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h1 class="pgc-h-arrow-right">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h1>

麥克卡夫将軍提出的“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概念在美國海軍内部引起了普遍的共鳴。主要原因在于,随着蘇聯軍事能力的不斷提高,美國海軍認為以“尼米茲”級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打擊能力存在相對下降的問題。理論上,一艘“尼米茲”級能在開戰首日上半天出動120架次,在開戰前四天保持每日230架次的出勤率,以上數字系以兩波機隊間隔90分鐘、作戰半徑為200海裡以内為準,相當于許多中小型國家空軍每日能出動的架次;然而如果要進行遠距離攻擊或戰鬥巡邏,由于載彈量與油量增加,作業時間延長,是以實際出動架次将低于這個數字。更何況,在1985年美國海軍進行的計算機兵棋推演中,曾預計到1989年時,倘若美蘇開戰,一艘美國航空母艦的艦載機聯隊一天能攻擊162個目标,但同時一個“尼米茲”航母戰鬥群需要對付的目标下限是437個……顯然,在能力與需求之間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在這種情況下,作為超級核動力航母的一種有效補充方案,這種專門為了在高風險海域向蘇聯境内傾瀉“戰斧”巡航飛彈、執行超飽和攻擊任務的“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也就自然大受青睐了。而不久後,海灣戰争又給美國海軍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對于革命性的軍事技術成果,往往隻有回顧過去似乎才能看清各種關系,DDG-1000驅逐艦就是這種情況

盡管有人說,美國人在每場戰争的早期一般都表現得不突出,隻有海灣戰争打破了這個模式。這場戰争中美國赢得了現代史上時間最短、戰果最大而付出代價最小的軍事戰役。然而即便如此,這場戰争對美國來說仍然稱不上完美,至少對美國海軍來說如此。此役,美國海軍集結了6個航母戰鬥群的龐大兵力,但能夠第一波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地面目标的隻有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總計隻打出了112枚“戰斧”巡航飛彈,其他水面艦艇基本上無所事事。整個戰争過程中,海軍的風頭被空軍搶去。在關鍵的對陸攻擊上,除了航母上的艦載機僅扔了些炸彈和不多的“戰斧”飛彈,反而是老邁戰列艦上的406毫米主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考慮到伊拉克隻是一個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都極為有限的地區性對手,這就使海灣戰争之于美國海軍的啟迪意義更為深遠。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此時美蘇對抗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年後莫斯科克裡姆林宮上空鐮刀斧頭旗的黯然降下更是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很多針對性軍工項目也是以紛紛下馬,但“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的概念卻在美國海軍的内心深處紮下了根。冷戰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永久保持“一超獨霸”的地位,美國開始頻繁地調整其國家安全戰略和國家軍事戰略,以“保持美國在國際社會的上司地位”,促進其全球利益并保證其安全,最終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在海上安全領域,海上安全環境對美國空前有利,至少在20年内不可能有挑戰美國海上力量的戰略對手。美國海軍應适應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重點向地區性防務轉移的變化,将重心聚焦到了世界沿海地區,通過控制沿海地區,将力量和影響投送到陸地,從海上控制和影響陸上事務,維持美國稱霸世界的終極目标。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海灣戰争中,美國海軍集結了6個航母戰鬥群的龐大兵力,但能夠第一波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地面目标的隻有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總計隻打出了112枚“戰斧”巡航飛彈,其他水面艦艇基本上無所事事。反而是老邁戰列艦上的406毫米主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92年,以當年9月份發表的《從海上來》戰略綱領白皮書為代表,美國海軍連續頒布了“由海向陸”系列性戰略檔案,這是冷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在海上安全上最為直接的反映,也是美國海上安全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始了冷戰後海軍的轉型發展。這其中一個突出特點是美國海軍将近岸作戰與對地支援而不是制海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什麼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之類的新名詞都是那個時代出現的。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兩項。一是實作了戰略重點的轉移。美國海軍将其作戰重點由大洋作戰轉向了在沿海地區從海上發起的對陸作戰上。在作戰目标上,不再以控制海洋為其作戰目标,而是強調由海向陸,從海上幹涉和影響陸上事務;在作戰對象上,不再以蘇聯為主要作戰對象,而是鎖定在不具備強大海軍實力的第三世界的中小國家上;在作戰地域上,不再以公海為主要作戰區域,而是以敵方沿岸沿海地區為主要作戰地域。二是突出了前沿存在的重要性和力量投送的必要性。前沿存在和力量投送互為前提和條件并互相作用,兩者缺一不可。沒有前沿存在,由海向陸就缺乏預先展開力量;沒有力量投送,前沿存在就缺乏後續有力支撐。要求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能確定在瀕海通行無阻,能向岸上投送作戰力量,支援岸上的聯合機動作戰;強調建立海上遠征部隊,確定與陸、空軍聯合作戰;強調美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密切協作,組建陸海空聯合特遣隊以适應近海作戰和海上機動行動。值得指出的是,雖然總有人抱怨,美國軍隊一直有一種偏好:不是時刻準備對付下一場戰争的不幸,美國政治對危險敵人的挑戰反應向來極其緩慢。但從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海軍的反應來看,事情卻并非如此。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藝術家筆下的SC-21計劃“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項目方案之一

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戰略調整的思路很清晰,執行也很有力。1992年10月,也就是美國海軍提出《從海上來》戰略一個月,美國海軍啟動了一系列新型未來水面艦艇的基礎性研究,其中就包括部分吸收了“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概念的“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并随即被納入到美國海軍新一代水面作戰艦艇架構之中,即“21世紀水面作戰”(Surface Combatant of 21th Centry,SC-21)。在該計劃的架構下,美國海軍開展了一系列各型艦體、武器系統、雷達系統、指揮控制系統方面的研究,涵蓋了從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到航母的所有水面艦艇,為今天包括福特級航母、瀕海戰鬥艦和DDG-1000在内的一系列新型水面艦艇的研制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在蘇聯剛剛解體的大背景下,此時“21世紀水面作戰”(Surface Combatant of 21th Centry,SC-21)僅僅是一個松散的技術預研性架構,作為其組成部分的“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帶有很大的冷戰慣性,其原始方案有很多版本,大部分至今仍處于保密狀态,目前披露出來的隻有COEA 3B1方案的大緻情況:擁有完善的艦載裝置,128個VLS垂發單元,任務能力仍然偏重傳統的制海權能力,對陸攻擊能力隻是相對有所增強,這就有悖于《從海上來》白皮書的理念,在美國海軍部分高層眼中也顯得保守和跟不上時代。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同時展開論證的“大容量飛彈艦”概念,受到包括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傑裡米•邁克爾•布爾達(Jeremy Boorda)在内一些人士的追捧,随後被正式納入SC-21架構,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武庫艦。最初的“大容量飛彈艦”概念包含COEA 3A6和COEA 3B5兩種構型,在被納入SC-21架構後,武庫艦的構型又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本質上都是簡化版本的“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也就是一種相當極端的飛彈艦艇。沒有昂貴的相控陣雷達,也沒有獨立的遠端防空和反潛能力,以此換取強化的隐身、裝甲和抗沉性;最關鍵的是,其可以騰出空間裝載至少500單元的飛彈垂直發射系統(VLS),即能夠攜帶500枚對陸攻擊巡航飛彈——一艘武庫艦飛彈數量就抵得上半個艦隊,這個火力密度相當恐怖。總之,武庫艦唯一的任務就是對地投送彈藥——包括“戰斧”飛彈在内的各式對地飛彈——為戰區提供充足的對陸火力打擊。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藝術家筆下的SC-21計劃“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項目方案之二

其實,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準武庫艦應該是蘇聯紅海軍最輝煌時期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第四艘“彼得大帝”号載有500枚各型飛彈。不過,與以區域防空和反艦作戰為使命的“基洛夫”級不同,美國的武庫艦核心作戰使命是對陸巡航飛彈打擊。在“大容量飛彈艦”方案之前,美國海軍還曾設想過3種方案,比如将“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上的洲際飛彈發射筒改為集束型的“戰斧”巡航飛彈發射器;改進“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将現成的超級油輪改成“戰斧”飛彈發射船。但這些臨時湊合的方案在總體上并不符合當時美國海軍争奪國防預算份額并對艦隊進行整體技術遷移的雙重意圖,是以作為SC-21架構的重頭戲,武庫艦受到了美國海軍的高度關注,原本的“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則在布爾達的打壓下陷于停頓。1994年9月,美海軍正式通過了《21世紀水面作戰艦艇(SC-21)任務需求方案》。1995年1月23日該方案獲美國防部準許。自此,SC-21開發計劃正式啟動。SC-21啟動了,武庫艦概念的調整也開始了。1995年3月,美國海軍正式提出武庫艦的研制預算要求,在邀标書中,美國海軍要求武庫艦配置500個飛彈垂直發射井(VLS),空船排水量在12000噸以上,但艦員要控制在50人以下,艦體采用雙層殼體,全長至少244米,最大航速25節,艦上不配備任何感測裝置、指揮管制與自衛武器,對地攻擊所需的目标資訊完全交由友軍機關通過CEC聯合接戰能力網絡提供,并依賴友軍艦隊的掩護,即便美國海軍将标準飛彈與海麻雀也納入武庫艦的飛彈清單内,也完全依賴友艦通過CEC的制導接戰,所有作戰需要的戰術情報和攻擊目标資料全部用協同作戰網絡(CEC)提供,是一種網絡中心戰的作戰模式。為了節省成本,武庫艦還降低了航速的要求,最大速率隻有25節。由于系統架構單純,武庫艦采用極為低矮的上層結構,艦面平滑簡潔,雷達截面積低,艦體結構也十分堅固耐打,整體存活設計吸收了大型商船與郵輪的經驗,擁有雙層艦殼、大量的水密隔艙與極為厚實的裝甲,武庫艦本身完全沒有自衛能力,完全依靠前述降低被偵測、被擊中機率、損管裝備以及厚重裝甲來存活。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藝術家筆下的武庫艦作戰想象示意圖

邀标書一經釋出,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巴斯鋼鐵公司、紐波特紐斯船廠等紛紛作出了回複,大量的競标方案被接連抛出。比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武庫艦方案,很明顯可以看出其船體線型跟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幾乎一樣,艦橋和幹舷十分低矮。最特别的是,艦艏和艦艉還各布置了2套艦載版的MLRS多管火箭炮,可以發射遠端大口徑火箭彈。這裡,洛•馬公司的設計人員還玩了一把“心機”,就是在方案模型上塗上了舷号“72”——這個編号正是1943年被取消的美國海軍最後一艘戰列艦的編号。看來,洛•馬公司設計人員對武庫艦的了解,就是21世紀的“飛彈戰列艦”;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武庫艦方案采用半潛式艦體以降低幹舷高度,還可以用壓載水櫃改變吃水深度,使露出水面的船體保持在1.5米;巴斯鋼鐵公司的武庫艦方案外形相當科幻,采用激進的内傾式穿浪船體設計,水線以上全部内傾,尖銳的艦艏傾角極大,艦橋十分低矮平整,全艦雷達反射面積預計隻相當于一條迷你漁船;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武庫艦方案則最為簡單,劈浪式艦艏+内傾艦體設計,看上去就像裝了一堆VLS的隐身版油輪……當然,無論這些方案如何花樣百出,設計意圖是明明白白的:這是一種極為單純的“對陸攻擊飛彈艦”。不過問題也正出在這裡,這種定位從一開始就令武庫艦陷入了争議中。紙面上武庫艦擁有強大的攻擊能力和抗打擊能力,但過于依賴協同作戰系統,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具有非常大的風險。雖然1艘武庫艦可以攜帶6艘“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所攜帶的飛彈數量,看上去作戰效能高,成本低,但由于武庫艦無法自行完成作戰任務,需要其他艦艇配合使用,且防空、反潛等能力弱,任務彈性太差,在風險稍高的戰場環境中就無法使用,而這種環境又往往是一種不期而遇的情況。簡而言之,這樣一種相當于“飛彈駁船”式的簡單武器不僅忽視了戰争内在的不确定性,也忽視了人類在這個時代已經了解的軍事上勝利或失敗的情況。再加上武庫艦一度被不明就裡的媒體吹噓為可以取代航空母艦的明星艦種,這引起了很多業内人士的厭惡,是以在美國海軍内部的反對聲也不絕于耳。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洛•馬公司武庫艦方案,舷号緊跟“蒙大拿”級戰列艦後,艦上除了密密麻麻的飛彈外,還有外置的227毫米MLRS“鋼雨”火箭炮,能發射戰術彈道飛彈(上下圖)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武庫艦方案,采用半潛式艦體

令人感慨的是,雖然武庫艦一度在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布爾達的強力推動下進展神速,計劃在1998年就要列編首艘生産型艦艇的預算,在2000年左右要建成至少4艘,但其命運卻在一件“意外”事件的影響下急轉直下。武庫艦在美國海軍高層的支援者實際上隻有布爾達一個人,但恰恰就是這個至關重要的人物在至關重要的時間節點出了問題。事情的起因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在1996年年初的一次例行采訪中,美國《新聞周刊》的軍事編輯發現布爾達胸前佩戴了兩個V字勳章,這好像有問題。于是馬上查了美國軍方的頒獎檔案,發現布爾達這兩枚勳章,一枚是獎勵他1973年營救被擊落飛行員的軍事行動,這沒什麼問題;另一枚則是1965年,越戰初期參與炮擊越南的戰鬥而授勳,V字勳章是獎勵給直接參加戰鬥的人員的。《新聞周刊》馬上開始炒作:布爾達參與炮擊越南軍隊是“遠遠的開火”,沒和敵人面對面開撕,是以不算直接投入戰鬥!《新聞周刊》開了頭炮之後,當時網際網路還沒那麼熱鬧,但是一大堆美國媒體一齊開始炒作,連他當兵篡改出生日期(他17歲就當兵)都被翻了出來。布爾達感覺壓力山大。1996年5月16日上午,布爾達接到了五角大樓新聞部主任的通知,說下午有兩個記者約了采訪,他必須見一下。布爾達感覺沒法和記者談笑風生,吃了午飯後就在辦公室裡舉槍自殺了。其實按照正常劇本,隻要布爾達表示“我認輸,我辭職”,新聞媒體馬上就會放過他。不過這位從普通水兵升上來的海軍上将性子太烈,選擇了自殺的道路。但自殺也好,辭職也好,隻要他這個武庫艦的最大支援者不在海軍作戰部長的位置上,武庫艦就會被反對派弄掉。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巴斯鋼鐵公司的武庫艦方案,采用大傾角穿浪艦艏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武庫艦方案,更像是油輪改進型(上下圖)

事實也的确如此。1996年6月之前,就在武庫艦計劃即将進入階段I(分别提供各大廠商數百萬美元經費來完善各自的概念方案),由于其最重要的支援者、美國海軍第25任作戰部長、布爾達海軍上将的突然自殺身亡,武庫艦很快淪為了“沒娘的孩子”——接替布爾達的新任作戰部長傑伊•約翰遜顯然不想再撿起前任留下的這塊燙手山芋(布爾達的死,表面上是“戴錯了勳章”,可很難說與武庫艦沒有關系)。但值得思索的是,雖然傑伊•約翰遜承認有關對武庫艦的批評是中肯的,但他指責那是防務承包商們片面了解《21世紀水面作戰艦艇(SC-21)任務需求方案》所緻。也正因為如此,盡管在1997年4月,SC-21架構中的武庫艦被美國海軍改名為“海上火力支援驗證艦”,并在12月徹底取消(同時被取消的還有同處于SC-21架構中的“制海艦”),但在當年6月又提出了對陸攻擊驅逐艦設想,并當年10月得到準許, SC-21中的武庫艦随即變成DD-21,嚴格意義上的下馬之說實際上無從談起。當然,作為當年麥克卡夫将軍“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概念的演進,如果說“武庫艦”是過于偏激的一個版本,那麼DD-21就開始回歸理性,實際上是“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的延續。在有關DD-21能力需求的研究中,費用與效能比研究受到高度重視。新戰艦研制注意到對陸攻擊、反潛、降低費用、減少人員和提高自動化之間的合理關系,強調驅逐艦的火力支援和近海作戰能力, 同時在設計中大量采用新技術, 希望為SC-21中的CG (X) 巡洋艦項目以及未來的水面艦艇打好技術基礎。在進一步明晰的需求說明中,DD-21被描述為具有隐形功能,采用全電力推進,對陸攻擊火力遠遠超過“阿利•伯克”驅逐艦,人員編制僅是現役驅逐艦的1/3,但在獨立任務能力和高風險戰場環境的适應性上,又要顯著優于原先的武庫艦方案。這些特點受到美國防部的贊揚,将其視為取代“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的理想選擇。在傑伊•L.約翰遜(Jay L. Johnson)的示意下,聯合需求審查委員會(JROC)于1997年7月完成了重新啟動的DD-21的費用與作戰有效性評估(COEA)。這項評估報告分析了DD-21采用全新設計或從“阿利•伯克”級改良的效益,評選的方案有三種:第一種是先前全新設計的DD-21(仍以COEA 3B1為基礎)以及衍生的CG-21防空巡洋艦,第二種是簡化版“阿利•伯克”級(以該級原有的設計略為簡化,加強對地能力),第三種是大改的“阿利•伯克”級對地攻擊版本(以該級為基礎發展專門的對地艦艇,變更設計,取消“宙斯盾”系統,并搭載數量更多的VLS)。評估結果顯示,“阿利•伯克”級的基本設計無法滿足隐身與縮減人力的需求,是以COEA最後建議采用全新設計、共通船體的DD-21/CG-21方案。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布爾達的死,表面上是“戴錯了勳章”,但很難說背後與武庫艦沒有關系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武庫艦取消後,重新恢複的早期DD-21方案之一

閱盡千山自成峰!DDG-1000的起源與演進(1.2)由“未來打擊巡洋艦”(FSC)到DD-21——不斷演進的概念

2000年2月美國海軍為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将(Admirl Elmo R. "Bud" Zumwalt )舉行的軍事葬禮

1997年11月,傑伊•L.約翰遜(Jay L. Johnson)簽署了以先前SC-21“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為基礎的DD-21作戰需求書(ORD),并于11月7日在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成立專門負責DD-21的PMS-500管理機關。緊接着在1997年12月,國防采購委員會(DAB)準許DD-21進入裡程碑階段,開始細化項目并進行風險評估;在12月11日,DD-21計劃簽署了後續發展備忘錄。接着,美國海軍艦艇特性改良委員會也同意選用全新開發的DD-21而非改良型“伯克”級,并在1998年1月設定了DD-21的需求細節,至此,在經曆了武庫艦這個極端之後,脫胎自21世紀驅逐艦技術研究的對陸攻擊驅逐艦項目正式立項。最初隻有一個競争團隊角逐DD-21的研發合約,由亨廷頓•英格爾斯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該廠于2001年4月被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購并)與通用旗下Bath Iron Works( BIW)造船廠主導,其他參與廠商包括雷神公司(Raytheon)、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新港紐斯(New Port News)造船廠與美國鋼鐵公司(National Steal)。美國海軍考慮到DD-21是一種從裡到外都深具革命性的嶄新艦艇,為了降低風險,在1998年6月18日宣布參與廠商必須組成兩個造艦團隊(Shipbuilder Alliance)來角逐,每個團隊各由一家造船廠與一家系統承包商主導,而這兩個團隊分别是由亨廷頓•英格爾斯造船廠、雷神公司、波音公司組成的金隊(gold team)以及通用BIW、洛•馬組成的藍隊(blue team),金與藍是美國海軍制服的顔色之一。2000年7月4日,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首艘DD-21采用曾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在2000年1月20日去世的小埃爾莫•R.朱姆沃爾特上将(Admirl Elmo R. "Bud" Zumwalt )的名字來命名。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将在美國海軍中深得人心,1969年任侵越美海軍部隊司令,1970年任海軍作戰部長,晉升海軍上将,1974年退役,被認為帶領美國海軍撐過了冷戰中最為艱難的一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退役後的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将仍然不斷批評理查德•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對蘇緩和政策,支援羅納德•裡根總統的國防政策,是當年“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的熱情支援者,是以以朱姆沃爾特海軍上将的名字來命名首艘DD-21驅逐艦,不但凸顯了美國政府對此的重視,也預示着圍繞DD-21的競标角逐将趨于白熱化。

(明日繼續更新......[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