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蘇雪林

提到民國時期的“才女”,很多人會想到林徽因、陸小曼、呂碧城、張愛玲等,她們都是敢于沖破封建牢籠,渴望自由的新女性。

在那個才女輩出的年代,還有一個女子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有着濃妝豔抹的一筆,她就是蘇雪林。

與林徽因等人不同,蘇雪林被人們熟知并不是因為她的文章和學術研究,而是因為她痛罵魯迅的“畢生事業”。

雖說才女多有不羁的性格,但回望整個民國時代的才子佳人,卻鮮有蘇雪林這般“兩面三刀”的人。

其實,在1936年魯迅去世之前,蘇雪林并不是這樣。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1897年,蘇雪林出生于浙江一戶書香世家,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書香”二字也僅是針對家中男子,對于女子而言隻有“無才便是德”。

成長在封建禮教大家庭的蘇雪林,自小便被祖母強迫裹腳,而與大多數默默接受命運的女子不同,随着年齡的增長,蘇雪林越發“叛逆”。

看到家中兄長都去學堂讀書,蘇雪林的心也蠢蠢欲動起來,年幼的她渴望讀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蘇雪林的想法無疑和封建家庭的觀念相違背,在家中長輩的百般阻撓下,15歲的她開始了艱辛的抗争曆程。

為了能夠走進學堂,蘇雪林不惜以絕食相抗争,起初,她的抵抗并未引起家人的注意,面對女兒的“胡鬧”,蘇父采取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蘇雪林(中)

在蘇父看來,女兒絕食的鬧劇很快便會因為饑餓難耐而告終,然而未曾想到的是,蘇雪林竟真的将自己關在房間裡,三天水米不進。

看着臉色煞白,幾乎要暈倒的女兒,蘇父隻得做出妥協,答應她可以先在祖父衙署所設的私塾裡跟讀。

因為是女學生,老師從未對蘇雪林有任何期望和要求,但蘇雪林卻很争氣,不僅熟背了《三字經》《千字文》等,每每考試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好景不長,在私塾跟讀了一年多後,男孩子們都考去了外面的學堂,蘇雪林不得不辍學回到家中,這一年她17歲。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蘇雪林(前排右一)

本以為滿足了女兒讀私塾的願望後,她便會回到家中安分度日,但是沒過多久,蘇雪林又故伎重演,鬧着也要考學堂。

清末民初,大多學堂是不允許女子入學的,女子學堂更是鳳毛麟角的存在,面對女兒的老調重彈,蘇父這一次就沒有那麼好的耐性了。

蘇父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對女兒的縱容,才令她越來越任性,若不嚴加管教,将來恐怕要鬧出笑話,甚至托媒人為她尋找婚配的人家。

聽到父親要将自己嫁出去,蘇雪林急得哭了起來,她知道,一旦嫁人,從此便會過上相夫教子、暗無天日的日子,而這是她最不願看到的。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不得不說蘇雪林是一個十分剛烈的女子,在與父親溝通多次無果後,為了反抗家庭的安排,蘇雪林毅然拿起剪刀橫在脖子上,以死相逼。

眼看女兒的脖頸上已被劃出了一道血痕,生死關頭,蘇父沒有其他選擇,隻得答應了蘇雪林報考學堂的要求。

就這樣,蘇雪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安徽省立初級女子師範學校。

在後來蘇雪林寫給好友的書信中,她曾說到:“我是甯願死,都不願過那種一輩子相夫教子、不谙世事的平庸的生活。”

在女子師範學校學習了一年後,蘇雪林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自此開始了她的文學創作生涯。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五四運動的爆發給初入高校的蘇雪林帶來了新的生機,本就對封建三綱嗤之以鼻的她,找到了精神上的信仰。

在此期間,蘇雪林開始接受西方先進思想,嘗試白話文寫作,并在進步刊物上發表時事評論,很快便成了校園裡的風雲人物。

除了新文化帶給她的沖擊外,耕耘在北京各高校的名人志士亦對蘇雪林的寫作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包括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在内的一衆文學大家,都曾是蘇雪林的老師,但對她影響最大,也是她最為推崇的,卻是魯迅。

不能否認,魯迅是當時新文化運動的一杆大旗,他的《狂人日記》更是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對中國文化影響之深遠不言而喻。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魯迅

蘇雪林視魯迅為偶像,每每魯迅的課程,她總是提前兩個小時到教室,隻是為了可以占到最前排的座位,與偶像的距離更近一些。

蘇雪林對魯迅的癡迷不僅于此,每次魯迅有新的文章發表,她總會搶先買來刊物拜讀,讀過之後覺得不過瘾,還要再抄寫一遍才心滿意足。

蘇雪林每次發表文章之前,亦都會先寄給魯迅一份,魯迅每日收到的讀者來信堆積如山,能回複的寥寥無幾,而蘇雪林卻仍堅持這樣做。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為魯迅寄出幾十封信件後,蘇雪林終于得到了魯迅的回信,雖然隻是寥寥幾句對文章的修改建議,也令她興奮不已。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後來,蘇雪林更是将魯迅的這封信,找裱畫的師傅裱了起來,終日挂上校舍房間的牆上,每日都要看上幾眼。

有時,蘇雪林也會鼓起勇氣,趁下課時跑到魯迅面前,先是深深地鞠躬,随後便請先生為自己的文章做指教。

面對如此謙卑恭敬的學生,魯迅也常會駐足幫她看上幾眼,每每對她的指點,蘇雪林都會牢記在心。

畢業後,蘇雪林瞞着家裡加入到留法學生運動中,為了防止家人阻撓,直到前往法國的前一天,她才通知家人。

關于蘇雪林出國深造的原因,除了受新文化思潮和救國運動的影響外,更多的是,她有着常人所不及的野心。

一個人崇拜誰,往往就渴望變成那樣的人,在蘇雪林看來,人生在世若能像魯迅、胡适一樣被世人所知,才不枉來這世上走一遭。

而魯迅、胡适這樣的大文豪都曾有過一段留學經曆,包括林徽因、呂碧城在内的才女名媛也都在歐洲有過深造。

在當時蘇雪林的心中,認為出國深造是自己成名前的一次鍍金的機會,她又怎麼會放棄呢?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但與偶像不同的是,蘇雪林來到法國後,由于水土不服,經常生病,這或多或少影響着她的學業,也令她倍感焦慮。

與此同時,一個更加諷刺的消息,令她的心情沉到了谷底。

在蘇雪林留法期間,父親在國内為她定下一樁婚事,對于接受新文化思想多年,又身在法國的蘇雪林來說,這莫不是一個巨大的玩笑。

自己拼命與家庭對抗,求學,最終出國深造,難不成就為了歸國後與素未謀面的丈夫過相夫教子的日子?

蘇雪林為此多次給信給父親,要求取消婚約,但都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斥責,母親也是以急得病倒了。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瓊瑤(左)與蘇雪林(右)

在父母看來20出頭還未婚配的女子,将來很難再嫁出去,他們也是為了女兒的幸福着想。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一報還一報。

當初蘇雪林以死相逼換得求學之路,如今母親同樣以死逼婚,出于對母親的孝心,蘇雪林不得不認下了這門親事,好在對方也是一位文人。

蘇雪林雖是一位新女性,但是在她的心靈深處,卻并沒有她自以為是般的新潮,也許隻是對于“偶像”般生活的向往。

在婚姻和家庭的問題上,多少還是受到了傳統觀念的束縛,這一點恐怕她自己都沒有清晰的察覺。

回國後,蘇雪林與素未謀面丈夫張寶齡在蘇州完婚,但作為條件,蘇雪林要求丈夫必須支援她在校任教。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蘇雪林與張寶齡

就這樣,經人介紹,蘇雪林成為東吳大學的一名古典詩詞教員,在此期間,蘇雪林也并未放棄文學創作。

在東吳大學任教期間,蘇雪林偶有幾次遇到前來客座講課的魯迅,雖同為學校教員,但在魯迅面前,蘇雪林依然以“學生”自居。

每每見到自己的偶像,她都會畢恭畢敬的行禮,用現在的話說,蘇雪林就是魯迅的“粉絲”,魯迅對這個曾經的學生,也是尊敬有加。

1928年,蘇雪林第一本散文集《綠天》出版,她第一時間将此書寄與魯迅,并特意在扉頁上寫道:“魯迅先生教正學生蘇雪林謹贈”。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在此後的各種刊物中,蘇雪林亦是魯迅思想的忠實追随者,每每發表文章必有贊美魯迅之詞。

可以說,回國後的蘇雪林對魯迅的崇拜相較之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魯迅是中國文學界的泰鬥,足以占據世界文學史的半壁江山”;“五四運動期間魯迅創作的文章,足以讓他永遠站在中國文壇的頂峰”。

這種充滿着奉承味道的贊譽,充斥在蘇雪林的文章之中,也為她在世人的眼中博得了一個“魯迅門徒”的稱謂。

但是,除了奉承魯迅博得世人的一點點目光外,蘇雪林在文學上的成就始終不溫不火,這和她念念不忘要成為名人的目标大相徑庭。

奈何才華與名譽并不是僅僅通過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不能否認魯迅、胡适等名家的努力和學識,但也絕少不了對文字運籌帷幄的天分。

自感懷才不遇的蘇雪林,隻得一邊創作,一邊以“魯迅門徒”的身份,繼續沾着恩師的光。

然而,這一切似乎都在1936年10月19日後發生了改變,這一天魯迅逝世,全國上下一片悲恸。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令世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舉國上下高喊“魯迅精神永存”之時,作為“魯迅門徒”的蘇雪林,卻突然舉起了“反魯”大旗。

自古文人相輕,魯迅在世時,很多文壇名士都曾因觀點不同與魯迅有過口舌之争。

而魯迅不愧為文壇的常青樹,筆墨之間便将世人的質疑一一駁回,盡顯大家風範。

雖然在魯迅生前反對他的聲音不絕于耳,包括胡适、林語堂、梁實秋、沈從文、郁達夫、陳西滢等大家在内,都曾與魯迅針鋒相對過。

但這些人亦都是坦蕩蕩的君子,在魯迅死後,并未有人借機“報仇”,反而紛紛發表悼文,紀念這位文壇巨匠。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胡适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蘇雪林“反魯”的聲音,顯得尤為刺耳,一度成為國内文壇關注的焦點。

蘇雪林對魯迅的謾罵,是從她寫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的一封書信開始的,她在信中極力反對蔡元培加入魯迅治喪委員會。

随後更是洋洋灑灑數千字,将魯迅描述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打擊異己,衣冠禽獸的無恥小人。

對于魯迅的文章,蘇雪林也一改往日的推崇追捧,認為魯迅雜文小說一無是處,對國人劣根性的病态描寫影響了中國青年的身心健康。

更是用“禍國殃民”、“睚眦必報”、“指桑罵槐”、“陰險毒辣”等詞彙,對魯迅大肆批判。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蔡元培在收到蘇雪林的信件時,一時摸不着頭腦,自己和蘇雪林平日并無交往,為何在此時會寫這樣一封信件給自己呢?

雖有衆多疑問,但是蔡元培對蘇雪林诽謗魯迅的言語卻十分不滿,在他看來,魯迅是新文化革命的民主戰士,理應受到國人的尊敬。

見蔡元培未對自己做出回複,蘇雪林竟然将這封信原封不動的在報刊上發表了,并取名為《與蔡孑民先生論魯迅書》,引發社會一片嘩然。

文章發表後,連過去與魯迅有過節的文人們都看不下去了,尤其是胡适,覺得蘇雪林的評價有失公允,而且在人身後提及,缺乏君子風度。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為此,胡适特意寫信給自己曾經的這位學生,對她文中有關魯迅的評述進行了反駁,并建議蘇雪林,應客觀公正的看待魯迅。

面對胡适的勸誡,蘇雪林并未像對蔡元培一般進行回信,而是直接将自己給胡适的回信發表在了報刊上,再次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

這封信,蘇雪林取名為《與胡适之先生論目前文化動态書》,但是重點還是隻有一個,那就是罵魯迅。

蘇雪林對魯迅的叫罵并不是一時沖動,在魯迅去世後的一年中,她相繼發表了十幾篇文章,篇篇都是針對魯迅而作。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更令世人瞠目結舌的是,蘇雪林對魯迅的叫罵,居然持續了五十年之久,到底是怎樣的仇恨,令這個曾經的忠實粉絲毅然反水呢?

撥開曆史的重重迷霧,後世對蘇雪林“反魯”的原因大緻有兩種猜測。

第一種說法是,蘇雪林曾遭到魯迅的怠慢,那時,蘇雪林的《綠天》剛剛出版,在書局一次宴請作家們的宴會上,蘇雪林遇到了恩師魯迅。

原以為有師生這一層關系,魯迅會跟自己更加熟絡,見到魯迅的蘇雪林熱情的邊打招呼邊伸出了手。

但魯迅卻并未同她握手,隻是象征性地點了點頭。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在衆目睽睽之下,蘇雪林隻得尴尬的鑽了鑽拳頭,收回了懸在半空中的手,魯迅的态度讓蘇雪林感到一陣侮辱,是以懷恨在心。

關于這種說法,其實是蘇雪林不了解魯迅的性格,魯迅為人耿直,個性孤僻,從不奉承,是以常令人覺得冷漠,其實并無不敬之意。

為此而痛罵五十年,未免太過小題大做。

第二種說法,是為胡适報仇,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讀書時,胡适曾經教過蘇雪林,雖然隻有一年時間,但蘇雪林對胡适還是敬重有加。

彼時,胡适和魯迅雖然同為新文化陣營的領軍人物,但在學術和政治觀點上,二人存在巨大分歧,為此二人沒少寫文章隔空博弈。

但是,幾乎每次較量,胡适都被駁斥得體無完膚,敗下陣來,出于對胡适的敬重,蘇雪林便打算替胡适“出氣”。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但是連大名鼎鼎的胡适都不是魯迅的對手,蘇雪林自知自己的實力更是以卵擊石,隻能在魯迅死後才敢對他橫加指責。

關于這種說法也很奇怪,如果蘇雪林對胡适這般尊崇,又何故做魯迅的“粉絲”那麼多年。

而且除了一年的師生關系外,胡适似乎和蘇雪林也沒有其他的交集,是以這種說法亦是站不住腳。

在筆者看來,蘇雪林的“反魯”行為,完全是一場自編自導的鬧劇,目的就是令自己聲名鵲起。

其實,蘇雪林對魯迅生前的崇拜,未見得是裝腔作勢,在當時,魯迅是文壇鮮明的旗幟,無論是文章還是收入,幾乎觸及了文人的天花闆。

是以,作為學生的蘇雪林對這樣的人物産生了崇拜之情,是無可厚非的,她自然也會向往可以成為魯迅一般的人物。

雖然自己也有作品問世,但是在那個名家輩出的年代,蘇雪林卻無法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認可。

是以,蘇雪林借魯迅之死這一時機,為自己博得了世人的關注,包括借蔡元培和胡适之名發表的文章,都是為此。

才女蘇雪林:魯迅死後,她撕碎小迷弟的僞裝,痛罵魯迅50年

也許,在蘇雪林做出“反魯”這個決定之前,也曾有過猶豫,但名利的誘惑最終戰勝了道德。

1949年解放前夕,由于對革命英雄魯迅的诋毀,在大陸無法立足的蘇雪林,不得不跟随國民黨逃到台灣。

然而逃到台灣的蘇雪林卻“因禍得福”,因對左翼聯盟領袖魯迅的攻擊,她倍受反動當局的推崇。

是以蘇雪林再次執筆,繼續做起她抨擊魯迅的“事業”。

假事做久了自己也會信以為真,直到1986年,89歲高齡的蘇雪林還會在文章中時不時地罵一罵魯迅,此時距魯迅離世已經過了50年。

半個世紀的謾罵令蘇雪林如願得到了世人的關注,隻是不知道靠“罵死人”而成名的她,在死後會得到世人怎樣的評價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