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center-line">落日清川裡,輕風已自涼。</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秋懷生白舫,山翠撲胡床。</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問路疑天上,停杯待月光。</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何人橫鐵笛,吹過鬥牛傍。</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六代煙華地,狂歌得夜遊。</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山河橫王氣,水月弄清秋。</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木落長幹寺,雲殘太白樓。</h1>
<h1 class="pgc-h-center-line">共君須痛飲,沉醉傍滄洲。</h1>
詩人顧璘(1476-1545)字華玉,号東橋居士,江蘇吳縣人,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進士。在官場五十年,官運顯達,從縣令一步步升到了工部尚書、刑部尚書。
顧璘為官持大體,重實效,深得民心,士友相望。1543年緻仕回到家鄉後,來訪求教的人仍是天天盈門塞戶。顧璘就打造了息園,在園内還專門建了幾十間客舍,以接待各地來的客人。客人來了就跟到家了一樣長住下來,大擺宴席,詩翰切磋。毎次宴席上,顧璘還特别安排有教坊樂工伴奏表演。演奏過程中,隻要顧璘一說話,樂聲就立刻停止,等到顧璘話說完了,樂聲繼續,好不風光排場。朋友住在息園數月甚至大半年都不願離開,顧璘樂此不疲,天天歡歌盛宴,毫無厭倦的意思。朋友們聆其談吐,感其議論,都感覺他的确潇灑豪邁。
顧璘有着清正端恭的為官之道,也有着一縷童趣。當時,他聽說關中有一位叫孫太初的高人,有超逸之才,工詩能書,還效仿李白而壯遊天下,名氣很大。顧璘就很想結識此人。聽說孫太初來到了浙地,他就派人到處打聽尋找,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顧璘一有空閑還會一身道士衣裝親自出去尋訪,一連多少次,終于在一天晚上遇見了孫太初,喜不自勝,從此便往還無間,成為朋友。其實孫小他八九歲,學問也沒有他深厚,隻是長期遊走江湖之上,有些名氣而已。
顧璘在湖廣巡撫任上時,聽說當地有個叫王稚欽的人,很有才氣,還有點古怪,就又起了好奇心,很想認識一下。
其實王稚欽的确有些才氣,但這人恃才放狂,怪涎不經,不太着調。在知州任上不善處理政務,又恣意欺漫上司,被奏劾入獄,後革職回家,已經在家閑居十幾年了。王好縱酒,喜狎歌女,見客不整衣冠,常常胡亂衣着打扮騎馬跨牛在鄉野間便歌便蹿,沒有一點兒讀書人的樣子。
王稚欽聽說巡撫大人要見他,很不情願,東躲西藏、左推右擋地就是不肯。最後還是顧璘用計把他騙來相見的。兩人見面後就結為朋友,其實王稚欽小顧璘十七歲,無論輩份還是資曆都相差很多。後來顧璘還向朝廷推薦王稚欽,起用他參加《承天大志》的編修,結果是王稚欽這次又幹的不稱旨意,被削職回家,從此徹底放蕩開了。
息園待客,結識孫、王,由此可見顧璘是何等地愛才好士。“赤帝肯分賓友席,莫教雲雨暗山川”(顧璘語),的确,他骨子裡就有一種風流倜傥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