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劑是一類臨床常用藥物,不僅可用于防治兒童佝偻病、老年人骨質疏松,而且被廣泛用于過敏性疾病、腎結石、慢性腎髒病礦物質和骨異常、低鈣血症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一、臨床常用鈣劑
目前市場上鈣制劑可分為四類:無機鈣、有機鈣、天然鈣和新型鈣。
天然鈣(牡蛎碳酸鈣),是牡蛎殼經高溫煅燒、轉化制得的以碳酸鈣與氫氧化鈣為主的混合物,本質上屬于無機鈣,無其他生物活性。
新型鈣(複方氨基酸螯合鈣)是由氨基酸螯合鈣、鎂、鋅、銅、錳、釩、矽、硼,磷酸氫鈣,抗壞血酸鈣,維生素D3組成的複方制劑。
注意,很多鈣鹽用的是水合物。

二、選用鈣劑時,需要注意“水溶性”
鈣鹽的水溶性與胃腸刺激無關,極易溶于水的氯化鈣對胃腸道的刺激最大。
碳酸鈣不溶于水,隻在胃酸中有較高的溶解率, 是以胃酸缺乏的病人不宜選用。胃酸缺乏的病人,可考慮選用水溶性好的鈣劑,如醋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枸橼酸鈣等。
通常認為難溶性的鈣鹽更易引起便秘。
複方氨基酸螯合鈣中的鈣及多種微量元素與氨基酸形成螯合物避免了金屬離子與碳酸根、磷酸根或氫氧根離子結合形成沉澱。是以,不會引起便秘等不良反應。
三、選用鈣劑時,需要注意“酸根”
1.特殊不良反應
碳酸鈣與胃酸發生中和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可引起嗳氣。
2.對鋁吸收的影響
動物實驗發現,枸橼酸鈣和醋酸鈣作為補鈣劑,可能會促進鋁和鉛的吸收,不利于鋁和鉛從體内排出,對維護骨骼和神經系統的健康存在負面效應。
相對而言,碳酸鈣作為補鈣劑可能更為安全。
3. 高磷血症的治療
碳酸鈣、醋酸鈣,在消化道内可與食物中的磷酸根結合成不易吸收的磷酸鈣,減少磷的吸收,可用于高磷血症的治療。
與碳酸鈣相比,醋酸鈣與食物中磷的結合能力為碳酸鈣的2倍,但鈣吸收低于碳酸鈣,臨床常用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所緻的高磷血症的治療。
溫馨提示:
2020年醫保目錄:醋酸鈣口服常釋劑型,限慢性腎功能衰竭所緻的高磷血症。
4. 過敏性疾病的治療
鈣離子能改善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的緻密性,使滲出減少,有一定的抗過敏作用。
葡萄糖酸鈣常用于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四、鈣劑的最佳服用時間
與用藥目的有關。
1.骨質疏松:餐後1~1.5小時口服,食物可促進胃酸分泌,有利于鈣劑的溶解和吸收。
2.高磷血症、高草酸尿:餐時或餐後即刻口服,鈣可更有效地與食物中的磷、草酸結合,降低磷和草酸的吸收。
鈣劑一天分幾次服比一次服吸收好,一次性過量服用鈣劑可能會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
附錄:
——成人每日通過膳食可攝入元素鈣約400mg,約為推薦量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