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北京,迎來第二場雪,紛紛揚揚,飄飄灑灑。
12月12至13日,《海外文摘》雜志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志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評選出4個年度獎項。吳德風的《一支小雨傘》,王文雄的《故鄉的東港河》雙雙獲得散文單篇二等獎。

吳德風(左二)參加2020中國散文年會(第14屆)
王文雄(右五)接受2020中國散文年會頒獎
吳德風,我縣苦竹鄉小溪村人,曾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年,現在深圳市華夏技工學校擔任資訊中心主任。現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
最近六年,自費去台灣十三次,為台灣湖北同鄉會《湖北文獻》雜志社特約撰稿人。關注家鄉去台抗戰老兵,受到湖北同鄉會榮譽理事長陳興國将軍和《湖北文獻》雜志社汪大華社長的高度贊賞和積極評價。稱贊他為“家鄉對台文化交流大使”,建立起家鄉和台灣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非虛構文學作品《九妹,九妹》,記錄梅國慶老先生與前妻張九英女士悲歡離合的故事,經台北市黃梅同鄉會理事長嚴定興推薦,受到馬以南、馬英九姐弟的積極好評。
吳德風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集《一支小雨傘》
吳德風和和作家阿成(左)相談甚歡
“闊别故土,他鄉耕耘,商旅各國,曆數異域風情,然而令我心中最難以忘懷,還是我那童年記憶中故鄉的東港河,每憶及此總是令我心馳神往。”三年前的2017年7月5日,《根在黃梅》微信公衆号發表了王文雄的這篇散文《故鄉的東港河》。在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上,榮獲散文單篇二等獎。
王文雄,我縣小池王埠回風灣人,他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現為牧人電器公司董事長、深圳市黃梅商會榮譽會長,。他筆下的東港河,仿佛一首歌,在遊子耳畔回蕩。赤子情懷總是詩,2015年他在家鄉小池投資興業,回報反哺養育他的故鄉和人民。他這篇散文,創作于德國柏林。百戰歸來再讀書,他計劃創作一部長篇小說《古鎮回風灣》。
魯敏《就花生米下酒》、施曉宇《空海:中國取經》、莊振加《被拐賣後的那些年》、張銳鋒《塔城随記》、張林華《龍窯》、何正良《夢回先遣連》、周有德《周有德散文小輯》、查興娥《貨車被劫記》、林麗華《柳桂青》、蔣殊散文集《沁源1942》10篇(部)作品榮獲一等獎。另外,石舒清《餘墨》、李芝桂《手機堕落記》、吳斌《我在旅途當大廚》、左左《每一天都在告别》、吳有君《五彩石》、劉冬梅《躲生》、邱仙萍《胭脂巷》、呂華青《桃花紅,梨花白》、淩澤泉《抒情的鄉村》、蔣建春《我家有個“日本人”》、高彬《川南的春天》、黃康生《羅鬥沙島,那一抹停泊的藍》、秦勤《疫情下的中國留學生》、楊雲霞《回娘家過年》、劉帆《濟源讀山》、賴廷階《巾帼魂》、韓玉舫《大石頭的故事》、張钰《秀兒》等散文,分别榮獲“十佳散文獎”,“十佳散文集獎”,散文類二、三等獎。
王文雄向作家鮑吉爾 ·原野(右)取經
王文雄向作家梁曉聲(右)取經
備受矚目的年度“精銳獎”,被新疆阿勒泰女作家阿瑟穆•小七奪得,獲獎散文集《解憂牧場劄記》中的她和那座遊牧民族老院子,是作者堅守“垃圾是堆錯地方的财富”的理念,花費了10年時間,利用在廢品收購站收購的舊物、在周邊坍塌老屋處撿拾可再利用的建築材料及舊家具舊的勞動工具、在民間收購老物件等,恢複建成,起名為“解憂牧場老院子”
開幕式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緻辭,他說:“在目前全球疫情這種特殊的背景下,作家來到北京,召開中國散文年會,彰顯散文的魅力和價值。他談到當年研究豐子恺的散文,才有勇氣寫散文。豐子恺的散文《緣緣堂随筆集》,緣緣堂,是他花他的所有積蓄所蓋,但是沒多久,就被日本人炸毀,然後他就開始逃難,從桂林帶着孩子逃到重慶。這位畫家、翻譯家、散文家,與世無争,對孩子充滿着美好的感情。但是戰争一來,攤上了能怎麼辦?自己蓋的那個房子,讓飛機炸了。然而身處這個時代,他一路在寫,從來沒有放棄,因為對這塊土地愛得深沉。孩子們沒有感到生活的殘酷,跟一場遊戲似的,甚至可能死亡降臨那一刻他都沒有意識到。一代人有一代人命運,像豐子恺這代知識分子,他們的命運,國難當頭,生靈塗炭。滞留南洋的郁達夫先生在抗戰勝利前夕被日本人殺害,他在今天都是大師級的文學泰鬥。 希望大作家珍惜我們眼前的一切,記住我們所經曆這個特殊的時代,無論何時何地,萬事萬物皆可入我筆下,前提就是,萬物皆備于我。是以,珍惜你身邊的生活,珍惜你所處的時代,珍惜每一天,把握命運給你的這支筆。因為,并不是每一個有志于寫作的人都能成為散文家。”
來源于《根要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