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麥人”的負重與“拾穂”的關聯

作者:梧恬靜

可能是言辭過激,有關的文章,或許是被黑了。現在,心平氣和的捋一捋根源,此後就不再關注這些破事了。

一,“拾穂”,是大集年代的特定行為規劃範。大集體下的農民,就如同現在的上班族,納入集體勞動力的人口,工作時間全部由集體組織支配。集體配置設定勞作任務,出工社員完成任務,集體登記工分,未完成的不予登記,喪失工分。工分,就是我們現在支取工資的憑證。那個年代,年輕的新中國才誕生不久,百廢待興。吃不飽是普遍國情。我們偉大的國家上司,同樣餓的滿臉菜色。是以,田地出産的每一粒糧食,就彌足珍貴,珍惜了!撿穂,就成了集體勞動必不可少的一環。

二,“守麥人”!收獲季節,集體組織收割任務。收割完畢,撿穂是是最後的工序。主攻的打谷,運糧任務未完成前,大田裡的遺麥便先讓“守麥人”看管着。吃不飽的日子,誰都會想方設法獲得糧食。最容易獲得的辦法就是撿拾集體遺漏的麥穂了。是以,收獲季節,沒有配置設定任務的集體社員,就會雲集在工作組的周圍,亦步亦趨的跟着工作組轉戰每一塊大田,仔細摳挖大田解封後遺漏的每一棵麥穂,幫補家庭。守麥人的工作職責,就是不讓私人行為的“拾穂”,進入未完成工序的麥田裡撿麥。收割有時因天氣,環境,勞力的因素,會作出調整,有時會一塊一塊田地完成,有時是一項一項工序集中完成。比喻,南方,有些稻田淤泥太深,造成打谷困難。這時候就會先收割,然後收攏集中到一處地方打谷,收攏時順便組織撿拾遺留,這些田地解封就快,非勞力人員這時就會跟在後邊摳挖撿漏了。被不小心踩入淤泥裡的稻穂,拉出來時的滿滿幸福感,那是我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之一。

三,工分。這是大集體年代農民的主要生活手段。憑着為集體勞動或貢獻獲得的工分,可以向集體兌換糧食,是一家老小溫飽的生計所在。或是報酬,用來進行衣食住行的各項開銷。在吃不飽,普遍挨餓,又沒有其它生活來源的情況下,争搶出工是常有的事。每一點工分,就是一份救命的糧食。試問,誰敢,誰原意丢失或被扣工分!

上述就是“大集體”年代的基本實情。或有大同小異,本文不予一一細述。無論什麼年代,人性的表現,都是不會缺失的。守麥人,看護未完成工序的田地是他的工作,保護集體的利益是他的職責。工作未完成,會丢失工分,集體利益損失,被扣工分也有可能。那麼,莫言“拾穂”裡母親的出現,後續的表述就大有文章了。誰都有家庭,父母兄弟姐妹,那一個不是鮮活的生命!“守麥人”,他也不過一普通凡人,于私,須要吃飽,須要保障家庭親人的生計。于公,保護公共财産,支援國家建設。從奪下麥穂可知,莫母是在破壞秩序,抗拒守麥人維護國家财産的正當行為,如果守麥人不予以堅決打擊,就會給外界一個資訊:隻要臉皮夠厚,撒潑耍橫,就能獲得填飽肚的糧食。如此一來,人人學莫母那樣,麥田就會被哄搶。守麥人得一個,撿穂人卻很多。守麥人任務失敗,他,他身後的所有人,挨餓或餓死!

不想點評歸納了!人性,在網絡上,是最沒用的措辭。明者自明,不明者,心裡明。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地行鍵,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心隔肚皮,不可思量也!

“守麥人”的負重與“拾穂”的關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