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中國大地風雲詭谲,清朝帝國風燭殘年,民生凋敝,民怨沸騰。這一年,蝸居在四川崇慶縣集賢鄉聶河灣的聶家又誕生了一條生命,他的名字就叫聶福軒。聶娃十歲時老漢兒去世,随老媽遷徙到崇慶城裡,和大多數初入城關的鄉下人一樣,啥子都是新的,啥子都摸不到火門,迫于生計,一家人開始在街邊賣起了缽缽雞。老媽和姐姐負責做,矮小的聶福軒就端起缽缽雞上街賣,從開始的門可羅雀到後來的買客盈門,這一賣就是十多年。

在老崇慶縣的崇陽鎮有一間教堂,位于現在的崇州市區正東街134号,其前身是1802年建成的崇慶天主堂,曆史上曾兩次被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法國傳教士呂鳴春在原址重建教堂。上世紀50年代,教堂因故中止一切活動,直到1985。從起建至今,崇慶天主堂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聶福軒在正東街天主堂側邊擺攤設點經營的缽缽雞最初叫聶雞肉。後來因其技藝日漸精湛,雞肉風味獨特,加之當時崇慶本地的一些鄉紳權貴有錢人家,時不時會喊人到天主堂聶家攤子買雞肉解饞,引得衆人紛紛效仿,天主堂的聶雞肉漸成一種時髦的味道。天主堂雞肉(後稱天主堂雞片)的叫法便逐漸傳開。
上世紀八十年代,天主堂雞片恢複原名,門市部也從正東街遷至大東街,店名正式改為“天主堂雞肉店”,随着改革開放,天主堂雞片再度聲名鵲起。1990年,“天主堂雞片”被評為成都名小吃,1992年被評為四川省地方風味小吃。各種名譽應接不暇。現在他們的總店搬到濱江路北一段(近晚渡廣場)也有十多年了。
現在來讀一下“天主堂雞片”的味道。一盤雞片端上了,定睛望去,作料紅似火山之漿包裹在嫩白的雞片上,放入嘴裡,香醇的芝麻醬、紅油海椒、花椒、芝麻和當地的窩子醬油交響吟唱,互為滋味,色相潤眼,味道糯嘴,隻一口便欲罷不能。全然不顧同桌的感受,一拈再拈,連上兩盤。其實,他家的雞選料極其嚴格,制作時,隻選不 足一歲的肥嫩公雞,殺、燙、剖、煮各取路數,煮熟切片入盤之後,沿盤放入窩油,熟油,各種秘制佐料,上桌後邊拌邊吃,雞 片大張薄葉,細嫩入味,麻辣醇香,獨具風味。
春天來了,一份香椿炒雞蛋必不可少,煎得酥黃的雞蛋,抱着椿芽兒卧在藍色的盤子裡,色色交錯,香味撲鼻,配一口純糧高粱酒,特别的糟香與濃郁的蛋香,椿芽兒香味彙聚成河,在味覺中翻江倒海,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他家習慣根據季節的不同,涼拌各種時令野菜和藥菜,馬齒苋,川芎,折耳根……菜品準備中的一絲不苟,菜品背後的人文故事,給我們帶來更多是餐館業者在漫長歲月中的那份堅韌和奉獻,以及對他們顧客和菜肴一以貫之的認真态度。我想,這些也許就老一輩民間川菜廚人深入食者之心,菜品經久不衰的緣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