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作者:南方都市報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錦囊所城航拍圖。錦囊所城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曾是雷州半島東岸的防禦要沖。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建于清道光二十年的吳氏溫直公祠。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明代錦囊千戶所城遺址保護碑。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東門下港的漁民和“槽白仔”。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吩府第是一所三進式的四合院。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憨态可掬的石狗是為村民看家護院的。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繪圖:張許君

徐聞錦囊所城:錦城福地安南海 囊内春秋築要津

矗立在城中央的敬字亭。直播二維碼專題二維碼

錦囊所城,全稱錦囊守禦千戶所,位于湛江市徐聞縣東北60多公裡,在今錦和鎮城内村,為明代徐聞兩大所城之一。據清宣統《徐聞縣志》記載:錦囊所城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陸侯吳傑建立,城周圍四百八十餘丈(1600米),高一丈八尺(6米)。厚一丈六尺(5.3米),城池長六百九十六丈(2320米),寬六丈(20米)。設東西南北城門,各門有城樓,城垣四角有瞭望台、炮台及烽火台。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瓊台大地震,城崩,指揮馮萬春重修。1958年被拆毀。“錦囊海安,天造門戶,舟航利涉,此其要津”。錦囊所城曾為明清時期雷州半島東岸的防禦要沖。古時駐紮官員四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專督開屯。

錦囊所城遺址位于現徐聞縣錦和鎮城内村的空地上,遺址地勢較高,處于一片土丘之上,但城牆的輪廓依然清晰可辨。錦囊所城現有殘存牆長300米,有大量塊石。城址高出周圍地面約3-5米,以西北角為最高,高達5米以上。城牆的夯土痕迹以西部和東部南側兩段最為明顯。城址呈方形,每邊長450米。城牆原為外部磚砌,中夾夯土。原有東、西、南、北四門,現僅留有一豁口,是城門遺址。

說起來,錦囊所城的命名頗具神秘色彩。相傳明洪武年間安陸侯吳傑建城時,建到一半青石耗盡,無石築城。夜夢一白發老者拄杖而來,獻上錦囊一個,他醒後打開一看,裡面有文書:“城西北港,土下有石,揭土燒磚,磚可砌城。”翌日吳傑親自查勘,發現城西北門港渡頭坑全是粘泥土,是燒磚的好材料,果應此驗。他指令士兵築窯燒磚,遂将城命名為“錦囊”。并讓士兵在城磚上寫上“錦”字。我們的向導鄧家瑞先生介紹,錦囊城牆在清末民初以來匪亂、戰亂中毀壞多處,直至後來被拆。現殘存大部分是牆基,隻有北門遺存一段城牆尚保留其建築結構——長方形條石與城磚壘砌而成,但“錦”字款城磚已經很難尋獲,此前找到的基本入藏在徐聞縣博物館裡了。

明清古建築與憨态可掬的石狗

錦囊所城尚存一些古民居、公祠等人文遺迹,均為明清建築風格,總計十餘座,多為純磚結構。屋頂有的四角翹起,有的四角呈45度下垂。有的四角上還有雕像,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但都充分展現了當時當地村民高超的建築水準和技術。

最具代表性的是吳氏溫直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占地400平方米,由南北二廳與大廳組成,門額題書“溫直公祠”,楹聯已經字迹漫漶,但走進公祠裡還能見到造型精美的上夔窗和儲存完好的石鬥拱。

私家大宅中最氣派的要數吳氏吩府第,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面積400平方米,雖然已經殘破不堪,但三進式的四合院輪廓清晰可見。向導鄧家瑞先生指着早已崩塌的大門處告訴南都記者,當年留下來的對聯很有意思:“吩直田園春毓秋收勤家樯的,府藏書籍朝吟夕誦課兒孫。”看來所城裡大戶人家都希望後代多讀書。

城裡石雕頗多,有石狗、上馬凳、石碑、石匾、石磨等。石狗是當地村民用來保家護院的“圖騰”,最大的有一米多高,最小的有40多厘米高,看上去大都憨态可掬。所城公署衙門舊址隻剩下一個散落在地上的抱石鼓和一口衙門井,供後人推想往日的榮光,西北角的校場更是種上了鳳梨。幸虧尚存一方《鐘公德威碑》,銘記着康煕初年任錦囊所城守備鐘貴率軍兵抗敵護城的英雄事迹。詩曰:“鐘公生鎮我錦囊,德威兼全保四方。護城積德人欽仰,指揮到處寇氛亡。愛民似子家家感,訓伍如霜隊隊良。功廣德深無以報,勒石銘矣萬年揚。”

敬字亭與兩口風水塘

“錦城福地村富民和恭盛世,囊内春秋翰香墨氣育英才。”這是南門塘附近的錦囊城文化中心的藏頭對聯,從中亦可窺知城裡的文脈從未中斷。明清時期,朝廷在錦囊所城的大軍所設立社學教育,極大帶動了雷州半島和徐聞當地教育的發展。據史料記載,錦囊所城的社學的内容包括禦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喪、祭等禮節,社學的塾師一般都是所城官兵的家屬或外聘,而教育經費有來自“學田”的收入和墟市的租稅作為保障,這為當時南荒之地文化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說,當時四鄉八裡的學子都齊聚來到錦囊所城的社學來就讀,當地學子也可在這遠離朝廷的“南蠻之地”學習到朗朗上口的中州正音和正宗的禮節。明清時候,該“社學”出過不少舉人、貢生和監生。

矗立在城中央的敬字亭更是錦囊所城群眾敬重知識的“豐碑”。敬字亭的正面和背面都是密封的,兩邊各留有一個孔。當中有一副對聯“為惜殘篇離淨土,先焚斷簡赴清流”,說明了亭子的用處——專門用于焚燒書籍殘篇和寫過字的紙張。鄧家瑞先生介紹,村民們敬畏文字,敬惜字紙。敬字亭的形制很特别,亭頂似毛筆的筆尖,有筆自然就要有硯。臨近南門和北門的兩口池塘在當地人心目中就是兩台硯,正因為有了這些文房寶物,所城才能多出賢才。他還透露這兩口池塘被村民視為風水塘,以前北門塘養的魚特别好吃,每到過年,村民們會到北門塘來排長龍買魚,據說要托關系才能買到合心水的大魚呢。

東門下港的迷你小漁船

錦囊所城除了軍事用途外,還一度是比較繁榮的墟集。據《粵閩視紀略》所記:“錦囊所城,東有港,小舟行十裡出大洋,有新寮島,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鴿寨。”可以說錦囊所城為當時雷州半島東部的交通要沖,由于商船從海南、北海等地經錦囊到西營及廣州等地,這裡曾一時商貿繁榮,人來人往。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就曾到過錦囊,并留下一首《雷陽曲》:“天腳遙遙起半虹,濤聲倏吼錦囊東。天教鐵飓吹郎轉,願得朝朝見破蓬。”這首詩借着飓風到來之前大海的奇特景象,表現熱戀中的女子對情郎的思念之情。

如今所城的東門出去不遠仍然是東門下港,但已不複往日的熙熙攘攘,隻見近岸處停靠着數十艘迷你小漁船,窄長的船身被塗成白色和綠色,兩頭彎彎上翹,像極了天上彎彎的月牙兒,當地漁民稱之為“槽白仔”。當溫暖柔和的陽光灑在海面,波光粼粼,眼前船兒彎彎,此刻心中便再難藏半點塵世俗念了。

“我們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

如今錦和鎮城内村全村戶籍人口有2000多人,均為漢族,屬潮汕民系,通用閩南語系雷州方言。現住有鄧、陳、吳、林、李、顔、張、蔡、曾、黃、鄭、洗、譚、王、劉、周、葉、謝、歐、洪、董、魏、傅、韓、蘇、麥等姓氏。城内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鄧俊結告訴南都記者,這些居民的祖先早年因從伍、商貿或教書,從江浙、山東或福建、廣府、廣西甚至四川、雲南等地遷徙到錦囊所城,然後就地娶妻生子,在錦囊所城紮根。但不管原先來自哪裡,所城裡的人都很認同有着600多年曆史的錦囊所城是祖先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産,值得珍惜。

2005年4月,徐聞縣人民政府公布城内村為“明朝錦囊千戶所城遺址”文物保護機關。同時,錦和鎮城内村委會成立了以鄧俊結為組長的“明代初期文物古城保護上司小組”“明代千戶所城申報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上司小組”,緻力于錦囊千戶所城遺址的搶救、保護和修複工作。2019年4月,錦囊所城被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

鄧俊結對南都記者說,由于種種原因,短短10多年間,古城牆水土流失嚴重,有的甚至下降了七八十厘米,“我們再不重視起來、保護起來,以後的子孫就看不到了。”但對于古城的保護工作,鄧俊結直言目前存在兩大困難,一是保護資金缺乏,二是缺乏專家指導。“我們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

古城傳奇

“稱土定城”有妙計

據向導鄧家瑞先生透露,其實錦囊所城并非一開始就建在現在的遺址上,是祖輩們用計謀“賺”來上。錦囊所城建城前叫“新安村”。話說當年安陸侯吳傑奉命選址籌建所城,發現适合築城的除了新安村之外,還有北港對面的那闆村,兩地的地形地貌幾乎一模一樣。正當吳傑舉棋不定之際,有鄉紳出主意說,建城必貴地,地貴必土重。不如取兩地泥土稱一稱,哪裡重就選哪裡建城。就在雙方稱土比重的時候,新安村村民悄悄地把鐵砂摻進了土裡,這樣一來,新安村的土自然就比那闆村的土重了,吳傑是以把城址定在了新安村,這就是著名的“稱土定城”的故事。

古城風俗

萬人空巷鬧元宵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是錦囊所城鄉土民俗傳統文化的精華,每年鬧元宵活動都要持續兩天三夜,自農曆正月十三夜間始,至正月十五夜間結束。

正月十三夜開燈遊神鬧元宵,村民們便會提着燈籠,擎着火炬,舉着彩旗,舞着獅子,開着彩車,扛着神轎在城内的大街小巷巡遊,這時家家戶戶用茶果香燭敬神,放炮迎接,滿城燈火通明,如同白晝。

正月十四是鬧元宵最熱鬧的日子,錦囊所城元首會聯合錦和鎮及下洋鎮幾十條村莊村民一起遊神。各路隊伍到齊後,按既定順序,開着彩車(彩車頂上有真人穿着戲服裝扮各類人物),舉着彩旗,舞着獅子,打着鑼鼓,吹着鎖呐,擡着神轎,沿途香燭煙火缭繞,鞭炮轟鳴不斷,車水馬龍,水洩不通,遊神的隊伍足有幾公裡長。

隊伍遊完錦市後就進入錦囊城裡各條大道、神社,最後集結在錦囊城文化中心戲場前拜神看雷劇。村民早把祭品豬雞等排放整齊,等待舞獅敬神。錦囊所城年例坐轎頂和穿令箭之外,還有藤牌結塔舞獅,其表演非常有技巧性,是由隊員在三層(或數層)結塔上舞獅取彩,每一層都是用人托着藤牌而上,最頂層是單人藤牌讓獅子在上面舞躍,驚險功夫到家,歎為觀止,引來全場喝彩。

正月十五白天,錦囊城、錦市及東門下村遊神隊伍在遊完錦囊城、錦市各大街大道、神社後,還會遊向東門下村,遊完村中各條大道、神社以及東門下港海灘後,隊伍就遊回戲場神社拜神吃肥雞。向導鄧家瑞先生說,東門下村的村民都挑選自家最大最肥的閹雞來拜神,還會比賽誰家的雞最大最肥,這種“賽肥雞”風俗流傳至今。

總策劃:戎明昌

策劃:王衛國 王佳

執行:劉炜茗 陳偉斌

學術支援:黃挺 楊培娜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本期攝影:N視訊記者 朱俊毅 阮增豪

本期視訊:N視訊記者 陳誠 朱俊毅

本期直播:N視訊記者 李鶴鳴 阮增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