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董鄂妃劇照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前言</h1>

“玉樹歌殘迹已陳,南朝宮殿柳條新。福王少小風流慣,不愛江山愛美人。”

——清·陳于王《題桃花扇傳奇》

《桃花扇》的愛情故事加上南明朝廷的迅速滅亡給了詩人陳于王無限創作的空間,于是有了這首詩。雖然詩和作者都畢竟小衆,但是最後一句的傳世名句,卻家喻戶曉。

如果給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排個榜,那大清順治皇帝應該榜上有名。順治帝對董鄂妃情有獨鐘,生死相依,成為一段傳奇,給無數的文學作品提供了完美的愛情故事素材。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7">寵冠後宮</h1>

順治皇帝專寵董鄂妃的故事,看過電視劇《孝莊秘史》或者《康熙王朝》的朋友們,肯定不陌生。在劇中,順治皇帝在董鄂妃去世後,悲痛欲絕,甚至放棄皇位打算出家為僧,可見愛之深。電視劇隻是戲說,那曆史上,順治帝寵愛董鄂妃到什麼程度呢?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眷之獨厚,寵冠後宮”,這八個字不用翻譯,僅從原文中就能感受到那種獨得聖寵的殊榮。

那麼這個董鄂妃是什麼人呢?她怎麼就能得到順治皇帝的獨寵,以至于“寵冠後宮”呢?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首先聲明,董鄂妃不姓董。因為在有的文獻資料裡,也管董鄂妃叫董妃,是以有的文學作品就借此說董妃是漢人。其實不是,董鄂妃姓董鄂氏,是滿姓,按照滿語的意思是一種生長在水邊的美麗小草。董鄂妃的父親叫鄂碩,是滿洲正白旗的一個軍官。順治二年,鄂碩随清軍南下,之後一直就駐紮在蘇杭一帶。他的孩子跟他一同南下,自幼在江南長大也就受到了江南漢族文化的影響和熏染。江南水鄉環境優美,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比北方、塞外的孩子要更加溫柔細膩,加上董鄂妃從小就天資聰慧,悟性極高,經史子集也一學就會。

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妥妥的氣質女神,誰見了不愛?少年天子也是人啊!順治十三年,十八歲的董鄂妃入宮為嫔,馬上就跟十九歲的順治帝墜入愛河,開始了“寵冠後宮”的生涯。

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妃由嫔進封為賢妃,一個月後,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由,進封為皇貴妃。按照後宮等級制度,董鄂妃入宮的時候也不過是個從五品的嫔而已,進封賢妃已經是從一品了,又要進封為正一品的皇貴妃,皇貴妃的地位是僅次于皇後的,短短數月,連跳九級,真可謂是火箭一般的飛升速度。

不僅地位攀升,皇帝更要讓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有多愛這個女人。順治帝專門下诏書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封儀式,并大赦天下。一般來說,隻有皇帝大婚、對外宣戰這種級别的國家大事皇帝才會頒布诏書公告天下。而在大清國的曆史上,因冊立後宮而大赦天下的,也隻有順治朝這一次。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至今還儲存着順治皇帝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時所頒布的《诏書》。這在中國後妃史上都算是一個奇迹,可見順治帝是多麼的寵愛這位“氣質女神”。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4">子以母貴</h1>

順治十四年,董鄂妃生下一名皇子。這可把順治皇帝高興壞了,孩子出生不到一天,順治皇帝就趕緊祭祀天地,頒布诏書大赦天下,并接受群臣、諸王的朝賀以慶得子之喜。

在诏書中,順治皇帝還稱董鄂妃生的皇子為“朕之第一子”。清朝一代,因皇子出生而大赦天下的,除了順治皇帝,就是他老爹皇太極了。

可是事實是這位皇子并非“第一子”,既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庶長子,乃是皇四子。那為什麼在昭告天下的诏書中要寫成:“第一子生,系皇貴妃出呢”?因為在順治皇帝心中,董鄂妃早就是皇後了,他們的孩子自然也應該以“第一子”的身份被立為儲君,以嗣大統。

可惜,這位順治皇帝的“第一子”福薄命淺,天生沒這個命。《清史稿·諸王傳五》記載,董鄂妃所生皇子“生兩歲,未命名,薨”,連名字都沒有就夭折了。最愛的妻子生的最愛的兒子早夭,順治皇帝的悲痛可想而知。

順治下令,超越祖制地追封這個早夭的孩子為和碩榮親王,并且還以逾制的喪葬規格進行下葬。順治皇帝不僅為他修建了高規模的園寝,還親自寫下《皇清和碩榮親王圹志》,來抒發對這個孩子的寵愛和痛惜之情,文中再次強調:和碩榮親王,朕之第一子也。原任禮部郎中的呂朝允、筆帖式額勒穆在安葬榮親王時,隻因沒有遵守所標明時刻,就被下獄判處斬監候,而後改為各戴枷号兩個月,鞭責一百,流放甯古塔。

順治皇帝愛子心切,更多來自于愛妻情深。可惜沒過多久,愛妻也香消玉殒了。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1">死後哀榮</h1>

董鄂妃原本就體弱多病,又痛失愛子,雙重的打擊使得她一病不起。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東六宮之一的承乾宮,年僅二十二歲。臨終之前,董鄂妃前曾說:“去世後禁裝金玉之物,喪禮儉素”,但是哀痛至極的順治皇帝根本無法容忍自己心愛的女人就這麼寒酸的離世。

根據《清史稿·列傳一·後妃》記載,順治帝傳谕辍朝五日,令親王以下、四品以上官員不分滿漢、包括公主、王妃等,全都俱于景運門内外,為董鄂妃哭喪。三天之後,順治皇帝又追尊董鄂妃為皇後,谥号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并以皇後之禮安葬于清東陵中的孝陵。

董鄂妃生前沒有過皇後尊号,死後卻得到了比皇後更尊貴的榮耀,她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不附帝谥,擁有獨立谥号的皇後。順治皇帝甚至為了“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欲将30名太監、宮女賜死,為董鄂妃殉葬。

三個月後,二十四歲的順治帝也染上天花,不治身亡,與董鄂妃合葬孝陵,親自去陪伴他心愛的女人去了。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6">憑什麼“獨得聖寵”</h1>

要說董鄂妃為什麼能受到順治皇帝如此之愛,除了她本身的文采、學識、性格、氣質、女神屬性這些外在因素,還有一點重要原因不能忽視——出身。

并不是說董鄂妃的出身有多高貴,而是她好巧不巧,偏偏是滿洲正白旗人;而正白旗之前的主人,又好巧不巧,偏偏是皇父攝政王——多爾衮。正白旗原屬多爾衮,戰鬥力強,完全不亞于皇帝親掌的兩黃旗,這也是當年為什麼多爾衮有底氣在皇太極突然去世的時候敢于争奪皇位的原因所在。多爾衮死後,正白旗被皇帝收歸已有,同兩黃旗一起成為了上三旗。

順治帝在位期間,基本延續了多爾衮攝政時期的政策,并一直緻力于尋找滿漢融合的平衡之策,改善滿漢關系。為此他在“首重滿洲”的前提下,大膽啟用漢臣,将部分權力交給漢人官員行使。

這些做法遭到了滿洲保守勢力兩黃旗的反對,紛紛上疏說皇帝“疏滿親漢”,不信任由八旗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等等,反對者就有《康熙王朝》裡四位輔政大臣中的索尼和鳌拜,還有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後。

董鄂妃:憑什麼讓順治帝不愛江山愛美人?前言寵冠後宮子以母貴死後哀榮憑什麼“獨得聖寵”結語

在《清世祖實錄》中,就有一道罪己诏,後世懷疑其為孝莊太後以順治帝口吻所頒布,不過從其中諸如“漸習漢俗......以至于民生為遂”“委任漢官......緻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的等等内容就可看出,當時反對之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在這個背景之下,取得正白旗的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順治帝破格提升正白旗的蘇克沙哈為領侍衛内大臣,讓他的地位跟索尼、鳌拜等人相當。索尼和鳌拜同屬兩黃旗,都是當初為了力保順治登基不惜跟多爾衮火并的重臣。蘇克沙哈原是多爾衮的人,卻後來居上,在多爾衮死後又狀告多爾衮謀逆,原本背主求榮他卻一路飛黃騰達,甚至在順治帝死後跟索尼、遏必隆、鳌拜一同成為了順治帝欽點的輔政大臣。這樣的人能被重用,是完全用給正白旗的人看的,可見順治帝為了拉攏正白旗,的确用心良苦。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33">結語</h1>

皇家的婚姻從來就不簡單,尤其是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對于皇室成員婚姻的聯姻作用更是極為重視,比如順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後就是科爾沁鎮國公的女兒,孝莊皇後的侄孫女。多爾衮的親哥阿濟格也曾經因為擅自給其弟多铎指婚而被皇太極削去了爵位。

由此推斷,董鄂妃之是以能“獨得聖寵,寵冠後宮”,與其滿洲正白旗的出身是分不開的。向敬之先生也指出:從史料記載董鄂妃的滿洲正白旗出身來看,倒是符合當時順治帝正在拉攏正白旗力量抑制兩黃旗勢力的政治需求。

(關于董鄂妃的身世之謎還有很多種說法,此處僅選正史記載,其他假說有待考證暫不列入)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康家華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世祖實錄》《清史不忍細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