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明有一條“學霸村”,曆史上先後出過15名進士,48名舉人,這當中有明朝名臣、奉直大夫(從五品)等等。自恢複聯考制度以來,村中走出不少大學生、研究所學生、博士等,為推動村中文化及村容村貌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各位街坊猜到是哪條村了嗎?答案揭曉!這是古有“高明第一望族”之稱的阮埇村,今天明仔帶大家聽聽“學霸”的故事,探尋阮埇人才輩出的秘訣。
高明區文物普查人員發現阮埇村區氏族譜
嶺南望族名士輩出
流傳“一榜四文魁”佳話
阮埇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最早是區氏族人從南雄珠玑巷遷至此地定居,因村多埇沼,後又有阮姓遷入建村而得名。随着子孫世代繁衍,便逐漸以家為系,花開四坊,分為阮東、阮西、阮南、阮北四坊。
學霸世家
據史料記載,自開村以來,阮埇文風盛英傑多,在高明荷城傳為佳話的“一榜四文魁”,說的就是村中名士區大相一家。
父親區益: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高中舉人,曾任江西都昌知縣,因率民抗倭而頗有聲望;
哥哥區大樞: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癸酉科舉人;
區大相和弟弟區大倫:明朝萬曆17年(1589年)同榜進士。
區大相:“明代嶺南詩家之最”
阮埇人才輩出,聲名最大的當屬明朝名臣區大相和區大倫。
其中,區大相詩文俱佳有“嶺南才子”之美譽,其用風格“接地氣”的詩作,改變了明代嶺南詩壇的風氣,有“明代嶺南詩家之最”之稱。
區大相畫像
★被譽為“明代嶺南詩家之最”,改變明朝詩歌風氣
區大相踏遍祖國山河的工作,對他的詩風創作有一定的影響。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通過采風即實地考察經曆,創作了大量貼近民生、反映現實、飽含強烈家國情懷并在藝術上推陳出新的“接地氣”詩作,改變了明代詩歌的風氣。
《太史詩集》、《使集》、《圖南集》、《濠上集》等詩文集都是出自區大相之手。
崇祯版《區太史詩集》書影
在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明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對區大相詩風的介紹:
明末,前後七子的複古主義文風籠罩詩壇,号稱館閣體。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号。但他們隻模拟形式,雕琢文辭,所寫詩文“情寡而工”,在拟古口号下走上了形式主義道路。
大相努力排除内容空洞狹窄而辭藻華麗的詩風,并曾于萬曆二十二年(1595)、二十九年兩次奉命出京分冊藩邸,到過山東、山西、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把所見所聞的風土人情、民間疾苦寫入了詩章。這些詩歌内容充實,感慨深沉,完全擺脫了七子詩風的影響。
★專門給皇帝起草诏令文書
登第後區大相被選為翰林庶吉士,先後授任檢讨、國修國史、經筵展書、戶部尚書等官職,負責草拟皇榜诏令。诏書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書。明代用诏書宣布重大政令或訓誡臣工。是以你說,如果功底不夠深,何以承擔起草诏令文書這樣的重任?
★和弟弟倡議修建靈龜塔
矗立于西江邊的靈龜塔(廣東省文化保護機關)就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由區大相、區大倫兄弟衣錦還鄉時捐資修建。靈龜塔存留至今,庇佑一方百姓。
★詩作流傳至今,中國小生齊齊頌大相
為銘記這位深受高明人民愛戴、尊崇的偉大詩人,打造高明特色鄉賢文化,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明持續開展“嶺南風雅領袖 萬人傳唱鄉賢—— 一人一首區大相高明誦詩節”活動。
莘莘學子用心演繹區大相詩作中的情景,在阮埇古村裡,感受高明“和善”文化。
★“诃林”匾與區大相
區大相同樣以書法見長,如今仍懸在廣州光孝寺的诃林匾,即區大相于萬曆四十年(1612年)正月手書,這匾迄今400多年了。
如今仍懸在廣州光孝寺的诃林匾,即區大相于萬曆四十年(1612年)正月手書
區大倫:明朝名臣
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在西江新城北側的南蓬山森林公園,随處可見區大相與區大倫的詩詞,逛公園還能漫遊“詩海”,實屬惬意!
那究竟區大倫是一位怎樣的曆史名人?據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明縣志》記載,區大倫是這樣的一位名臣:
少年時即富有正義感。中舉人後與胞兄區大相到設在南京的太學學習。時海瑞掌太學,名聲很大,大倫同他交情甚厚。萬曆己醜年(1589)中進士,出任山東東明縣知縣。
他愛民如子,勸導農民勤耕作,講禮讓,對有因荒年而被迫賣了子女的,都替他們贖回來,又将稅契的餘款買耕牛數百頭,給缺牛者使用。
區大倫
明萬曆29年(公元1601年),靈龜塔建成,區大倫提筆寫就了一首《龜峰塔銘》:
峨峨龜峰,拔乎中川,塔勢湧出,作柱于天,應祥以興,維茲多賢,冀冀佐帝,億萬斯年。
幾百年來文風鼎盛
秉承祖訓傳承區氏文化
幾百年來,阮埇村文風鼎盛。在區大相一家之後,清朝康熙年間,阮埇村又出了個奉直大夫(從五品)區士元。
區士元回村給8個兒子建了屋,故稱“大夫第”,又稱八大家,即如今所看到的阮北古民居群。阮埇規模由此日益擴大,人丁興旺,達到數千人之多,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村。
仁居石匾現放置在阮埇村“大夫區公祠”廣場東側,記載古阮埇人教育後人要“仁愛”而居,“仁愛”而舉。
先輩的優秀事迹至今仍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阮埇人。自全國恢複聯考以來,村中走出了不少大學生,考上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當中有的成為研究所學生、博士等,有的還出國進修,這些年輕人學成之後,還積極回饋家鄉,為家鄉建設出錢出力。
阮埇村的大門樓
在興衰起落的曆史裡,阮埇村人才輩出,也絕非偶然。阮埇村人,聚族而居,同宗同族,統村一姓,這種以家為系的宗族精神,透露着阮埇村強大的宗族力量。如今,廣州越秀區區氏宗祠中興建有兩間阮埇坊。
如今,廣州越秀區區氏宗祠中興建有兩間阮埇坊
此外,漫步在阮埇村村道上,青石闆、河湧、蓮塘、古榕樹,每走一段都有不同的風景。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蘊含着曆史的資訊,它們陪伴着阮埇人經曆風風雨雨。
青磚外牆
镬耳屋
流走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曆史。
找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一定要到阮埇走一走
感受“學霸村”的氛圍、甯濃濃的鄉情……
猜你想看
1.威水!高明這些地方上過央視、鳳凰衛視,還有衆多明星來拍戲
2.最新消息!高明這所幼稚園已完成封頂,可容納15個班約450人
3.佛山今年已有13人溺亡,其中7個是幼童!千萬别去這些地方野泳
4.男子這樣吃,尿酸飙升到820!誰疼誰知道
策劃/整理|高明釋出微信編輯部陶随靈
部分資料 | 高明區檔案局、高明縣志、佛山日報等
你點的每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