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從溫莎唱完歌打車回家,途徑東城根街,都覺得氣氛詭異,無比冷清。處在市中心黃金位置,不應該呀。
随着年初再次經過,一些房屋消失,突然露出的老建築,像死水中突然躍起的魚。這裡,居然還有一片成規模的老房子。

誰家古宅?好奇心被吊起,趕緊打開地圖,原來是成都人都知道的、房管局對面的平安橋天主堂。
大緻夾在東城根街和西華門街之間,換個角度,露出後院,就不認識平安橋天主堂,這其實令人郁悶。
房管局和天主教堂,都是街區内最為知名的兩大地标。兩處地方,對應的是成都人兩大不同的需求。日常無事,其實不常去。
平安橋天主堂稍微好點,2013年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中西結合的風格,除了信衆,也吸引衆多人文愛好者前往拍照打卡,一睹百年建築的風采。
不過,因為疫情的緣故,現在想要進入平安橋天主教堂内部參觀,不太容易。慕名前往的人,隻得透過鐵欄杆和邊邊角角,望着聖母瑪利亞,隐約看個大概。
不死心,徘徊數圈,任何一個可能的入口,都不想放過。西華門街教堂一側,一路的神像中,有個不起眼的小門微微開着。
以前隻知道這是一間小衆酒店,房間不多,價格不低。試探性進入,綠植掩映中,沒想到打開的還是一座全成都獨一份、藏在百年教堂裡的咖啡館。
咖啡館,利用的正是教堂建築群的一部分。進入,足以在偌大教堂的一個角落,感受老建築擁有的新功能,煥發出的新活力。
鋼結構帶有一絲工業風,岩闆的桌子冷峻中顯得進階。咖啡館室内的裝潢布置,椅子器物的選用,還是保留古典之美。
除了室内,夾在兩座老建築之間的的廊道,屋檐之下的一串座椅,第一眼就讓人歡喜。水聲潺潺,古樸幽靜,拍照出片率高。
咖啡館常見,但在純正老建築的咖啡館,無可複制。
這間名為WANDERLUST的咖啡館,今年4月開始試營業,直到6月才被人慢慢發現,至今仍然小衆,低調。咖啡師:我們一直還沒做宣傳。
在這之前,空間為酒店的大堂,用作入住客人的接待。咖啡館的開設,讓更廣泛的大衆也可以随意進入,享受環境的特别。
顧客中,專門前往打卡,和生活在周邊的居民,各占一半。每日上午10點半營業,下午6點半歇業。
咖啡的選擇隻有六款,以特調為主。豆子的選擇,每個季度,會适當做出調整。
我随緣,要了一杯特調的草木1号。咖啡豆由來自哥倫比亞和巴巴新幾內亞的豆子拼配。等待咖啡的時間,正好可以再仔細看看咖啡館的細節。
古董的盤子、鐘表,成為咖啡館裝飾的一部分。中間也混合着對外售賣的餐具,陳列精緻而講究。
老建築磚石、花窗、木構上歲月的痕迹,又為這些盤子增添更多光芒。但普遍幾十塊的價格,比以為的便宜不少。
我很喜歡這種細節感、儀式感做得很到位的咖啡店。
咖啡師講,幾乎每款咖啡都會對應使用不同的容器。櫃台上,就有七八種花紋的玻璃杯。
我的咖啡裝在一個金屬容器,杯墊,也是厚實的金屬。杯中,一點點奶泡,不至于醇厚,和咖啡整體的溫柔清爽氣質很契合。
基調中,黃瓜的清香,讓人想念剛剛過去的夏天,想念小時候吃到的黃瓜味薯片。
WANDERLUST沒有所謂的隐藏菜單,如果有,那就是一款名為無盡夏日的冰咖。從業6年的咖啡師,會悄悄判斷客人的狀态,然後适當做些調整。
每一杯都可能不一樣,呈現一種沒有界限的狀态。正如人生沒有複制,明天和今天都不相同。“都是24小時,我們的心态,着裝,都是不一樣的”。
可能,每個人的運氣也很不一樣。
那是一個雨後的上午,咖啡館放着萊昂納多科恩,略帶沙啞訴說式的低音,和教堂也十分契合。隻有我一人在此享受了一杯咖啡。
一位看樣子慕名前來咖啡館的小姐姐,抱怨了兩句,來了兩次,都沒有辦法進到教堂參觀,然後走掉。
我很幸運,進入了教堂轉悠。
資料記載,平安橋天主教堂于1895年由法籍神甫駱書雅着手設計,幾年之後的1904年正式落成,如今已有117歲。
地位尊貴,這是天主教成都教區主教座堂。大榜的姐妹YOU成都 曾對這座教堂的風格和建築有過細緻的描繪:
左手邊圓柱形的歐式建築體和青瓦片房檐組合顯示着工匠們創新出的中西合璧作品……
大教堂名為聖母無染原罪堂,從立體空間看,教堂内部結構是傳統的擡梁式木構架,兩排巨大圓柱的頂端采用科林斯式柱頭。
柱頭上面沒有羅馬式教堂慣用的連拱,而是簡樸的柱相。小教堂内部應用歐洲古典裝飾藝術,天棚為平頂木方格,廳内牆面是統一的圓券窗,内部為玻璃窗扇。
除了明顯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的痕迹,整個教堂又極具明顯的中國傳統建築味道。
院落布局有隆重的川西特色,回廊幽深,燈籠高挂,擁有大量木結構。
這些粗壯的木頭,多為楠木。據說,整個教堂的梁、柱、門窗、地闆全部采用從邛崃山脈運來的楠木。
日升,光影斑駁,雨落,更顯幽靜。氣勢恢宏的同時,花園中,楓樹和石榴,又盡顯柔美風情。
東城根街增添的綠地,教堂露出的背面,是一個重新探訪平安橋天主堂的契機,也是一個觀察傳統中心城區改變的縫隙。
年初去房管局偷聽,我從騾馬市站出來,巨大且開闊的綠地,雖然是臨時的,但足夠令人猜測,這裡将有巨變産生,并且變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自打後子門挖出東西,不再有體育賽事演唱會的舉辦,天府廣場科技館背後一片,已經有點淡出視線,遠離成都人日常的生活。
西玉龍街,差不多也快被人遺忘,這裡曾經是成都市的自行車一條街,聚集美利達、捷安特等品牌在成都地區的總代。
除非,要去房管局或市三醫院,或者換乘地鐵,才會想起騾馬市,後子門。偶爾,也會從媒體中得知騾馬市的消息——
天府文化公園将會在這一片。騾馬市TOD将成為地鐵1、4、10、18号線的換乘站,規劃中300餘米高的寫字樓将拔地而起。
很宏大,很令人期待更新後的片區風貌。
距離平安橋天主堂後院入口最近的一條路,其實不是東城根街,而是叫做五福街,挨着的,還有平安巷。
五福街南起平安巷,北至大樹拐街,中段有一岔道,西至東城根中街,相傳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在此建五福樓,是以得名。
五福樓早就不在,大樹拐街路口上、距離教堂最近的、市井的拌雞片、皇帝燒烤也搬了地方。
一則張貼于上周五的通知顯示,羊市街28号院,将在本周末拆除。雷打不動的,是教堂。
希望附近成片的公孫樹,各種大樹,也還可以好好的。下次去教堂參觀、喝咖啡的時候,再順路留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