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常羨慕古代文人的生活,悠然而富有詩意,就連寫生病的内容,都可以那麼俏皮風趣。
讀一讀南宋詩人趙師秀的絕句《數日》,你便會感覺到,原來病中看秋色,詩可以這麼寫。
《數日》 趙師秀
數日秋風欺病夫,
盡吹黃葉下庭蕪。
林疏放得遙山出,
又被雲遮一半無。
南宋人趙師秀對唐代詩人姚合、賈島的詩風推崇有加,自己也是琢詞煉字的高手。在這首《數日》絕句中,愚以為有兩個字運用的最妙。
一是第一句中,“數日秋風欺病夫”中的“欺”字,在這裡運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賦予了秋風以人的靈性。它象個調皮的孩子,吹盡落葉,使庭院荒蕪;更捉弄體弱之人,因秋風而生涼意,才有了身體的不适。而詩人呢,對這樣一個調皮鬼,竟是無可奈何,看似抱怨,實是調侃,在貌似一弱一強,一莊一諧的對峙中,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之樂。
二是第四句“林疏放得遙山出”中的“放”字,令讀者視野大開。從近處的庭院,一下子放眼遠眺,看到遠處綿綿不斷的群山,經秋風盡吹,已葉落林疏,一改被綠樹包裝着的往日模樣,原形盡現,給人以眼前一亮的視覺沖擊。
同時又巧妙地運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在秋盡冬至之時,山林緩緩拉開了用樹葉做成的巨大帷幕,讓山的真實面貌,一覽無餘。而詩人又借花獻佛,寥寥數字,就把一幅巨大的群山冬景圖,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是以說,這首短短28個字的絕句詩,又是一幅美妙的山水風光畫卷,詩情畫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既有畫意,便有構圖的意識在裡邊。而構圖的妙處,還在于最後一句,“又被雲遮一半無“中。
本來葉落林疏,遠山的整體風貌已經展現出來了,誰知詩人筆鋒一轉,又扯來大片的雲朵來裝點群山,讓剛剛拉開帷幕的群山遠景圖,似籠罩上一層薄薄的雲紗,如夢如幻,陡然增添了幾分神秘的韻緻。
而這種從落葉滿庭院的近景,一下子推向群山綿延,雲霧環繞的遠景,好象是運用了電影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有畫面感的詩詞,竟是運用鏡頭抒情叙事的鼻祖。多欣賞這樣的詩詞,也可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實在算作是驚喜之外的驚喜了。
趙師秀雖是宋太祖的八世孫,但一生仕途不佳,隻做過幾年的小官,想來皇室貴氣到他這一代,已漸散盡。生活雖不至于困頓,但決然不會有奢侈的資本。然而居一處幽靜所在,可讀書吟詩,閑看庭前之落葉,遠眺群山之壯觀,仍不失為人生之樂事。
又如陶淵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堅持辭官歸隐。他說,“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歸隐之後,當了農民,生計卻成了問題。但對于陶淵明這樣的文人來說,精神上的追求,永遠大于物質。
是以,他雖然“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生活水準直接下降,但隻要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生活上的種種不足,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是以我常想,一個人在物質上的需要,真得是有限的,但在精神的層面上,其追求卻是無限的。有了無限的精神追求,内心才會豐富,才會充實,才會有安全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