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貢山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01.石闆

說起怒族美食,首先會想起貢山怒族石闆粑粑。

很多人都知道貢山可以烤粑粑的石闆,它是貢山的特色産品,也是怒江地理标志産品。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石闆原石産地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采石

這種石闆材不是到處可見,整個怒江峽谷目前發現的隻有一處,位于貢山縣秋那桶村石普小組,是當地特有的一種青黑色頁岩。當地人通常用撬杆撬下後,将可用之材,用鐵釺剝片修整,基本成型後背回村裡再打磨抛光,做好成品後,置于火塘邊烘烤一兩個月,徹底烘幹水分以後就可以使用了。這種石闆不适合用機器加工,完全靠當地手藝人一點一點剝片鑿修出來,每一個石闆大小各不相同,有着自己獨一無二的紋理。儲存得當能夠傳承好幾代人。石闆有一大特點,那就是無論火力多猛都不會炸,還不會粘食物。在烹制食物的過程中,石闆裡的微量元素會少量的與粑粑融合。這種烤出來的粑粑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制作過程

這種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用火加熱石闆烹制食物的石烹方法,是目前還能看到的最為古老的食物制作方法之一。因生活能源的改善,現代家用電器的普及,在石普村,掌握這門工藝的人已經寥寥無幾,由此,貢山的石烹文化顯得格外珍貴。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成品石闆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火塘邊烘烤

02.麥面粑粑

丙中洛鎮和捧當鄉怒族人均有種麥子的傳統,每年5月份以後,怒族人把打好的麥子曬幹後,迫不及待地背到河邊水磨坊,磨每年的第一袋新鮮面粉。說迫不急待,是因為急于品嘗那一口帶着麥香的粑粑。河邊水磨坊。河水順着水渠流入水槽,水的沖擊力推動着木制傳動輪,傳動輪帶動傳動軸,傳動軸帶着上方的兩個花崗石磨盤隆隆作響。麥子從吊墜的木兜嘴裡一粒粒落入磨盤的入口,變成面粉,再順着磨盤的齒紋灑落到面箱裡。就是這麼簡單的一道工序,與機械面粉機打出來的面粉有着味道、口感、勁道上的差别。是以,怒族寨子裡,隻要有河就能見到鱗次栉比的水磨坊。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水磨坊

新鮮面粉一般不發酵,直接用涼水和面。根據面的多少适當加兩三個土雞蛋,少許鹽,和的稍微硬點,然後醒上20分鐘左右,再擀成薄厚均勻的圓盤。

火塘燒旺火,把石闆架在鐵三角之上,受熱後便從松軟可削變得堅實密硬,火燒不壞,水澆不裂。烤麥面粑粑之前,撒上薄薄一層火塘灰,這是祖先傳下來的不粘鍋的古法。然後把麥面粑粑烙上去。在火的漸漸烘烤中,麥面粑粑散發出淡淡的焦味并帶着一股麥香。火塘邊,就着一碗酥油茶、一盤琵琶肉,舌尖上就有了怒族的味道。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烤制麥面粑粑

03.荞面粑粑

在貢山荞子屬于晚秋作物。九月以後,山地開滿了荞子花,白似雪,紅似火。開白花的是苦荞,開紅花的是甜荞。荞子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農作物,适應性強,不挑土地,耐旱耐寒,适宜在氣候寒冷或土壤貧瘠的山地上生長。在雪線以下,一片一片,點綴着蕭瑟的深秋。荞子深綠的葉片,茂盛的莖稈,鮮豔奪目的花朵,簇擁成一幅幅色彩鮮濃的油畫,教人由衷地贊美它的美麗,由衷地敬畏它的生命形态。收割的時候,一般都用鐮刀,連莖杆一起收割,再用篾籮背回家裡,堆在院壩,男男女女,站成兩排,手持梿枷把荞子剝離出來。然後把荞子晾曬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荞子地

怒族人制作荞面大都喜歡用石磨。磨的方法與磨麥面大緻相同,不同之處是磨荞面追求大顆粒,荞粒從荞殼脫離為準,這樣制作出來的荞面粑粑不會摻雜碎荞殼。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烤制荞面粑粑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制作荞面粑粑比麥面粑粑簡單,不用和面,不用揉面,直接把面和水攪拌在一起,保持一定的粘度就可以。根據口味,可以适當加入雞蛋。攪拌均勻以後,均勻地倒在燒熱的石闆之上,再用木片平整為圓形狀。荞面粑粑在石闆之上受熱以後漸漸從氣孔中溢出焦香,讓人垂涎欲滴。粑粑熟了,如果是苦荞,可以蘸上一點蜂蜜,要是甜荞就不用。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烤制過程

怒族美食·石闆粑粑

荞面粑粑和琵琶肉

在怒族寨子裡,把烹制好的荞面粑粑切成片,盛放在竹盒裡,就着琵琶肉、酥油茶、山野菜品味這大自然饋贈的美食,怒鄉深秋的味道就會久久彌漫于你的旅途。

來源:貢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