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晚清時候,民間流傳着一句俗語:“南不識盩厔,北不識盱眙”,意思就是中國地大物博,南北存在文化差異,因而南方人不認識北方的地名,北方人不認識南方的地名,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但直到今天,不僅僅是北方人,許多南方人也不能準确念出“盱眙”二字,或念錯成“yú tái”或讀作了“xū yú”,而它正确的讀法應該是“xū yí”。
“張目為盱,直視為眙”,盱眙境内有山,可登高望遠,便由此得名。
但即便常常被念錯,隻要說起小龍蝦,盱眙小龍蝦的名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年夏季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這座城市的故事離不開小龍蝦,但也不止于此。

盱眙“中國龍蝦之都”的雕塑 雪峰 圖
朱元璋的“龍興之地”
盱眙縣,位于淮安西南部,洪澤湖南岸。春秋時,曾名為“善道”,隸屬吳國,是諸侯會盟的地方。戰國時,後楚東侵擴地至泗上,盱眙為楚邑,因境内有都梁山,被命名為“都梁”。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初得名“盱台”,後改為“盱眙”。
到了唐宋時期,盱眙成為了淮河名城泗州城的所在地。
作為千年古城,盱眙的土地上自然湧現出不少耳熟能詳的名字,如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陳嬰,漢武帝同父異母哥哥、第一代“江都王”劉非、晚清封疆大吏吳棠等等。而其中最為知名的莫過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明祖陵 視覺中國 圖
根據朱元璋自撰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朱元璋的祖上來自金陵句容(今鎮江句容市),但在元初時期,祖父朱初一帶着12歲的大兒子朱五一和8歲的小兒子李世珍徙居泗州盱眙縣生活,後去世葬在了泗州的楊家墩。而李世珍就是朱元璋的父親。
神道上的石像生 視覺中國 圖
如今在距縣城西北15公裡的洪澤湖西岸,就坐落着一座宏偉的皇家陵墓——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墓葬地,建成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
1680年,黃河奪淮,明祖陵與古泗州城一起毀于洪水。直到1953年春旱時,才首次露出水面,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墓頭”。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江蘇省考古專家通過考察,确認其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便于1976年開始發掘修複,1982年對外開放,如今成為了國家3A級景區。
石馬 視覺中國 圖
成就了盱眙小龍蝦的“十三香”
關于朱元璋出生地到底在哪,學術上至今仍有争議,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出生時,一定沒有吃過小龍蝦,因為小龍蝦是外來物種,學名為“克氏原螯蝦”,原産自北美洲,主要栖息在墨西哥灣附近,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被引入中國。
小龍蝦,學名為“克氏原螯蝦”,原産自北美洲,主要栖息在墨西哥灣附近。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攝于盱眙龍蝦博物館
小龍蝦最初的作用,是水質改良的“清道夫”,其食用和學科研究曆史則從上世紀60年代後才開始。
在近十年裡,小龍蝦迅速成為時尚大衆的網紅美食。據2016年美團點評釋出的《大資料裡的小龍蝦經濟學》顯示,小龍蝦産業從2015年起獲得爆發式增長。僅2016年第二季度,小龍蝦專賣店數量同比增長33%,總數達到1.767萬家,是肯德基中國門店數量的3倍,并且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産國。
2017年5月17日,在江蘇省盱眙明祖陵景區西側龍蝦養殖基地,網紅們現場直播燒制的龍蝦。 視覺中國 圖
但很多人好奇盱眙的小龍蝦為什麼那麼出名呢?
盱眙地處淮河下遊、洪澤湖南岸,千裡淮河在這裡與洪澤湖交彙,受湖水頂托作用,形成了數十萬畝灘塗濕地,适應龍蝦生長的水草、藻類品種及數量相比其他水域更為豐富。
盱眙小龍蝦的品質有“三白”的特點:腮白、肉白、底闆白,蝦體色紅亮,富有光澤,蝦肉晶瑩剔透、呈半透明狀,肥碩飽滿。
盱眙龍蝦餐館裡的小龍蝦盛宴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不過真正讓盱眙小龍蝦走上全國食客飯桌的,則是因為當地發明了一種獨特的烹饪口味——“十三香”。
許建忠是“十三香”的創始人。1993年他帶着兒子從徐州來到盱眙,在盱眙山城市場開起一間“老許調料行”的門面。許建忠略通醫理,家中世代做南北貨生意,于是根據山東鹵菜的“八大味”和傳統五香粉的特點,調配出一款十三香調料。正巧,有一名叫王學禮的當地人在附近開了一間三元飯店,聽說了十三香後,覺得可以其作為調料引入龍蝦制作中,于是找到許建忠購買了一批十三香。沒有想到,試驗的效果很好,三元飯店名聲大噪,附近的城市食客都慕名而來,很快在南京四牌樓又開起了分店,許建忠龍蝦調料的名聲也随着三元飯店傳播開來。
“十三香”讓盱眙小龍蝦一炮而紅。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十三香”中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幹姜等十幾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這樣燒制出來的小龍蝦,不但鮮香中帶有淡淡的回甘,還有一股讓人欲罷不能的草藥香。
十三香小龍蝦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如今,盱眙小龍蝦的吃法更加豐富多彩,有麻辣、蒜蓉、清水、金沙(鹹蛋黃)、椒鹽、冰鎮等等多種口味。據了解,盱眙總人口80萬人中,有近15萬人從事與小龍蝦有關的産業,小龍蝦養殖面積有80多萬畝,年産量近10萬噸。
當下時髦的金沙小龍蝦,鹹蛋黃口味。
今年5月18日,第二十一屆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開幕式在盱眙舉行,龍蝦博物館(新館)暨旅遊集散中心也正式啟用,遊客來到盱眙,也可以在龍蝦博物館了解更多關于小龍蝦的故事。
盱眙龍蝦博物館(新館)暨旅遊集散中心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除了小龍蝦,盱眙還有最早的彗星運作圖
每年盱眙國際龍蝦節的主會場都會設定在城中的都梁公園。
這裡過去曾經是清嘉慶年間蘇州知府、陝西按察使汪雲任所建的“汪氏南園”。該園依都梁峰巒之地勢,借鑒了姑蘇園林的風格,曆時13年建成。清鹹豐至抗日戰争,兩度毀于戰火,如今的都梁公園為新造園林。
都梁公園内的都梁閣 視覺中國 圖
正如前面所說,盱眙别稱“都梁”。站在公園的都梁閣上,整個盱眙城區景色盡收眼底。而在都梁閣底層,則是建立的盱眙曆史文化博物館,可以看到境内出土的三大國寶:陳璋圓壺(戰國中期的容酒器)、西漢金獸、郢爰(先秦時期楚國的一種黃金貨币),還有國家一級文物“盱眙星象圖”的精美實物照片(實物目前都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盱眙星象圖,1974年出土于盱眙縣馬壩鎮的秦漢東陽城遺址,是一幅西漢時期的木刻星象圖,古人以圖象的形式标示了所見到的月亮、慧星、太陽、諸星宿與銀河等天體的視運動關系,特别是描繪了月食和慧星運作圖象,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而後,考古學家又發現,該圖與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的一顆彗星記錄大緻吻合, 是以可以推斷,“盱眙星象圖”比世界公認最早的耶魯撒冷彗星圖(公元66年)還早了110年。
盱眙星象圖,1974年出土于盱眙縣馬壩鎮的秦漢東陽城遺址,是一幅西漢時期的木刻星象圖。 資料圖
古人對星空的向往也延續到了今天,在距縣城45公裡的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坐落着我國唯一的天體力學實測基地——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站内裝備有口徑105/120厘米的亞洲最大施密特望遠鏡,用于觀測近地天體。
2003年,科學家們将成功發現的4360号小行星命名為 “盱眙星”。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 資料圖
鐵山寺天文科技館外部 劉樂凱 圖
鐵山寺天文科技館内部 澎湃新聞 王昱 圖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也有着“亞洲最美星空”的美譽。這裡群山環抱,沒有城市燈光和大氣污染,空氣純淨,面積高達61.58公裡的次生林海和9平方公裡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繁衍生息着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和280多種高等植物。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