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于伍若蘭,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在《偉大的道路》中提到:
“她在農民中真是無人不知,是一個堅韌不拔的農民組織者。”
除了農民組織者的身份,伍若蘭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朱德的妻子。朱德晚年酷愛蘭花,主要是為了懷念他的死去的妻子伍若蘭。

圖|伍若蘭烈士紀念碑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8">01 朱德晚年為何鐘愛蘭花</h1>
1962年,已經76歲高齡的朱德重新來到自己戰鬥多年的井岡山。來到山崖旁邊,看到石頭縫中長了幾株蘭花。不顧自己年事已高,非要親自爬到山崖邊摘采蘭花。
一邊的警衛員擔心他的身體健康,主動要求代勞,但朱德堅決表示自己要親自摘采。朱德親自将蘭花小心翼翼地挖出來,将幾株“井岡蘭”帶到家中悉心培養。
看着蘭花生機勃勃的樣子,朱德不禁思緒萬千,當即賦詩一首,名叫《詠蘭》:
井岡山上産幽蘭,
喬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
尋芳萬裡幾回看。
朱德和伍若蘭的相識是在1928年2月。當時,朱德和陳毅率領部下輾轉來到耒陽。當時,伍若蘭正在和地下黨一同組織農民軍協助部隊攻打地主武裝民團,組織青年參與農民暴動。
伍若蘭不僅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革命工作者,而且文武雙全,作戰勇敢。不僅有革命女性的剛烈,槍法出衆;還有知識女性的妩媚,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素來有“耒陽才女”和“女神槍手”的美譽。
圖|朱德和蘭花
伍若蘭出生于1906年3月的湖南耒陽陳南洋塘村,她的家庭是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私塾教師,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
夫妻倆為女兒取名為伍若蘭,希望她能夠和蘭花一樣高潔芬芳。伍若蘭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她是老五。
和普通女孩不同,伍若蘭從小聰明伶俐、有膽有識、骨子裡有一股俠義氣質,喜歡為人打抱不平。
根據民間的傳統習俗,女孩兒到了一定年紀就要裹小腳。伍若蘭長到4歲那年,家中的奶奶便為她裹了小腳。
懵懵懂懂的伍若蘭便順從個裹了小腳,但她沒想到走路腳下便是鑽心般的疼痛。一轉身,他便偷偷将裹腳布給扔了。
奶奶知道此事後便吵着鬧着讓她裹住,村裡的鄉親們勸她,但她就是不肯。伍氏宗祠的族長聽聞這件事,将伍若蘭的的家人叫到祠堂,想要給伍若蘭強行進行裹腳。
但伍若蘭并沒有被吓下倒,反而義正言辭的問道:“為什麼男孩子不裹腳,反而女孩子一定要裹腳呢?”
圖|裹腳的老一輩人
族長聽後支支吾吾,隻能勉強說道:“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習俗和規矩,誰也不能違背。女孩子一定要裹腳,不然這就是傷風敗俗,将來沒人娶你!”
伍若蘭聽後義正言辭的反駁道:“反正我就是不裹腳,即便是将來嫁不出去也不需要你管,這是我自己事情。”族長實在拗不過伍若蘭,便隻好随着她意。從此,伍若蘭便成為當地最早不用裹腳的女孩。
8歲那年,伍若蘭來到私塾讀書。12歲時,她考入了縣女子職業學校。21歲時,她以優秀的成績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學校。
在學校中,伍若蘭十分勤奮好學,與此同時,她還逐漸接觸到許多進步思想,閱讀了很多革命書刊。
1925年5月,五卅運動爆發後,伍若蘭積極組織學校的同學發動遊行示威,高喊着“打倒帝國主義、誓死不當亡國奴”的口号。
此外,伍若蘭還組織同學燒毀了大批日貨,當地市民無不拍手稱快。在轟轟烈烈的革命鬥争中,伍若蘭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和堅強的革命意志。
圖|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學校教學樓
1926年秋,伍若蘭在何寶珍、毛澤建的介紹下,經過學校黨組織準許,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27">02 伍若蘭在耒陽積極投身革命</h1>
受到黨組織派遣,伍若蘭于1926年來到耒陽從事農民運動會,成為了共産主義青年團耒陽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兼婦女部部長。
在當地,伍若蘭帶領全縣的婦女沖破封建的枷鎖,上司放腳運動、女子剪發,在當地引發了很大反響。
與此同時,伍若蘭協同當地的縣農會和工會一同發動群衆,積極開展打倒土豪劣紳、減租減息鬥争,保護了工農的利益。此外,伍若蘭為了保護勞工和農民的利益,在鄉村舉辦了夜校,為他們傳授知識,宣傳革命道理。
在創辦夜校期間,伍若蘭還編了一首歌謠:
“如今世道太不公,富的富來窮的窮,富人高樓飲美酒,窮人赤 膊喝北風。”
通過這首歌謠,伍若蘭揭露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啟發農民群衆,以提高自己的階級覺悟。沒多久,伍若蘭很快成為當時頗有影響力的女共産黨員。
1927年,長沙發生馬日事變後,白色恐怖逐漸籠罩到耒陽城,一些立場不堅定的革命者相繼叛變,導緻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而伍若蘭也因為投身革命被反動派視為重點通緝對象。
見女兒被通緝,伍若蘭的父母勸她:“蘭妹子,你還是趕緊去外邊去避難吧!”
圖|馬日事變
伍若蘭聽父母這麼說,非常堅定地說道:“搞革命的人可不能貪生怕死。即便是被敵人抓住了,大不了也是個死,最多殺個頭,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即便是在白色恐怖中,伍若蘭也絲毫不畏懼,堅持和劉泰、鄧宗海等人一同堅持與敵人作鬥争。一次,伍若蘭一人在家中處理檔案。突然,敵人便迅速沖到村口。村裡的鄉親馬上意識到這是抓捕伍若蘭,便趕緊幫她堵住村口。
危急關頭,伍若蘭在一個農民的幫助下,坐着船逃到了河的對岸。敵人見伍若蘭跑了,隻能在河邊氣得哇哇叫。
1927年,耒陽的地下中共組織重新恢複了活動,還建立了遊擊武裝,在前線與土豪鄉紳做鬥争。在伍若蘭等人的打擊下,當地的土豪劣紳吓得紛紛逃到城内。
當時耒陽縣的縣長歐陽谷飛是一個反動分子,殘忍殺害了許多共産黨員,當地人稱他為“活閻王”。但伍若蘭絲毫不畏懼,她在和6位青年婦女商議後,決定來到城内想辦法懲罰一下他們。
圖|伍若蘭畫像
12月12日傍晚,北風怒吼、風雪交加。耒陽縣的北門,幾個衣衫褴褛的婦女背着包袱從城門穿過,幾人便是伍若蘭幾人。從城門進入後,他們便悄悄躲在地下聯絡點。
待到夜深人靜之際,伍若蘭和幾位婦女便分為三組拿着智語到處開始張貼,伍若蘭和一位同伴則悄悄來到縣政府門外,從包袱中掏出自己早已經寫好的智語,分别貼在門口兩邊。智語貼好後,他們趕緊撤出了城外。
第二天早上,縣長歐陽谷房門被拍的咚咚直響,隻聽有人在門外喊道:“縣長,昨天夜裡有共産黨人在城内到處活動,還在牆上貼了智語,昨天晚上還來過你這裡!”
歐陽谷聽到消息後,趕緊穿好衣服,趕緊走出房門,隻見門口的兩扇門上貼着一張紙,上面寫着:“先殺反動官吏,後殺土豪劣紳,再殺反動團丁!”
歐陽谷看到幾行字,臉色瞬間變得鐵青,狠狠地将智語撕下來,氣急敗壞反囑咐的手下人看好家,借口自己回到省裡有事,竟然悄悄溜了。
在後來,朱德帶兵攻入耒陽縣城後,竟然沒有抓到縣長,隻是抓到了維持會主任王曾奎。
朱德成功攻克耒陽後,組織建立了各級蘇維埃政府,發動群衆不插标分田、打土豪劣紳。當時,伍若蘭擔任縣婦女聯合會主席,帶着婦女們一起送開水、擡擔架、搞婦女宣傳,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在看到公民組織隊伍逐漸壯大後,她發現很多戰士們腳上甚至連鞋子都沒有。見此情況,伍若蘭便發動全縣婦女為他們變草鞋,赤腳的士兵們終于可以成功在戰場上殺敵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2">03 朱德與伍若蘭的相遇和相愛</h1>
正是在革命和鬥争的歲月中,朱德和伍若蘭人的心逐漸靠近,産生了純真的革命友誼。
一天下午,伍若蘭跑到朱德辦公室,将一個用印花帕子包好的小包裹塞給朱德。朱德一時間糊裡糊塗,打開包裹一看,原來是一雙嶄新的布鞋。
圖|朱德舊照
接着,朱德還在鞋内發現一張紙片,隻見上面寫着一首詩:
莫以穿戴論英雄,為民甘願受貧窮。革命路長塵與土,有鞋才好赴成功。
看完這首詩,朱德心中好似湧入一股暖流。此後,他便一直小心翼翼地珍藏着這雙布鞋,也沒舍得穿出去。
一次,朱德從馬家巷經過,見到伍若蘭站在椅子上,正在用石灰水在牆上寫着宣傳智語。朱德便停下來,在一邊默默駐足觀看。
認真寫字的伍若蘭過了好久才感覺身邊似乎有人,起初還以為是哪個宣傳隊員來了,連頭也沒擡便說道:“快幫我提一下石灰桶。”
朱德也沒有說話,默默将石灰桶提上去。等到伍若蘭寫好智語回頭一看,驚訝地說道:“師長,怎麼是你?”
朱德隻是笑着說道:“原來蘭妹子不僅是個詩人,原來還是一個書法家啊!”伍若蘭聽後,臉上不由泛起了紅暈。
不久,朱德和伍若蘭便相愛了。
圖|革命時期的智語牆
這年3月,兩人在耒陽縣委書記鄧宗海和得劉泰的撮合下,正式在耒陽水東蘇維埃政權的一間祠堂中舉行了熱鬧而又簡單的婚禮。
兩人肩并肩走到洞房裡時,伍若蘭開口說道:“我長得不是很漂亮,臉上還有麻子,有點配不上你啊!”
朱德聽後笑着說道:“臉上有麻子有什麼關系。既然你是麻子,我就是胡子,我們兩個馬馬虎虎一起過日子。”
剛好,他們的戰友段愛英的夫妻王展程路過,便說道:
“胡子麻子成一對,馬馬虎虎一頭睡。唯有英雄配英雄,各當各的總指揮。”
這句話一出,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一時間氣氛非常熱烈。
兩人新婚不久,伍若蘭調到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工作,跟随朱德一同并肩戰鬥,正式開始了她的戎馬生涯。
1928年4月底,伍若蘭跟随朱德和起義軍一同上了井岡山,見證了朱毛兩軍在井岡山會師。
圖|朱毛會師的油畫
朱毛會師後,朱德成為紅四軍的軍長,而伍若蘭擔任紅四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兩人一同并肩戰鬥,成為井岡山人人稱贊的一對革命伴侶和恩愛夫妻。
為了适應當時險惡的生活環境,伍若蘭練就了雙手打槍的本領。她曾和别人說道:“如果在戰鬥過程中右手被殺傷了,左手照樣還能消滅敵人。”
伍若蘭由于槍法出衆,很快成為紅軍隊伍中著名的“雙槍女将”。在工作過程中,伍若蘭身挎雙槍,手中握着毛筆,看起來英姿飒爽,很有儒将風範。
為了發動群衆,伍若蘭帶着隊員在農村進行廣泛宣傳。在井岡山的崇山峻嶺中,留下了伍若蘭堅定的腳步。在陡峭的懸崖峭壁上,印下了伍若蘭寫下的智語。在紅四軍的文告和指令中,浸透着伍若蘭的汗水。
按照紅四軍軍委和中共湘贛邊界特委的訓示,伍若蘭帶着宣傳隊在甯岡縣塘南村深入,開展了分田運動,還幫助村民們洗衣做飯、劈柴挑水、懲處了壓迫人們的地主豪紳,使這裡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樣闆。
在著名的七溪水嶺戰鬥中,伍若蘭率領宣傳隊和主力很快占領了制高點望月亭。敵人以5個團的兵力一次又一次朝着山上猛撲,都被英勇的紅軍一次次打退。
圖|戰士們正在進行戰鬥
除了擔負宣傳鼓勵的工作外,伍若蘭還配合主力共同打擊敵人,為傷員包紮傷口。敵人用七八挺機關槍作為掩護,孤注一擲,成功搶占了望月亭前沿陣地的風車口,直接威脅到紅軍的指揮所。
在如此危急關頭,伍若蘭雙手持着雙槍,縱身從戰壕中跳出來,朝着敵人奮不顧身沖過去。敵人突如其來的襲擊吓到了,拼命朝着後邊潰逃,紅軍成功将風車口奪回,戰鬥取得了勝利。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62">04 圳下一役,伍若蘭被俘</h1>
1929年1月14日,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從井岡山離開,朝着贛南挺進,伍若蘭也跟随部隊一同南下。
在沿途過程中,伍若蘭和各地群衆積極宣傳紅軍的宗旨,到處散發毛澤東和朱德一同簽署的《紅四軍司令部布告》,随着一張張布告在大小山村張貼,人民的心中好似有一團烈火在心中燃燒着。
2月1日,紅軍大隊來到尋烏縣圳下村宿營。2月2日這天,天色沒有亮,我軍部遭遇了敵軍劉士毅部隊的突然襲擊。
由于紅軍連日都在行軍和戰鬥,還沒來得及休整。警衛部隊人員一時間疏忽,敵人的部隊便趁機沖到圳下,将紅軍部隊重重包圍,形勢非常危機。一時間,圳下村便籠罩在槍林彈雨中,戰鬥十分激烈。
圖|劉士毅照片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毛澤東沉着應戰。朱德立即組織了兩個營的兵力加入了戰鬥,親自帶領将士們突圍。而伍若蘭則僅僅跟随着朱德,一同參加戰鬥,和戰士們同蜂擁而來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和拼殺。
危難關頭,伍若蘭将朱德身上黃色大衣脫下,披在自己身上,帶着十幾個警衛戰士們朝着另一個方向進行突圍。
敵人誤以為伍若蘭是朱德,便一直緊追不舍,進而成功保護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軍部首長能安全撤退。
在槍林彈雨中,伍若蘭不幸雙腿中彈受傷,不幸被敵軍俘虜,被押送到贛州敵15旅第29團團部。敵人得知她是朱德的夫人後,立即彙報劉士毅。劉士毅一聽自己抓住了共産黨頭目的夫人,一時間欣喜若狂,趕緊給蔣介石打電話邀功行賞。
電話一邊的蔣介石聽說此事後,也如獲至寶,趕緊下令前線指揮官對伍若蘭進行“軟硬兼施,盡量為我所用。”
敵人以金錢和高官厚祿誘惑她,企圖能從她口中獲得紅軍的機密。面對敵人的各種審訊,伍若蘭堅守自己的原則,沒有被下倒。
惱羞成怒的敵人見狀,便對她施加了各種酷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老虎凳、吊起來打、灌辣椒水,都沒能改變伍若蘭的革命信念。
見自己先前的各種努力都前功盡棄,一無所獲後,敵人又施一計,假惺惺的對她說道:“你現在還很年輕,隻要你和朱德脫離關系,我們就給你高官厚祿,給你自由。”
圖|蔣介石照片
伍若蘭聽後隻是輕蔑的哼了一聲,頭顱高高昂起,甩一甩短發,義正言辭的說道:“想讓我投降自首,你們真是白日做夢。想讓我投降,讓我和朱德脫離關系,除非是太陽從西邊出來,贛江水倒流!”
敵人見各種威逼利誘都無濟于事,便決心痛下殺手。2月12日,伍若蘭在贛州衛府中被敵人殘忍殺害,年僅26歲,僅僅距離她和朱德結婚不到一年。
按照蔣介石“斬首示衆”的訓示,敵人将她的頭顱高高挂在湖南長沙的大街上示衆,在報紙上發表了兩篇欣賞人頭的文章。
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看到兩篇文章後,不由得義憤填膺,寫下了《悲感》這篇文章,文中痛斥了反動派殘忍殺害共産黨人的罪行。
伍若蘭被殺後,朱德3月份才在報紙上得知妻子被殺的消息。但在國民黨報紙上确認消息後,他一時間接受不了,痛不欲生。
在毛澤東面前,一向剛烈的朱德竟在毛澤東面前嚎啕大哭,他一邊大哭一邊喃喃道:“她不僅會打仗,還會宣傳……這樣的好女子真是世間少見啊!”
圖|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人在一起
圳下一戰,英雄揮淚,生離死别,成為了朱德一生中難得的傷心事。而伍若蘭好像一朵純潔的蘭花,在井岡山上綻放着。為了紀念伍若蘭,朱德将一生的思念灌入到蘭花中。
朱德一生喜歡蘭花,一共寫下40多首詩歌,寄托了他對伍若蘭的思念之情。1964年2月,朱德看着我綻放的春蘭。不由得觸景生情,寫下了《春蘭》一詩:
東方解凍發新芽,
花蕊迎春見物華。
淺淡梳妝原國色,
清芳誰得勝蘭花。
2008年,朱德的外孫女劉克明、孫女朱玉珍來到湖南耒陽。在這裡,不僅留下朱德早年革命的痕迹,還見證了他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劉克明很小的時候,便聽說過伍若蘭的故事,還知道她是一位有才華、有名氣的女子,在戰鬥中因為掩護朱德英勇犧牲了。
對于家中的這位革命先烈,朱德始終心懷崇敬。這次來到耒陽,他們才知道伍若蘭的烈士證知道她54年後的1983年才為她頒發的。
圖|朱德後人
2008年9月,兩人再次從北京來到耒陽尋找伍若蘭的親屬。在耒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伍若蘭的親侄子伍天曉後,緊緊握着他的雙手說道:“叔叔,伍若蘭可是我們朱家的恩人,如若沒有伍若蘭,就沒有朱家的今天,中國的曆史可能也會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