無了發願要另覓聖地,拓立禅院。一日他登山西行,當時那一帶“雲林似海,藤蘿如織,狼虎有穴,樵采無徑。”無了披榛攀葛,翻山越嶺,在一處見到一六眸巨龜和四隻小龜,向無了行禮再三而去。無了蔔定比為吉地,決心在此興寺。他用山上野菜“苦蓋”充饑,用十八斤重的鐵鋤,“一下鋤頭一聲佛”,硬墾出一片龜洋來。同時還流傳無了在草庵内驅虎救鹿的故事,道行廣大。

幾年後無了道行漸為世人所知,其庵獲得官府承認,名為“龜洋庵”。這是龜山寺最早的稱謂。當時仙遊(今榜頭昆頭)陳居士送九歲孩子來當無了的童子,披剃後法号慧忠。從此師徒二人,每日以“苦蓋”“充卯而齋”(清晨卯時吃一餐野菜)辛勞開山建造。從此,“龜洋二菩薩僧”之名,不胫而走,慕名來投的僧侶,虔誠資助的檀信,與日俱增。梵宇漸拓,住衆達百多人。可是好景不長。到唐武宗會昌五年,皇帝掀起毀佛滅僧運動,這是中國佛教“三武一宗之厄”的最嚴重的一次法難。老僧無了被逼遁隐于俗弟子家,密持梵行。慧忠匿隐于山中岩穴,仍以苦蓋充饑。一年後,武宗死,寺刹複,衆僧返山。慧忠回庵時須發蒼蒼,從此他帶發參禅,不複披缁,白衣持戒,人稱“禅中龍象”。二禅師率衆修複梵宇,受朝廷晉升為院:“龜山靈感禅院”,當時為閩中第一禅院。無了祖師涅槃後,肉身坐像千年受人崇敬,不幸其真身全身舍利寶像毀于“文革”。

莆田:三紫淩雲
莆田:三紫淩雲

人間正道不由魔,惡夢醒來好事多。如今龜洋古刹更嵯崴峨,寺西南矗立一座七層石塔,藏放在馬來西亞圓寂的定光和尚的舍利。登塔憑欄可環視整個龜洋風光。

莆田:三紫淩雲

龜洋是群峰環抱中的一片小平原,方圓兩裡許,到處泉水淙淙。這裡大小山泉都向龜蛇雙峰之間的幽澗彙合,然後經如獅似象的兩峰之間奔流而出,到紫雲山東側懸崖處傾瀉而下,“萬仞飛流如練”,形成三紫山上又一勝景——“西淙瀑布”。《莆輿紀勝》中載:“莆泉水以瀑布名者非一,而西淙最奇。”“或曰:古時九龍潭龍飛翔吐沫于此,遂成奇觀。或言:九仙遊此,點化九龍,九龍化為千丈石壁,遂成奇觀。今半山仙迹,有一徑可尋也。”現在西淙瀑布下石壁上尚留榜書摩崖石刻:“雷湫”“雪壁”。

到龜山寺參觀,寺内僧人會熱情地為你沏一壺好茶。這茶是龜山的特産。當年無了祖師用十八斤鐵鋤,在山上開出十八處茶園。龜山水土雨露适宜種茶,茶質優良,明代邑人國師陳經邦曾以龜山茶進貢皇家,備受贊賞,賜名“月中香”——“月中”乃當時龜山寺主持法号。後經曆代增墾,漫山可見茶園,如今龜山“炒綠”,色澤碧綠清澈,香氣濃郁深沉,名傳海内外。

領略“三紫淩雲”景色,不光看到了令人賞心悅目的名勝風光,還給人回味無窮的砺志砥行的公德心,“三紫淩雲”将深深地印在每個遊人心中。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作者:王琛 編輯:黃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