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衡陽縣金蘭鎮,清朝時期有一個著名将領常大淳,一提到常大淳,就會想到清末湖南四大藏書家之首,就會想去常大淳故居看一看。今天,我們就去領略一下故居的浮沉與滄桑,體驗一下曾經的高貴與繁榮。
一個記憶深處的符号,當伴着夕陽,走進常大淳故居,雖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府邸已不是當初的模樣,但一種久違的古建築場景——浮現在眼前。
常大淳故居位于衡陽縣金蘭鎮瑞芝村譚印廓(即現今的瑞芝、新華、檀形3個村民小組),建于清道光十九至二十三年(1839-1843年),選址環境優美,座北朝南,三面倚山,府邸前有坪、有塘、有廓、有亭、有池。譚印廓規劃由瑞芝堂、譚印廓、靈芝堂三棟房屋組成,平面布置似品字形。譚印廓居下右,瑞芝堂居中。靈芝堂設計與譚印廓隔塘相對,并用橋、亭相連,但因常大淳的去世而罷工。主建築三正六橫,房屋108間,青磚牆體,漢白玉石基,小青瓦屋面,琉璃瓦頭,四周樹木蒼翠,優美宜人。
瑞芝堂大門前坪上,殘存着枯黃的雜草,兩隻漢白玉石雕獅子分立兩側,一直靜靜地守護着這裡的秘密。門前階基上兩邊各有一圓木柱,柱礎、門框、天枋、門頂、門坎均為漢白玉石,大門天枋上的二龍戲珠浮雕變得模糊。進門為3個相連的大廳,進深50米,每廳地面逐級提高,高差150mm左右。一廳左右兩側原有天井,内有假山,且種有樹木。天井兩側各有一青麻石砌成的圓門,圓門上半部分刻有龍、鳳、人物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二廳四方立有四根方木柱,成正方形排列,支撐品字形木屋架。三廳四方立有四根圓木柱,柱礎均為漢白玉石。正屋内置有四個600mm高的漢白玉石坐鼓,重約200公斤一個,并刻有龍。三廳正堂挂有清太後欽賜“福”字匾(解放前被毀)。瑞芝堂偌大的建築群,大多數都成了殘垣斷壁,在殘垣斷壁的空隙之中,時不時興建了一棟新樓,打亂了三正六橫的格局,讓人觸摸不到曆史的方向,有點“鶴立雞群”的感覺。
譚印廓坐東朝西,清道光二十三年建成。占地面積864平方米,建築面積623平方米,呈“]”形布局,二層磚木結構,青瓦屋面。中間廳堂内牆正中懸挂彭玉麟親筆書寫的“忠烈千秋”橫匾。廊内藏書3萬餘卷,碑刻千本。譚印廓前面的水塘系人工所挖,水面為7200平方米,塘中間原砌有四個圓石墩,其上建八角涼亭,東西向有回廊相通,所挖塘的泥土,倒在西側堆成一山。随着時間的變遷,譚印廓已不複存在,三棟小洋房占據了曆史的位置。
走在石闆路上,我在找尋古老的記憶,有一個瑞芝堂這樣的古老載體,把古民俗文化與古老的府邸融與一體,就能體會體驗先人生活的歲月,懂過去,知未來,文化就是這樣傳承着。
作者:升平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