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是說“酒入愁腸”,似乎在傳統的觀念裡,我們飲酒時,入口之後的酒液是直接進入“腸”這一部位的。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是酒在“腸”中還有一個專屬的位置。這也就是古人所言的“酒有别腸”,或者“酒腸”。
“酒腸”自然是一種假想之物,但古人對此多有記載。清代文人吳任臣在《十國春秋·閩·景宗紀》中記載:“帝曰:‘維嶽身甚小,何飲酒之多?’左右曰:‘酒有别腸,不必長大。”這是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則故事,當時的閩國皇帝王延曦問屬下的大臣周維嶽:你身材這樣矮小,為什麼酒量卻這麼大呢?周維嶽回答道:酒入吾身之後另有一副“腸”啊,跟身材的高矮大小無關。唐代的兩位大詩人孟郊與韓愈在合作的《同宿聯句》中也寫道:“為君開酒腸,颠倒舞相飲。”可見,古人對此種觀念還是比較信服的。
另外,古人用來形容烈酒,一般就是兩種表述方式。一種是喝完就大醉,甚至長醉不醒。另一種更為直覺且駭人聽聞的說法就是“消腸”,這裡的“消腸”的的确确就是字面意思。
關于前一種的例證是很多的,比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談及的劉白堕所釀“千日醉”,以及讓劉伶大醉三年的杜康美酒。我們今天也可以再簡略地提及一則。傳說中漢代的朝臣、隐士、後來飛升成仙的東方朔在真陵山這個地方得到了“麋欽棗”,用這種奇特的棗可以釀造讓人長醉難醒的烈酒。成書于清代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內建·草木·棗》中記載:“麋欽棗,出真陵山……東方朔遊其地……每集羣臣,取一丸入水一石,頃刻成酒,味逾醇醪,謂之麋欽酒,又謂之真欽酒、仙薌酒,香經旬不歇,飲之則經年不醒。”

第二種,也就是“消腸”之酒也有相關的記載,取名就是簡單粗暴的“消腸酒”。晉代文人王嘉在《拾遺記·晉時事》中記載:“張華為九醖酒,以三薇漬麴蘖……以之釀酒醇美,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呌笑搖蕩,令人肝腸消爛,俗人謂為消腸酒。”此種酒喝完之後讓人肝腸消爛,實在是有些駭人聽聞。
烈酒消腸無疑是古人誇張的說法,但也可以了解為一種委婉的勸誡。古人似乎是想以此來告誡我們:酒既可以消愁,也可以消腸,少飲可消愁,多喝可就有害無益了。
頭條品酒日來了歡迎到我的直播間談天論酒更有大額優惠券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