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作者:遊曆往事

列甯格勒會戰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列甯格勒,現在的俄羅斯的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為了紀念蘇聯偉大的共産主義締造者列甯而命名,由于地處波羅的海芬蘭灣,擁有100多座島嶼,是以又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

1941年7月10日,在德國和芬蘭優勢空軍支援下,由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31個師組成的南部突擊集團和芬軍的14個師,3個旅和1個德國師組成的北部突擊集團軍向列甯格勒方向南北對進,而負責這次進攻的正是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勒布元帥。而蘇軍投入39個師和2個旅依托着列甯格勒城市周圍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實施固守。

戰役剛開始,德國的空軍就對列甯格勒的每一寸土地進行了狂轟濫炸,想利用對城市的火力覆寫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意志,但是當時負責指揮的是朱可夫元帥,朱可夫元帥指令,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甯格勒。

這裡簡單介紹一位蘇聯名将,而是二戰名将之一的朱可夫元帥。朱可夫元帥出生在莫斯科的鞋匠家庭,19歲的時候參軍,他有一句很著名的名言:“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1941年9月8日,德軍開始大規模包圍列甯格勒,切斷了列甯格勒及其住宅區的對外物質補給線,由于未能擴充其攻勢,及面對朱可夫所組織的防守,德軍從進攻轉為圍攻,該共計872天。

而希特勒要求勒布迅速與在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軍建立聯系,合圍在列甯格勒的蘇軍集團,為德軍在中路的進攻創造條件,因為希特勒将作戰重點是莫斯科,準備發起台風行動,在莫斯科會戰,如果不能拿下列甯格勒,那麼這個計劃就無法實施。9月16日,勒布雖然攻占了列甯格勒以南18公裡的普希城,但是在蘇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的進攻速度非常緩慢,19日,德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向普爾可沃高地等處發起猛攻,炮兵對列甯格勒實施連續17個小時的轟擊,航空兵出動近300架次的飛機對該城進行了6個波次的轟炸。但是,列甯格勒軍民還是頂住了德軍的最後攻擊。

1942年12月8日,蘇軍最高統帥部下達了突破列甯格勒封鎖的作戰指令,突圍點就在拉多加湖南岸的施呂瑟爾堡地區。

1943年1月12日9時30分,蘇軍集中2000門大炮和迫擊炮向施呂瑟爾堡地域内的德軍陣地進行了2個小時的猛烈炮火打擊,随後蘇61集團軍和第2突擊集團軍分别從南面和北面發起進攻,經過7天激戰,突破德軍陣地縱深14公裡。不僅如此,列甯格勒方面軍和沃爾霍夫方面軍完成了會師,突破了德軍對列甯格勒長達17個月的圍困。

終于在1944年1月,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對列甯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實施一次殲滅性打擊,以徹底将這一地區的德軍逐出去。1944年1月14日,蘇軍3個方面軍向列甯格勒和諾夫哥羅德的德軍發起大規模進攻,1月27日陸續收複了各個城市,德軍被迫退出了列甯格勒。

整個會戰曆時3年零1個月,終于1944年8月9日結束。這場戰役消耗了德國和芬蘭的大量兵力,使德軍北部戰線面臨徹底崩潰。

列甯格勒戰役可以說是近代曆史上主要城市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性最強,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包圍戰,戰役期間共造成德國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蘇聯350萬士兵傷亡或失蹤,另有100多萬列甯格勒市民死亡。

莫斯科會戰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莫斯科會戰又稱為莫斯科保衛戰,1941年8月,德軍攻占了斯摩棱斯克之後,古德裡安的裝甲部隊已經到達莫斯科外圍,但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指令他轉向南方去支援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在攻下了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的基輔之後,德軍集中兵力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進攻。

根據德國的台風計劃,德軍第2裝甲群和第3、第4裝甲群分别向布良斯克和維亞濟馬發起進攻,尤其是在布良斯克戰役中,德軍俘虜蘇聯紅軍58萬人,蘇軍隻有8萬5千人突圍出德軍防線。面對德軍的攻勢,朱可夫也抽調了一批不對前往莫斯科,就連莫斯科的市民也被調動起來,在莫斯科周圍修築了三道防禦工事,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

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期間剛好引來了十月革命24周年紀念日,為了提升士氣,斯大林于1941年11月7日在紅場舉行閱兵典禮并發表著名演說,“我們的國家正在遭到入侵,全體蘇維埃公民和軍隊都要不惜用盡每一滴鮮血來保衛蘇維埃土地和村莊”。

這讓原本是在11月7日10點準時閱兵,後來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點10分。這一次閱兵是有巨大意義的,蘇聯向全世界表明了戰鬥到底的決心。蘇軍隊伍在克裡姆林宮前檢閱,然後直接開赴前線。

11月13日,德陸軍總參謀長哈德爾在中央集團軍群總部召開了各軍團參謀長會議,下達了“1941年秋季攻勢指令”。中央集團軍群集中了51個師。擔任正面攻擊任務的是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左面是霍特的第3裝甲集團軍和霍普納的第4裝甲集團軍,任務是分别從北方和西方包圍莫斯科,德軍第三,第四裝甲叢集重新部署在靠近加裡甯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線,占領了克林和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右面的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軍團則從南方向莫斯科包圍。

雖然秋季攻勢聲勢浩大,蘇聯軍隊還是頑強的扛住了德軍的進攻,并在寒冷的冬天中慢慢消耗掉德軍,據統計,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這段時間内,德軍在莫斯科附近就死傷15.5萬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飛機近1500架。加上德軍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戰役中消耗過大,是以德軍開始從主動進攻轉為被動,打破了德軍戰無不勝的神話,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在斯大林的授權下終于開始反攻,德軍開始且戰且退。1941年12月,希特勒簽署了在蘇德戰場全線包括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的訓令,并免去了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的職務,甚至連古德裡安和赫普納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職,自己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他釋出指令說:“每一個人應站在其現在位置上打回去。當後方沒有既設陣地時,絕對不許後退”。但也是他的這一指令直接導緻了後來在蘇聯的全線潰敗。

斯大林格勒會戰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斯大林格勒會戰,二戰的重要轉折點。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位于伏爾加河下遊西岸,是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最重要的是蘇聯南方的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是以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特别是這裡是蘇聯的糧食,石油,煤炭的重要生産基地,如果希特勒占領這裡,希特勒就擁有了這裡的石油和糧食煤炭等資源。最最最重要的是,這座城市的命名是用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是以更不能丢掉。

1942年夏季,希特勒的德軍最高統帥部拟定了南方作戰計劃,代号“藍色行動”。目标是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斯大林格勒。

哈爾科夫戰役正式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的德軍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裡米亞發起了攻勢,并在7月4日,占領了整個克裡米亞。在德軍占領克裡米亞前兩天,也就是7月2日的時候,霍特率領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已逼進沃羅涅日,但此時的希特勒卻霍特轉向南面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同時,由于第6集團軍在戰役的初期取得驚人的效果,是以希特勒認為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的兵力就可拿下,是以抽調了部分集團軍,隻留下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而正因為這個失誤加上交通問題,給了蘇聯足夠的準備時間。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會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的第8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為北突擊集團,以第51步兵軍和第24裝甲軍為南突擊集團,對蘇聯的62集團軍防禦實施包圍,向卡拉奇方向發展進攻。

7月23日,德軍成功突破了蘇聯的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對該集團軍的2個師進行了何為。

7月25日,德軍對由蘇聯第64集團軍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面對德軍強大的攻勢,7月29日,蘇聯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此時的斯大林無奈的撤銷了鐵木辛哥元帥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将接任,并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将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不僅如此,斯大林還将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斯大林格勒地域。為了增強斯大林格勒守軍的鬥志,斯大林于1942年7月28日釋出了第227号指令,凡是不服從指令而離開戰鬥崗位或者撤退的軍人都将被嚴懲,并嚴厲要求蘇聯紅軍部隊“絕對不許後退一步!”為什麼,因為這裡是用斯大林名字命名的,但是這招果然奏效,面對蘇聯的頑強抵抗,加上第6集團軍由于缺少裝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轉入防禦态勢,但是頓河西岸蘇聯更加的艱難,兩翼都陷入了德軍包圍。有一部電影《兵臨城下》描寫的就是這場戰役。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宣布:“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決定,是以由于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并在1942年8月1日奉命向斯大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擊,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占領了蒙特納亞。

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爾尼科沃,接着又突破了蘇聯第64集團軍的防禦,但很快又遭到了蘇聯頑強的抵抗,霍特隻好放棄了獨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1942年8月9日轉入守勢。

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又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占領了卡拉奇,23日第14裝甲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将蘇聯的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主力分割開來。而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南面的阿勃加涅羅沃地區向北進攻,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29日進至城南的加夫裡洛夫卡地域,其前鋒已前出到京古塔車站。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9月2日,保盧斯第6集團軍右翼與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左翼在舊羅加奇克地區完成對斯大林格勒的合圍之勢。與此同時,德軍第4航空隊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狂轟濫炸。

對于斯大林來說,目前的形勢十分的嚴峻,是以他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并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斯大林格勒。

8月29日,朱可夫抵達斯大林格勒開始組織第24、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準備反擊。

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将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由于準備倉促,反擊未達到預期目标。

9月6日,蘇聯再次發動進攻,再次失敗。

9月10日,蘇聯紅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複同第62集團軍的聯系,又失敗了。

9月12日,蘇聯紅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德軍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從南面突進到伏爾加河,把守衛城市的第62集團軍同戰場上的其他部隊分隔開來。

9月13日,德軍開始攻城。這次直接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個師,大約17萬人。而蘇聯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雖有120個師,但實際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團軍,隻有9萬餘人。攻城開始之前,德軍的轟炸機用燃燒彈将市區炸成廢墟,伏爾加河沿岸對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影響。保盧斯第6集團軍擔當主力,從城北實施猛烈突擊。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則從城南推進,策應保盧斯在城北的主攻。

9月14日,德軍從城北突入市區,與蘇聯第62集團軍展開激烈的巷戰,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複争奪。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廢墟,城中80%的居住區被摧毀。但是蘇聯第62集團軍頑強抵抗,幾乎在城中的每條街道,每座樓房,每家工廠内都發生了激烈的槍戰。攻入城中的德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尤其是蘇聯方面,平均存活的時間不超過24小時,可見戰鬥的慘烈度。盡管德軍對伏爾加河東岸進行頻繁的轟炸,但是蘇聯還是從那裡得到了不斷的補給和支援。蘇聯知道德軍最擅長炮兵和空軍的火炮協調支援,是以蘇聯采取了貼身打法的政策,盡量與德軍貼近對打,這樣就導緻了德軍的炮兵和空軍無法發揮遠端攻擊的優勢。

9月15日,德軍對馬馬耶夫高地實施重點突擊,這裡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點,從這裡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而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團軍司令部恰恰就在這裡。經過一天最為殘酷的戰鬥,德軍占領了馬馬耶夫高地。

9月16日,蘇聯近衛第13師渡過伏爾加河進入斯大林格勒,向德軍發起反擊,又奪回了該高地。9月27日德軍又沖進了北部工廠區,并重新占領了馬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29日又被蘇聯奪回,兩方軍隊不斷地交替占領這片高地。

9月25日,德軍占領了市中心。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經過幾個月血腥的戰鬥一直到1942年11月,德軍推進到了伏爾加河岸,并且占領了整座城市的80%地區,将蘇聯軍隊分割成兩個狹長的口袋狀,但是德軍還是未能完全占領斯大林格勒。

11月11日,德軍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兵營在寬5公裡的正面上發起強攻。一天之内,蘇德兩軍為争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鬥,雙方傷亡慘重。德軍雖然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達了伏爾加河岸,但部隊已疲憊不堪,保盧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進攻,修整部隊。蘇聯紅軍的損失同樣嚴重,第62集團軍的兩個師損失了75%的兵員。

到目前為止,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近70萬人,1000餘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迫擊炮,1400架飛機,可見戰鬥的慘烈度。

11月13日,斯大林準許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拟制的反攻計劃,并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号為“天王星行動”。并将反攻日期定11月19日和20日。

11月19日,蘇聯開始實施天王星行動。瓦圖京的西南方面軍和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的方面軍率先發起了反攻,在戰鬥發起一天之内德軍的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的陣地被蘇聯紅軍突破。

11月20日,葉廖緬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1、57、64集團軍也在南部轉入反攻,突破了德軍的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的防線。

此後蘇聯紅軍迅速向北直趨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軍開始分批渡過頓河。

11月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卡拉奇會師,進而完成了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

11月30日,蘇聯紅軍3個方面軍将德第6集團軍的5個軍22個師,羅馬尼亞和意大利部隊以及部分克羅地亞軍隊共約27萬人合圍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裡的地域内,第6集團軍隻有約5萬人的部隊被分割在包圍圈之外。

與此同時,當德軍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将軍力勸希特勒下令保盧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迷之自信的空軍司令戈林元帥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空軍有能力通過“空中橋梁”為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雖然希特勒知道德國空軍根本沒有提供如此大規模部隊的供給的運輸能力,但希特勒仍然支援戈林的計劃,是以指令保盧斯堅守陣地,第6集團軍被留在了斯大林格勒,最後的結果就是德軍的空投計劃失敗,德軍隻得到10%左右的物資補給。蘇聯紅軍在不斷加強對斯大林格勒的包圍圈,并開始縮小包圍圈的行動。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坦因元帥的第11集團軍和保盧斯第6集團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第4集團軍改為頓河集團軍群由曼施坦因元帥指揮并在指令中訓示:“頓河集團軍群目前的任務,就是使敵軍的攻勢停頓,并奪回原已失去的陣地。”并在11月30日,希特勒表示決不會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強調被圍困的部隊決不能投降,而曼施坦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12月12日,曼施坦因元帥發起了代号為“冬季風暴”的反攻。

12月16日,德軍突破了蘇聯紅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

12月19日,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面包圍圈30英裡以内的地方。但是曼施坦因卻發現自己有被蘇聯紅軍包圍的危險。于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坦因的指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

12月27日,蘇聯紅軍發動強大反擊将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擊退150~200公裡,德軍退回了原來的陣地,迫于壓力,德軍最後放棄解救被圍德軍的計劃,這也導緻了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行動宣告失敗。

12月29日,保盧斯派第14軍軍長胡比中将飛出包圍圈把第6集團軍的情況向希特勒彙報,但希特勒還是指令第6集團軍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1943年春天為止,但是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終于同意把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出。

1943年1月,蘇聯又發起了新一輪攻勢,代号為“木星行動”,目的是将德軍南部集團軍的餘部圍困在高加索地區。雖然蘇聯這次攻勢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但是這次行動使德軍第6集團軍完全被獨立開來。

1月8日,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将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其投降。而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電告希特勒希望準許他投降,但是請求被希特勒駁回。是以,10日,蘇聯向被圍的第6集團軍發起了代号為“指環”的進攻,德第6集團軍被迫開始向斯大林格勒城區收縮防守。

1月22日,蘇聯占領了古門拉克機場,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完全運輸和傷員撤退行動的徹底中斷了。盡管如此,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仍然頑強抵抗。而此時的保盧斯再次向希特勒請求準許他們投降,但是再次被希特勒拒絕,希特勒認為德國軍人踏遍的土地是不能退回的,隻能前進。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節杖,鼓勵他繼續撐下去,并對身邊的約德爾說:“在德國曆史上,還從來沒有元帥被生俘的。”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1月31日,保盧斯向總部發出最後一份電報:“第6集團軍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認識到自己所負的極為重大的使命,為了元首和祖國,已堅守自己的崗位,打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

2月1日,被包圍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部發報員自己決定向柏林發出了最後一封感動德國人的著名電報,最後用國際電碼寫上“CL”,表示“本台停止發報”。随後保盧斯投降。

2月2日,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軍殘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

這場大規模的會戰雙長共有至少100多萬人死亡,尤其是德國第六軍團26萬人,隻有5千人回到了德國。在會戰最激烈的階段,雙方共投入兵力超過二百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

對于斯大林和希特勒來說,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事關成敗的關鍵一戰。雙方部隊的指揮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壓力。雙方的戰略重點從莫斯科轉移到了斯大林格勒,大量的蘇聯軍隊也被調入到斯大林格勒。這場戰役雖然蘇聯勝了,但卻是慘勝,但是也是這場勝利,對于整個歐洲戰場來說是決定性的勝利,也是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

基輔戰役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基輔,現在烏克蘭的首府,是烏克蘭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基輔戰役是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

1941年7月7日,德軍以坦克兵團為第一梯隊,突破了蘇聯在新米羅波爾以北的防禦,奪占了别爾季切夫。第二日。又在沃倫斯基新城以南實施突破,并在7月9日,奪占了日托米爾。

7月11日,德軍坦克第1叢集先遣部隊在兩晝夜内前進110公裡,抵進基輔以西的伊爾片河。

7月16日,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兵團攻占了斯摩棱斯克,兵鋒直指莫斯科之際,希特勒卻讓古德裡安暫時放棄莫斯科南下進攻基輔,對基輔進行一個大包圍戰。 擔任包圍作戰任務的是德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個增援部隊。

8月3日,德軍以兩翼突擊在烏曼地域合圍了蘇聯的第五集團軍。

8月8日,德軍俘虜了大約10萬名蘇聯紅軍,其中包括蘇第6集團軍司令穆濟琴科中将和第12集團軍司令波涅傑林少将,并繳獲317輛坦克、858門火炮。

9月11日,蘇聯元帥布瓊尼向斯大林請求東撤,遭到斯大林拒絕,斯大林的指令是死守基輔。并在13日,斯大林撤銷布瓊尼職務,由西方向總司令和西方方面軍司令員蘇聯元帥鐵木辛哥接替。

9月16日,古德裡安與克萊斯特的裝甲叢集在洛赫維察會師,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合圍。

自9月16日起,德軍以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為主,對蘇聯的第5、第21、第38、第26等5個集團軍發起圍殲作戰。雖然蘇軍作戰異常勇猛,但還是在德軍坦克的炮擊、掃射和碾壓下,成千成萬地死傷,除少數部隊突圍成功之外,主力部隊仍處于圍困中。

9月19日,基輔失守,蘇聯第37集團軍被迫向亞戈京地區轉移。

19月20日,德軍攻陷基輔。

這場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德軍損失10萬餘人,蘇聯損失約70萬人,有66.5萬人被俘,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犧牲,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戰鬥中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可謂戰果輝煌。德軍亦損失10萬餘人。

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庫爾斯克,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城市很陌生,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因為庫爾斯克号核潛艇沉默。2000年8月12日,庫爾斯克号在巴倫支海域參加軍事演習時發生爆炸并沉沒,艇上107名乘員、11名艦隊級的進階将領和助手共計118人全部遇難。

但是對于很多軍事迷來說庫爾斯克并不陌生,因為在這裡曾經發生過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戰----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

在這場戰役中,德軍和蘇聯共出動了近8000輛坦克,共投入兵力超過150萬名士兵,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

庫爾斯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

1943年初,由于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後,便開始乘勝追擊,面對一路潰敗的德軍,曼施坦因元帥計劃來一次大規模的反攻以挽回戰局,是以制定了“堡壘”的作戰計劃。

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南北兩側,以“中央集團軍群” 和“南方集團軍群”為主,共集結了17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和18個 步兵師, 配有2700輛坦克、2050架作戰飛機,約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總兵力達90餘萬人。其中包括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虎”式和“豹” 式坦克。尤其是“虎”式坦克裝有88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時,由于其前裝甲厚達100毫米,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 而當時的蘇軍的主力坦克是T-34,無論在裝甲性能和火力方面顯然都不如“虎”式坦克。

7月5日淩晨2點,庫爾斯克會戰正式拉開序幕,河對岸的蘇軍優先開火,面對蘇聯的大規模炮擊,德軍決定改突襲為強攻,以坦克為先鋒,大量步兵緊随其後。同時,120架德國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對蘇軍陣地展開了瘋狂的轟炸。 最前線的蘇軍同德軍展開了激烈戰鬥, 他們利用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裝滿汽油的燃燒瓶給了德軍迎頭痛擊。

7月6日傍晚,德軍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

7月11日,德軍決定于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至此,庫爾斯克會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這也正是目前衆多二戰史學家們存在争議的一個階段。

為了取得第二階段戰役的勝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 (即黨衛隊裝甲軍) 主力部隊投入了戰鬥。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張王牌。

7月12日,以SS裝甲軍為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蘇聯的坦克開始了遭遇戰。蘇軍出動約850輛坦克,德軍則投入了約650 輛坦克,雙方在15平方公裡的戰場上進行了一場坦克“肉搏戰”。戰鬥一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沖入敵陣,利用其T—34坦 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 頓時陣腳大亂。最終,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遭到重創,這次戰鬥徹底摧毀了德SS裝甲軍的戰鬥力,扭轉了庫爾斯克南線戰局,也宣告了曼斯坦因的“堡壘”計劃的失敗。

但是對于這場戰役,二戰史學家們存在很大的争議,也有人說是因為希特勒的原因導緻了德軍的潰敗,但是不管這麼說德軍還是輸了。

在這場會戰中,德軍損失兵力25萬多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飛機1 000架。蘇聯紅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更為慘重代價的代價,損失兵力80萬,損失坦克6 000輛,損失火炮5 244門,損失飛機1 700架。

柏林會戰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柏林會戰是蘇聯實施的最後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5年春,盟軍已在德國本土作戰,當時距離柏林最近的就是蘇軍,而此時德軍統帥部采取了各種措施,包括組建了200多個國民突擊隊營,并且集中了最強的軍隊集團守軍,阻止蘇軍奪取柏林。

1945年4月16日清晨,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随後開始進攻德軍陣地,但是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第一次的進攻失敗了。

4月17日清晨,朱可夫再次集中了方面軍的所有炮火,指令近千輛坦克排成一列縱隊向前推進,就算前面的坦克被擊中起火,後面的坦克也要頂走它繼續前進。此時防守在高地上的德軍也是漸感疲憊,開始向柏林市區方向退卻,一直到4月18日清晨,蘇軍終于攻占了澤洛夫高地,殲滅德軍近3萬人,并繼續向柏林城挺進。

4月20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将的率領下,抵達柏林近郊,下午1時30分,蘇軍的地面炮兵開始向柏林城内轟擊。20日晚上蘇聯開始了對柏林的合圍。

4月21日,蘇軍第2坦克集團軍和第47集團軍兵臨柏林城下。直到25日,蘇軍終于完成了對柏林的合圍之勢。

4月26日清晨,蘇軍數千架飛機向柏林投下了成千上萬噸的炸彈和汽油彈。在轟炸和射擊結束後,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派出無數個突擊群和突擊分隊,從四面八方向市區突進。面對德軍的頑強抵抗,蘇軍不得不逐棟樓房争奪,逐條街道攻取,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4月27日,蘇軍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區,凱特爾告知希特勒突圍失敗,此時的希特勒意識到他已經徹底輸掉了到這場由他發動的戰争,是以他拒絕離開柏林。

4月28日,白俄羅斯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逼進了柏林的蒂爾花園區,這是柏林德軍最後一處支撐點,深夜,第3突擊集團軍在庫茲涅佐夫上将的指揮下向國會大廈外圍的内務部大樓發起強攻,德軍進行着絕望卻又是最頑固的抵抗,戰鬥一直持續到29日深夜,在德軍幾乎全部陣亡的情況下,這座大樓才被蘇軍攻占。

4月29日淩晨,希特勒與等了他十二年的愛娃·布勞恩舉行婚禮。婚禮之後,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遺囑,指定海軍元帥鄧尼茨為他的接班人,他決定自殺并希望他們夫婦的遺體在總理府進行火化。

4月30日下午3點30分,希特勒與結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裡雙雙服毒自殺,并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時,還舉槍對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接着,戈培爾等人将希特勒和愛娃·布勞恩的遺體擡到總理府花園的一個彈坑裡,澆上汽油進行火化。下午6時,蘇軍再次向國會大廈發起沖擊,與2000名德軍展開戰鬥,21時50分,蘇聯英雄米哈伊爾.耶果羅夫中士和麥利唐.坎塔裡亞下士将蘇聯的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主樓的圓頂。深夜,德軍通過廣播請求臨時停火,要求與蘇軍進行談判。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

5月1日淩晨3時55分,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克萊勃斯将軍打着白旗鑽出帝國辦公廳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蘇近衛第8集團軍的前線指揮所談判,但被斯大林拒絕:“德軍隻能無條件投降,不進行任何談判,不同克萊勃斯談,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談”。9時45分,朱可夫向柏林德軍發出最後通牒:德軍必須徹底投降,否則蘇軍将在10時40分對德軍實施最後強攻。崔可夫讓克萊勃斯把這份通牒帶回給戈培爾等人,戈培爾見到通牒後,知道沒有任何讨價還價的餘地了,傍晚便與妻子及六個孩子自殺了。

5月2日7時,德軍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揮所,簽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時分,柏林剩餘守軍約1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蘇德戰争最後一次決戰——柏林會戰結束。這次戰役中,蘇軍共消滅德軍70個步兵師、23個裝甲師和摩托化師,100餘萬人,其中俘虜德軍48萬人,繳獲15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500多架飛機和1萬多門大炮。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傷亡達30.4萬人,損失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至此,二戰中的歐洲戰場全部結束,一直到1945年9月2日,二戰全部結束,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秩序----即戰後秩序,這也是蘇聯全新的紀元的開始。

曾經強大的帝國,是如何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土崩瓦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