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和古稱“西昌”東漢末年建縣
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建縣曆史
全縣總面積2495平方公裡
總人口58萬
轄23個鄉鎮場、279個行政村
這方土地與禾有着不解之緣
因“地産嘉禾,和氣所生”而得名
泰和人曾安止寫下了
中國曆史上首部水稻專著《禾譜》
如今是全國商品糧基地
這是一方紅色的土地
從這走出了江西三傑之一袁玉冰
共和國開國将軍18名
5920名革命烈士
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
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
在此留下了光輝足迹
這是一方人文厚重的土地
白口城遺址見證了廬陵文化的發源
快閣承載千年文脈
槎灘陂榮登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
蜀口洲書寫了一門二十一進士傳奇
抗戰時期江西省政府南遷至此
國立中正大學在此建立
浙江大學西遷于此寫下苦難輝煌
這是一片綠色的土地
十八排、天湖山、紫瑤山、
筆架山、華蓋山綿延不絕
珠林江、仙槎河、蜀水、
邑水、禾水彙流貫通
麻洲、白鹭湖國家森林公園、
蜀口生态島風景秀麗
這是一片豐饒的土地
世界珍禽泰和烏雞
為中國首例活體馳名商标
盛産酸蘿蔔、竹篙薯、茶葉、
甘蔗、百合、井岡蜜柚
創新開放,經濟實力強起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
泰和工業經濟從無到有
從有到強
如今
以合力泰為龍頭的首位産業
——電子資訊企業達70餘家
已形成集研、産、銷于一體的産業鍊和
觸控、電音、手機終端産業叢集
被列為全省60個重點産業叢集,
是吉安市首個省級重點産業基地,
液晶顯示産能為江西省第一、全國前十。
年發電4億千瓦時的天湖山風電場、
年發電3000萬千瓦時的“漁光互補”光伏項目、
年發電6億千瓦時的石虎塘航電樞紐工程等
新能源項目,
為泰和“綠色經濟”蓄積磅礴動力。
秀美富裕,城鄉面貌新起來
泰和舊貌換新顔
生态美如畫,鄉村皆可遊
泰和縣大力實施“全景泰和
全域旅遊”戰略助推鄉村振興
蘇溪灘尾、馬市蜀口洲、沙村綿溪、
苑前書院、槎灘陂世界灌溉工程遺産、
浙大西遷舊址、快閣等景點串珠成線
“烏雞之鄉,養生天堂”
品牌越來越響亮。
泰和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一座“功能完備、生态良好、
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
新型城市強勢崛起。
立體交通網絡完善
群衆出行越來友善
文明幸福,群衆生活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