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近些年在大街小巷開滿了各式各樣的網紅奶茶店,像鹿x巷、萃x師、益x堂等等,最近聽聞也新上線了一款叫做“水果茶”的網紅新品。實際上就是将各種水果果肉切塊後放入茶内浸泡,故而美其名曰“水果茶”是也。

那你知道嗎?其實很早以前在宋代時期,玉林地區就已經出現現在流行的網紅水果茶鼻祖——“玉林茶泡”了。确切地說玉林茶泡起源于宋代,興盛于明清時期,号稱是現代興起水果茶的1.0版本。早在2010年“玉林茶泡”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這款早期水果茶“玉林茶泡”你可曾品嘗過?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最早起源于宋代,一直傳承到明清時期,當時玉林的大戶人家在女兒出嫁時會用“茶泡”敬遍親朋好友,是以當時喜稱之為“新人茶”;待到新娘回門時,女方娘家又會準備好大型且不失精緻的茶泡想饋贈,男方則回敬同樣規格的茶泡伴手禮敬贈。後來,茶泡慢慢演變為玉林人民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的上品之選。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因為制作全憑人力手工制作,工序步驟繁複,工藝水準較高等緣故,導緻難以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産,一般僅在春節前後制作少批量“玉林茶泡”出售。是以,制作出來的每一片玉林茶泡都彌足珍貴。

截止目前,在玉林還懂得如何制作茶泡的工匠“錾工”已經屈指可數,并且知道的人也為數不多了。恰好臨近春節得以拜訪一位業已開工制作的工匠,近距離感受這項幾近失傳的手藝。

制作“玉林茶泡”選材是第一步,選擇品相較好又“老水”的冬瓜,這樣肉質堅硬的瓜肉,能夠保證茶泡經過浸糖晾曬後依然保持雕刻形态不變形。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一般将瓜肉去皮後裁成5公分長寬的正方形,厚度在5-6毫米左右最佳。一字排開的數十把銅制錾(zan)刀,诠釋了制作玉林茶泡的繁複與精工。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在制作茶泡時工匠全憑個人積累經驗,如胸有成竹般在這有限的方寸之間運籌帷幄。隻見工匠使用錾刀雕去多餘的瓜肉部分,或陰刻或陽刻,或雕上喜慶寓意的祝國文字或雕上梅蘭竹菊等吉祥圖案等,賦予小小的茶泡美好的生活願景。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雕刻完成的茶泡此時隻是半成品的狀态,還需要經過“過糖”的重要環節,茶泡才能具備泡茶的實際功能。把雕好的茶泡胚放入白糖水中反複浸泡多次,促進“水出糖入”水糖對調互換的神奇反應,最後即可盛放至篩子,放到太陽底下晾曬一星期左右直至脫水定形即可。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成品的玉林茶泡保持着冬瓜肉質的潔白色,猶如一幅幅方窗小畫般簡樸,卻在内裡蘊藏着秘密。隻有當親朋好友拜訪時,茶泡才将默默的品性展現出來。

取一片潔白的茶泡放入茶杯内,倒入剛泡好的茶水,靜候幾分鐘的充分舒展,茶泡中蘊藏的糖分夾帶着冬瓜的清香融彙入茶水中。此時,茶水中的茶泡宛如一片精緻的雕花白玉,在茶杯底綻放,給人一種視覺感官上的文雅享受。細細品嘗,甘甜的茶水中帶着一股冬瓜的清香,這不就是古代玉林的“水果茶”嗎。

除了平常5公分見方的正常規格外,玉林工匠還創造性的發明了更立體的玉林茶泡,使得茶泡的形狀設計将想象變成可能性,而這也考驗着工匠技藝的更高水準。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玉林茶泡,一款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原來在玉林早已就流行

然而,因為其他新産品的快速疊代沖擊,以及制作茶泡工序繁複且回報率不高的種種因素,導緻沒有多少人願意來繼承這一傳統手藝,“玉林茶泡”這一制作技藝亟待保護并傳承下去。

那麼,這款起源于玉林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水果茶——玉林茶泡,你是否聽聞或品嘗過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