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運氣獲得的東西,也會憑實力而輸掉。
袁術是漢末枭雄,曾圖謀荊州,争奪豫州,北上兖州,又割據揚州,一度成為東南勢力最大的軍閥。
雖然袁術家大業大,僭号稱帝(197),但他的曆史評價卻并不高。陳壽稱其“奢淫放肆”,範晔稱其“變詐妄生”,裴松之更是罵他“人鬼同疾”,憎惡之情溢于言表。
袁術的曆史評價之是以如此糟糕,與他的個人特質密切相關。
從史籍記載來看,袁術的性格特質有二:其一是氣俠,其二是貪婪。
袁術以“氣俠”而發迹,因“貪婪”而敗亡,可謂理數之常也。
本文共 7000 字,閱讀需 14 分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所謂“氣俠”</h1>
“氣俠”是袁術的典型特征之一。
無論是《魏書》還是《後漢書》,均稱袁術“以俠氣聞”。
袁術字公路,司空逢子,紹之從弟也。以俠氣聞。--《魏書 袁術傳》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司空逢之子也。少以俠氣聞。--《後漢書 袁術傳》
《何進傳》也提到“袁術尚氣俠”。
虎贲中郎将(袁)術,亦尚氣俠。--《後漢書 何進傳》
“氣俠”中的“俠”,主要指遊俠。
“俠”者,即“見危授命,以救時難”的勇士。
遊俠之本,生于武毅。不撓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見危授命,以救時難,而濟同類。--《漢紀 卷十》
在漢末的動亂背景下,許多豪族名流也崇尚遊俠之氣。比如袁紹 “召養死士”,張邈“振窮救急”,許攸“赴難不憚濡足”,皆如此類。
(袁紹)好遊俠……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英雄記》
(張邈)少以俠聞,振窮救急,傾家無愛,士多歸之。--《魏書 呂布傳-附傳》
許子遠(許攸字子遠)雖不純,而赴難不憚濡足。--《漢末名士錄》

袁紹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
是以袁術的“氣俠”,其中一層含義,便是交結三教九流,博求虛名,即所謂“坐作聲價”。
氣俠當中的“氣”,則另有含義。
氣本身釋義極多,一般作“勇氣”解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即是如此。但袁術的氣俠,另有隐喻。
袁術出身公族,倚仗家族權勢,宦途暢達,官至長水校尉。長水校尉是北軍五校之一,掌管京師禁軍,位尊權重。
在長水校尉任上,袁術“好奢绮,盛車馬,以氣高人”,是以被稱作“路中悍鬼”。
(袁)術為長水校尉,好奢绮,盛車馬,以氣高人。謠曰:“路中悍鬼袁長水。”--《北堂書鈔》引《魏志》
結合上下文語境,可知袁術的“以氣高人”,實際就是“仗勢欺人”。其中“氣”,指權勢。
類比而論,夏侯淵之子夏侯稱,仗着父親的顯赫地位,酷愛在貴戚圈子中出風頭。他每逢宴會,便“氣陵一坐”,其實就是倚勢淩人。
(夏侯稱)與文帝(曹丕)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一坐,辯士不能屈。--《魏晉世語》
是以,“尚氣俠”的精确解釋,便是袁術倚仗家族權勢,交結江湖亡命。
袁術曾對“豪傑歸附袁紹”的情況不滿,稱“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
豪桀多附于(袁)紹,(袁)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後漢書 袁術傳》
所謂“群豎”即三教九流之徒;“家奴”則指袁氏庶子袁紹。從這番言論中可以看出,袁術一方面“以氣高人”,一方面“好尚遊俠”。
豪桀多附于袁紹,袁術大怒
袁術出身尊貴,身份與江湖草莽自然不同。他的“好尚遊俠”,可以視作“葉公好龍”;但彼時缺乏社會地位的寒門武人,也确實需要袁術這類貴戚作背景,是以雙方存在合作基礎。
從《魏略》記載可知,袁術麾下的遊俠勢力,在中平末年(189)已經形成規模,被稱作“部黨”,即集團。
興平末(當作“中平”),袁術部黨與太祖(指曹操)攻劫,太祖出,為寇所追。--《魏略》
注:“興平”與“中平”的時間校勘,見方詩銘《袁術與孫堅》。文多不載。
從曆史發展看,袁術“尚氣俠”的性格特征,為他日後發迹,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1">袁術以“氣俠”而發迹</h1>
袁術“好尚遊俠”的行為,使他在江湖中獲得了廣泛聲譽,許多缺乏地位的武勇之士,是以與袁術合作。
典型案例便是孫堅。
孫堅出身較低,陳壽稱他“孤微發迹”。由《宋書》、《幽明錄》、《太平禦覽》等史料,可知富春孫氏“種瓜為業”。
孫堅之祖名(孫)鐘,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遭歲荒,以種瓜為業。--《宋書 符瑞志上》
孫堅勇摯剛毅,孤微發迹。--《吳書 孫破虜傳》
雖然孫堅與袁術合作時(190)已官至長沙太守,但由于出身卑賤,多次遭遇上級與同僚的輕視。
荊州刺史王叡“言語侵淩”,南陽太守張咨則“拒絕發調”,鄙視之情溢于言表。
(王)叡先與(孫)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吳錄》
(孫)堅到南陽,移檄太守請軍糧。(張)咨以問綱紀(指郡功曹),綱紀曰:“(孫)堅鄰郡二千石,不應調發。”(張)咨遂不與。--《獻帝春秋》
彼時(190)的袁術,恰好因為避董卓之禍,客居南陽。
董卓之将廢帝,以(袁)術為後将軍;術亦畏卓之禍,出奔南陽。--《魏書 袁術傳》
在孫堅殺死太守張咨之後,二人迅速合作。袁術為主,孫堅為輔,向北進兵,圖謀豫州。
雖然孫策将此事諱稱為“同盟結好”,其實看孫堅接受袁術表奏的官職(豫州刺史),可知孫堅是臣,袁術是君,尊卑分明。
(孫)策徑到壽春見袁術,涕泣而言曰:“亡父(孫堅)昔從長沙入讨董卓,與明使君(指袁術)會于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勳業不終。”--《江表傳》
(孫堅)與袁術相見。(袁)術表(孫)堅行破虜将軍,領豫州刺史。--《吳書 孫破虜傳》
袁術表孫堅行破虜将軍、領豫州刺史
彼時(190)的袁術,客居南陽,不過是“孤客窮車,仰人鼻息”的賓旅寄寓之士,無異于光杆司令。他憑什麼能夠指揮兵強馬壯的孫堅呢?
這是因為袁術有名,孫堅有兵。在漢末的社會環境下,軍閥單靠武力無法實作長久的統治,必須與士大夫合作。董卓集團的下場,便充分證明了這一理論。
其實孫堅為了控制荊州,也曾主動與武陵太守曹寅、江夏太守劉祥等人合作;但不幸以失敗告終。
(曹)寅懼,詐作案行使者光祿大夫溫毅檄,移(孫)堅,說(王)叡罪過,令收行刑訖,以狀上。(孫)堅即承檄,勒兵襲(王)叡。--《吳錄》
(劉)祥,江夏太守、蕩寇将軍。時孫堅舉兵讨董卓,以南陽太守張咨不給軍糧,殺之。(劉)祥與(孫堅)同心。--《零陵先賢傳》
在此背景下,袁術能夠提供孫堅需要的社會地位;孫堅則能夠提供袁術需要的軍事力量,雙方存在合作的動力。
如果注意到袁術的性格特質,便會發現“尚氣俠”的江湖聲譽,在其中必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便如同《水浒傳》中的宋江,雖然資質平平,但聲名在外,是以總會被各路勢力奉為上賓,乃至尊為盟主。
除了孫堅之外,許多“遊俠亡命”均先後歸附袁術麾下。
(1)黑山軍與于夫羅
黑山軍即張燕率領的黃巾支黨,本是冀州的流寇,一度被靈帝招安;但靈帝死後(189),黑山軍又再度投入中原混戰。
初平年間(190-193),張燕接受了長安朝廷的招募(見《臧洪傳》),對抗袁紹,是以與袁術聯合。
足下(指袁紹)譏吾恃黑山以為救,獨不念黃巾之合從邪!加飛燕(指張燕)之屬,悉以受王命矣。--《魏書 臧洪傳》
于夫羅是南匈奴單于,曾與袁紹合作,之後叛離(見《張楊傳》),是以歸附袁術。
黑山軍與于夫羅曾佐助袁術讨伐兖州(193-194),但被袁紹-曹操聯軍擊潰,袁術被迫東走淮南。
(袁)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馀賊及于夫羅等佐之。--《魏書 袁術傳》
袁術兵敗兖州時,由于遭遇袁紹、曹操、劉表三家的圍剿,失去了根據地南陽。是以,袁術究竟是憑借哪支力量東山再起,便不得不加以分析。
(初平)四年春,(曹操)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袁)術糧道。--《魏書 武帝紀》
(袁術)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英雄記》
袁術能夠奪占淮南,靠的是孫堅餘部。
彼時(193)孫堅已死,袁術遣孫贲(孫堅兄子)統率淮泗舊部,襲擊九江郡陰陵縣,并以陰陵縣為橋頭堡,攻占淮南地區。
(袁)術從兄(袁)紹用會稽周昂為九江太守,紹與術不協,術遣(孫)贲攻破(周)昂于陰陵。--《吳書 孫贲傳》
(袁)術敗于封丘,南向壽春。(陳)瑀拒術不納。(袁)術退保陰陵,更合軍(當為孫贲軍)攻(陳)瑀,瑀懼,走歸下邳。--《英雄記》
孫贲以骁勇聞名,與“尚氣俠”的袁術自然十分相投。他接受了袁術表奏的豫州刺史,代替孫堅為其征伐。孫堅族子孫香,也“為袁術驅馳”。
(袁)術表(孫)贲領豫州刺史,轉丹陽都尉,行征虜将軍,讨平山越。--《吳書 孫贲傳》
(孫)香從(孫)堅征伐有功,拜郎中。後為袁術驅馳,加征南将軍,死于壽春。--韋曜《吳書》
袁術利用孫堅餘部攻占淮南
(2)韓暹與楊奉
在統治淮南時期(193-199),袁術又先後招募了韓暹與楊奉。
韓、楊二人是并州西河郡白波谷的流民帥,被稱作“白波賊”。白波軍戰鬥力極強,多次阻擊董卓的讨伐,曹操也曾感歎“楊奉兵精”。
白波賊衆十餘萬。(董)卓遣中郎将牛輔擊之,不能卻。--《後漢書 董卓傳》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魏書 董昭傳》
(3)陳蘭與雷薄
建安二年(197)袁術稱帝,大失人心。在曹操、孫策、呂布、陳瑀等軍閥的聯合圍剿之下(見《江表傳》),袁術“資實空盡,不能自立”,最終迎來末日。
窮途末路之際,袁術曾想去投奔部曲陳蘭、雷薄。彼時二人已在天柱山落草為寇。
(袁)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于灊山。--《魏書 袁術傳》
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裡,道險狹,步徑裁通,(陳)蘭等壁其上。--《魏書 張遼傳》
雷薄一作雷緒(見《劉馥傳》),長期寇暴地方,赤壁之戰後(208)依附劉備。照此推斷,或許陳、雷二人的最初身份,就是地方草寇。
廬江梅乾、雷緒、陳蘭等聚衆數萬在江、淮間,郡縣殘破。--《魏書 劉馥傳》
(劉備)南征四郡……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颡。--《蜀書 先主傳》
不難看出,袁術交結豪俠,高尚氣力,在最初階段,确實為自己帶來豐厚的政治回報。
可惜的是,除孫堅家族之外,袁術麾下的諸多“氣俠之士”并未帶給他想象中的回報,是以孫策叛走(195)以後,袁術的版圖勢力也便逐漸坍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8">所謂“貪婪”</h1>
袁術貪婪暴虐,人所共知。相關例證極多,不能窮盡;僅列舉部分,以供參考。
(1)豺狼之質
《吳書 劉繇傳》引袁宏《漢紀》,記載了許邵的言論,稱“袁公路隔在其間,其人豺狼”。
若收合吏民,遣使貢獻,與曹兖州(即曹操)相聞,雖有袁公路(袁術字公路)隔在其間,其人豺狼,不能久也。--袁宏《漢紀》
許邵即許子将,以“臧否人物”著稱于世。東漢末年的人才品評活動“月旦評”,即許邵兄弟所創。
(許)劭與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後漢書 許邵傳》
“豺狼”則是史籍的常見書法,指“貪婪”。
《魏略》記載,曹洪在黃初年間(220-226)被文帝下獄,赦免之後上表謝罪,稱自己“性無檢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無厭之質”。
(曹洪)自分必死,既得原,喜,上書謝曰:“臣少不由道,過在人倫,長竊非任,遂蒙含貸。性無檢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無厭之質。”--《魏略》
《晉書 羅尚傳》記載,羅尚“性貪少斷”,蜀中百姓稱之為“貪如豺狼,無複極已”。
(羅尚)性貪少斷,蜀人言曰:“尚之所愛,非邪則佞;尚之所憎,非忠則正。富拟魯、衛,家成市裡;貪如豺狼,無複極已。”--《晉書 羅尚傳》
由此可見,豺狼者,貪婪無度之人也。
(2)寇暴南陽
袁術在南陽統治期間(190-193),不修德政,專事聚斂,搞得民怨沸騰,人畜流離。
《後漢書》記載,袁術入南陽之初,戶口尚有百萬,結果袁術“專以抄掠為資,百姓患之”。
初,(袁)術在南陽,戶口尚數十百萬,而不修法度,以抄掠為資,奢恣無厭,百姓患之。--《後漢書 袁術傳》
袁術離開南陽之後(193),關中軍閥張濟曾因饑荒出走荊州(195),在南陽劫掠,結果竟然一無所獲。張濟無奈,被逼攻城,戰死。
張濟饑餓,出至南陽,攻穰,戰死。--《後漢書 董卓傳》
赤壁之戰(208)以後,龐統曾無奈地表示:“荊州已經荒殘,不是能夠長久居住的地方。”
(龐)統說(劉)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殚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九州春秋》
龐統:荊州荒殘,人物殚盡
長江以南,彼時受到的兵禍波及相對小,可知龐統所言,主要指江北的南陽。劉備之前駐防的新野縣,便隸屬南陽(後劃入義陽)。
(劉)表自郊迎(劉備),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蜀書 先主傳》
南陽的荒殘,直到魏黃初年間(220-226)都沒有緩解。
黃初三年(222)曹丕車駕南巡,在宛縣(南陽郡郡治)停駐,結果發現“市不豐樂”,是以處死了南陽太守楊俊。
黃初三年,車駕至宛,(曹丕)以市不豐樂,發怒收(楊)俊。--《魏書 楊俊傳》
雖然楊俊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黨附曹植(見《楊俊傳》),但南陽的荒殘問題,也确實讓曹丕找到了借口。
南陽曾是天下第一大郡(見《後漢書 郡國志》),結果在袁術的抄掠之下,成了一片人間焦土,數十年難以恢複。可見袁術性如豺狼,不為虛言。
(3)謀奪玉玺
孫堅反攻洛陽時,曾在皇宮廢井中得到秦漢的傳國玉玺。
孫堅死後(191),玉玺不出意外地被袁術竊取。為了謀奪此寶,袁術還把孫堅的妻子吳夫人給綁架了。
袁術将僭号,聞(孫)堅得傳國玺,乃拘(孫)堅夫人而奪之。--《山陽公載記》
袁術本人是“公族子弟”,汝南袁氏又世代研習《孟氏易》,算是經學世家。但袁術為了稱帝,喪心病狂,竟連最起碼的體面也不顧了。
(4)運糧不至
建安元年(196)袁術欲獨霸徐州,遂讨伐劉備,即《吳錄》中所謂的“争盟淮隅”。
為了取得戰争勝利,袁術以二十萬斛軍糧為誘餌,求呂布出兵。
(袁術曰)“……将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呂)布得書大喜,遂造下邳。--《英雄記》
但呂布得手之後,袁術卻拒不履行承諾。呂布是以與劉備講和,共抗袁術。
(呂)布又恚(袁)術運糧不複至,乃具車馬迎(劉)備,以為豫州刺史,遣屯小沛。--《後漢書 呂布傳》
由此可見,袁術不僅“豺狼無厭”,而且“锱铢必較”,其結果便是搬石砸腳,自取其辱。
(5)驕奢淫逸
興平二年(195)獻帝東遷,袁術認為漢廷氣數已盡,是以緊鑼密鼓地謀劃稱帝大業。
興平二年冬,天子播越,敗于曹陽。(袁)術大會群下,因謂曰:“今海内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指僭号稱帝),于諸君何如?”--《後漢書 袁術傳》
彼時袁術後宮數百,皆披绫羅綢緞,吃粳米肥肉;淮南軍士卻隻能捉蝗蟲、撿蛤蜊充饑;揚州百姓乃至“易子相食”。
(袁術)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魏書 袁術傳》
袁術在壽春,穀石百馀萬,載金錢之市求籴,市無米而棄錢去。百姓饑寒,以桑椹、蝗蟲為幹飯。--《太平禦覽》引《吳志》
袁術荒侈滋甚,江淮人相殘食
袁術對此全然不顧,一味縱情聲色;後宮女眷,甚至為了“争做皇後”而大打出手。
袁術僭号于九江,下皆稱臣,名門曰建号門,衣被皆為天子之制,兩婦預争為皇後。--《讓縣自明書》
馮氏以為然,後見(袁)術辄垂涕,術以有心志,益哀之。諸婦人因共絞殺(馮氏),懸之廁梁。--《九州春秋》
“立皇後”的問題尚未解決,袁術又派使者去徐州求呂布之女為“太子妃”。春秋大夢做到這種地步,也算是無奇不有了。
(袁)術欲結(呂)布為援,乃為子索(呂)布女,布許之。--《魏書 袁術傳》
(6)獨享重名
建安二年(197)袁術稱帝之後,遭遇多方圍剿,“大将死,衆情叛,天旱歲荒,士卒凍餒”。
(袁)術兵弱,大将死,衆情離叛,加天旱歲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相食殆盡。--《後漢書 袁術傳》
絕境之下,袁術掏出十萬斛軍糧,調撥給沛國相舒仲應,充作軍資。結果舒仲應天良未泯,将軍糧用于赈濟百姓。
袁術聞訊大怒,率兵讨伐沛國。在舒仲應慷慨陳詞之下,袁術竟然換了一副面皮,拉着對方的手,表示“赈濟百姓,是我所願,你不要一人獨占美名”。虛僞得令人齒冷。
(袁)術下馬,牽之曰:“仲應,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後漢書 袁術傳》
可見袁術不僅貪财,還貪名。不過曆史是公正的,袁術的諸多劣迹,最終還是被忠實記錄,以警後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3">小結</h1>
氣俠與貪婪,是貫穿袁術一生的兩大特質。
“尚氣俠”是袁術發迹的倚仗。
它帶給袁術巨大的江湖聲譽,也奠定了他與孫堅合作的理論基礎。袁術是以在漢末亂世,先後占據富庶的南陽與淮南,雄踞一方。
“豺狼無厭”則是袁術敗亡的根源。
在南陽與淮南任上,袁術不僅沒有富民強兵之計,反而“抄掠為資,奢淫無度”,最終被曆史所抛棄。
從根源上看,袁術的奢淫行徑,與他的出身密不可分。古代的貴戚子弟,出于階級的局限性,往往重視面子、講究排場。
便如《紅樓夢》中的榮甯二府,雖然家道衰敗,但表面卻依然要維持着花團錦簇。用王熙鳳的話講,便是“雖有艱難的去處”,表面上卻也得“烈烈轟轟的”。
外頭看着雖是烈烈轟轟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艱難去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紅樓夢 第六回》
袁術亦無法逃脫此規律。他錦衣玉食,窮奢極侈,乃至以蜜糖乳漿佐食,極盡鋪張。
袁公路年十八,常飯乳,食蜜飯。--《錄異傳》
(袁術)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韋曜《吳書》
統治者對口腹之欲的過分追求,一貫被認為是“無道”的象征。也無怪乎曆代史家,對袁術都極盡鄙視。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尚書 五子之歌》
裴松之甚至表示,即使袁術“恭儉節用”,也難逃死于非命的下場。
袁術無豪芒之功,纖芥之善,而猖狂于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複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裴松之
可見命運饋贈的禮物,冥冥中自有其價碼;憑運氣獲得的資産,終究也會憑實力而丢掉。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