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作者:文史旺旺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民國時期誕生了不少文學家,除錢鐘書、陳寅恪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外,還有一位文學才子,他後世無名,卻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就創作了曆史巨著《中國史綱》,這位偉人名叫張蔭麟。

張蔭麟在清華上學時,和錢鐘書的名氣不相上下。導師梁啟超也是對他贊譽有加,當年張蔭麟發表一篇名為《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說質疑》的文章,徹底征服了梁啟超。

如此有才之人,當然容易備受賞識。在清華就讀期間,張蔭麟十分沉迷學術,幾乎天天在圖書館埋頭苦讀。

對他來說,學習的道路沒有盡頭,張蔭麟曾在《清華學報》上發表論文和學術短文40多篇,清華許多導師都沒有突破他的成就。

20多歲的張蔭麟,對文學的鑽研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可歎的是,天妒英才,張蔭麟早年間患有心髒病,當時他身處遵義,醫療條件很差。

病重之時,沒有藥物可以緩解他的病情。雖有好友前往重慶請名醫,但張蔭麟病得太急,沒有等來朋友的救援,就已經病逝,此時張蔭麟年僅37歲。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當時張蔭麟正準備編寫《中國史綱》的後續篇章,随着他的離世,這部曆史巨著也就此畫上了句号。

聽聞張蔭麟過世的消息,作為同窗好友的錢鐘書深感悲痛,他感言:"失聲驚子死,天翻大地覆",可見錢鐘書的惋惜之情,沉痛而深重。

直至今日,不少學者提到描寫中國曆史的著作,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仍然備受推崇。這本止于漢代的曆史書,被用作中學曆史教材,至今被譽為神作。

<h1 class="pgc-h-arrow-right">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h1>

梁啟超曾稱張蔭麟為"天才",殊不知天才的誕生并非來自偶然。張蔭麟年幼時,就接受父親嚴格管教,廣泛閱讀諸子百家著作以及史學經典,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張蔭麟早年家境殷實,父親愛好藏書。在父親的影響下,張蔭麟養成了買書、藏書的習慣。父親去世後,家庭生活變得十分艱難。

不過生活條件可以遷就,唯獨買書一事,不可更改。據張蔭麟好友吳晗回憶,他在清華時,隻要有餘錢就會用來買書,他房間桌子、椅子、地闆上,全部擺滿了書。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平時見到朋友有好書,張蔭麟也會和他們互換,愛書之心溢于言表。張蔭麟能夠編寫史書,離不開他平時的積累。

對于如此癡迷文學之人,作為同行,長輩陳寅恪也對他十分敬佩,曾形容張蔭麟"流輩論才未或先,著書何止牍三千"。

能被師長如此稱贊,張蔭麟在文學界的地位也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張蔭麟并不滿足自己的學術造詣。

1929年,他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就讀,在這期間,張蔭麟對中國曆史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要想改造中國史學,需要從哲學、社會學中汲取營養知識,這樣才能将中國史學推向新的高度。

張蔭麟學成歸國後,接受清華聘請,成為了哲學和曆史學系的老師。當時張蔭麟雖然隻發表了一些學術文章,但國内史學大師都對他贊口不絕,"國學大師"錢穆甚至認為張蔭麟是發展中國史學的後繼之人。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因為在史學界名聲頗好,張蔭麟接到了編寫曆史教科書的機會,《中國史綱》就是誕生于這樣的契機之下。

從張蔭麟的成長經曆來看,他就是為文學而生的人。他這輩子沒有接觸過其他行當,一生都在為中國史學發展努力。

文學界有如此專注之人,才可能創造文學盛世。民國時期,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優秀文學作品産出,得益于像張蔭麟一樣文學癡迷者。

現如今,能夠讀到一本好書實屬不易。現在沒有真正的文學家,單說一些創作者也漸漸被浮躁的環境影響,沒有心思鑽研,隻會寫些嘩衆取寵的故事。

誰還能如張蔭麟一樣專注文學,那就是這個時代的幸運了。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h1 class="pgc-h-arrow-right">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h1>

1935年,受國民政府委托,張蔭麟開始了編寫中學曆史教材的工作。雖然是給學生讀的教材,張蔭麟從接到這個任務之時,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并為之傾盡了全力。

為了保證教材品質,當時在清華執教的張蔭麟特意向學校請了兩年假,把所有的時間和經曆都投注在《中國史綱》上。

在如此天時地利條件下,《中國史綱》的品質自然得到了保障。其後看史書内容,不僅文辭優美,叙述生動,書中展露的通達思想,無不展現張蔭麟寫作時的用心良苦。

而張蔭麟會在編寫《中國史綱》上下苦功,是因為他一直不滿當時的曆史教育。他認為要想改變曆史教育問題。

首先可以從曆史課本突破。張蔭麟知道,編寫中學曆史教材,需要考慮學生的閱讀水準,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是以整本書他采用講故事的手法,把深奧的曆史問題,講得通俗易懂。讀者不僅可以從中汲取知識,也能享受到閱讀樂趣。

張蔭麟在清華教育教書時,曾對學生說"身為作家,要有尊嚴。"意思是說作家可以寫通俗的文字,但不可以寫庸俗的文章,這個原則在《中國史綱》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1940年,創作數年的《中國史綱》上古篇正式出版。出版沒多久,這本史書就引起了極大反響。

不少史學家閱讀《中國史綱》後,深歎張蔭麟的才情與用心。曆史學家張其昀稱其"字字珠玑,勝過一般文學創作。"

于是,一本中學曆史教科書,很快被無數學者當成了經典,至今能超越《中國史綱》的著作也屈指可數。

張蔭麟憑借才學和用心,創造了如此佳作。他對文學的堅持,讓不少學者汗顔。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推動,再等百年,《中國史綱》恐怕都不會如約問世。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隻有讀過《中國史綱》的人才知道,張蔭麟的史學才識,即使放在今天,也無人能及。中國曆史文化雖悠遠流長,對當下年輕人來說,了解曆史的管道大部分卻限于曆史課本。

曆史課本對于曆史描述大多是泛泛而談,無法引起人們閱讀曆史的興趣,如果編寫曆史課本的老師,都如張蔭麟一般用心,相信能更好的傳播曆史文化,讓年輕人真正喜歡曆史、讀懂曆史,做曆史文化的傳承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h1>

張蔭麟37歲因病過世,病逝之前,不僅身體承受着巨大痛苦,精神上也始終沒有得到慰藉。

張蔭麟本有妻子,兒女,一家美滿幸福,如果不是他移情别戀,也不至于郁郁而終,落得個晚景凄涼的下場。

張蔭麟原來是妻子輪慧珠的家教老師,兩人在長期相處過程中互生情愫,相識六年之後,于1934年結為夫妻。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剛開始一家人生活甜蜜,後來随着抗戰爆發,張蔭麟和妻子被迫分開生活。異地而居,導緻兩人的感情逐漸轉淡。

在分居的日子裡,張蔭麟結識了愛慕自己的容琬。容琬年輕、有活力,張蔭麟對她十分喜愛。

加上和妻子沖突重重,沒多久,他就向妻子提出離婚。本以為就此可以和容琬雙宿雙栖,沒想到容琬已經另嫁他人。

因為婚姻問題,張蔭麟主動選擇前往遵義浙大執教,身邊沒有親人陪伴的他,終日隻是大吃大喝,心情異常郁悶無聊。

身體素質本來不好,加上生活習慣差,導緻他身體每況愈下。沒多久,他的病情漸漸惡化,在遵義得不到治療,年紀輕輕病亡,讓許多人唏噓。

張蔭麟:編寫的《中國史綱》譽為神作,卻因移情别戀落得晚景凄涼出身書香世家,生性愛讀書編寫《中國史綱》,開始一展其才移情别戀,終緻婚姻破碎

他的文學造詣本可以更高。如果不是在婚姻選擇上出現錯誤,恐怕他不會去遵義,在病重之時,本可以得到治療。

張蔭麟在學術上天資聰明,兢兢業業,在婚姻上卻混沌糊塗。是以說,人最好不要走錯路,一失足成千古恨,說的就是張蔭麟。

文/文史旺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