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作者: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2021年10月5日中原標準時間17時45分,2021年諾貝爾實體學獎一半授予了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勞斯·阿塞爾曼(Klaus Hasselmann),表彰他們”對地球氣候的實體模組化, 量化可變性和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的貢獻,另外一半則是授予了喬治·帕裡西(Giorgio Parisi),表彰他”發現了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實體系統中無序和漲落之間的互相影響” 。

值得注意的是, 作為今年諾貝爾實體學獎提名之一的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就是2018年第十一屆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的獲獎者。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和蘇姗·所羅門(Susan Solomon)

早在2018年, 真鍋淑郎(Syukuro Manabe)就以“了解大氣中微量氣體在地球氣候系統

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由與蘇姗·所羅門教授共同提名獲此殊榮。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2018年第十一屆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頒獎現場

對于諾貝爾獎和克拉福德獎,大家又知道多少呢?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吧。

//////////////

諾貝爾獎已是當今世界影響最大的一種獎項,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被公認是研究人員的最高榮譽。

諾貝爾獎所包含的自然科學領域極其有限,僅實體學、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等,連對于自然科學非常重要的數學都不在此列,更别提地球科學了...`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記得小編看電視時,時常聽到有這樣一種說法:某某界的“諾獎”。比如:

● 數學界“諾獎”:有菲爾茲獎(Fields Medal)、阿貝爾獎(Abel Prize)、沃爾夫數學獎(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

● 計算機界“諾獎”:有圖靈獎(A. M. Turing Award);

● 新聞界“諾獎”:有普利策獎(Pulitzer Prize);

● 建築界“諾獎”:有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還有音樂界、電影界,體育界,時裝界,工業設計界,護理學界,環境科學界,等等等等。

大家還知道哪些“諾獎”?歡迎補充喲!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也可參考來源[11,12]喔~:)

那麼,地球科學界的“諾獎”又是哪些呢?

在國際地球科學領域,與“諾獎”比肩的主要有維特勒森獎(Vetlesen Prize)、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Crafoord Prize in Geosciences)等。本文主要介紹克拉福德獎: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是1980年代瑞典的一位富翁霍爾格·克拉福德(Holger Crafoord)和妻子安娜-格蕾塔·克拉福德(Anna-Greta Crafoord)共同設立的,而它的授獎範圍恰恰就是諾貝爾獎沒有涵蓋的科學領域。

接下來,小編将從以下三個方面來介紹:

1 霍爾格·克拉福德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霍爾格·克拉福德

克拉福德原名倫德奎斯特(Alf Erik Holger Lundquist),1908年7月25日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母親是經營雜貨店的,克拉福德從小便幫着母親打理店面。1927年高中畢業後,他到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繼續學習。

從童年開始,财政和商業就已經成為這個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以他對于學習經濟得心應手。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年少時的克拉福德

後來母親再婚,繼父名叫克拉福德(James Harry Crafoord)。是以他也就改名為克拉福德。

獲得經濟學家資格後,克拉福德就職于瑞典隆德的阿克路德和勞辛公司(Åkerlund & Rausing,簡稱ÅR公司),經過努力,ÅR公司後來成為全球領先的包裝公司之一。

ÅR公司就是如今的著名跨國食品包裝加工企業瑞典利樂公司(Tetra Pak)的前身。

當時年僅3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ÅR的副首席執行官,幾年後更是擔任首席執行官一職,成為了瑞典工商業領域鼎鼎有名的“大人物”。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在AR公司任職

于1935年,與安娜·格蕾塔·洛夫達爾(Anna-Greta Löfdal)結婚,兩人育有三個女兒。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一家

到了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碰巧與泌尿外科教授Nils Alwall讨論起了腎衰竭,并得知如果可以開發一種透析器對其進行人工血液淨化(即“人造腎髒”),則可以治愈這種疾病。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與研發人員正在測試腎髒透析器

就在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退休的時候,57高齡的克拉福德,不畏風險,果斷出擊,在隆德繼續創辦了甘布羅公司(Gambro AB),擔負起了開發“人造腎髒”技術。

天道酬勤,這種腎髒透析器開發成功後,一經推廣,立馬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

随後,他鼓勵員工創新,大力開發其他前沿醫學領域的新産品,使甘布羅公司快速成為了當時醫療器械領域的高技術公司之一。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與甘布羅公司員工聊天

除了工業家的身份,克拉福德還是一位慷慨的慈善家。

1980年,他與妻子聯名捐獻了300萬瑞典克郎創立克拉福德基金會。除了資助和鼓勵科學研究外,該基金會為了公衆的利益,部分資金還用于福利、社會、藝術、體育或其他目的。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晚年的克拉福德夫婦

生命的盡頭,克拉佛德一直忍受着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折磨。

1982年5月21日的一次急性血液中毒奪去了他的生命,自此隆德失去了這座城市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在克拉佛德的追悼會上,隆德文化史博物館上的悼詞曾這樣寫道:

“他是一位承載着巨大能量的社會傑出典範,是一位矗立在連接配接着“兩種文化”橋梁上的偉人—科技與人文藝術。”

2 克拉福德獎

1980年由克拉福德夫婦成立的克拉福德基金會(又稱安娜-格蕾塔和霍爾格·克拉福德基金會,Anna-Greta and Holger Crafoord’s Fund),其中一個重要職能就是評選克拉福德獎。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基金會

由瑞典皇家科學院和克拉福德基金會合作頒發的克拉福德獎,共涵蓋:天文學和數學、生物科學(特别是生态學)、地球科學和多關節炎領域(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四個方面。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瑞典皇家科學院

克拉福德獎從1982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每次隻授予一項研究領域。獎勵和贈款都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的:

⚫ 第一年:天文學和數學

⚫ 第二年:地球科學

⚫ 第三年:生物科學

⚫ (重複)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天文學和數學獎、地球科學獎、生物科學獎和多關節炎獎

其中數學和天文學獎,從2012年開始分别頒發。

值得一提的是,多關節炎獎由一個特别委員會單獨負責,隻在證明這個領域的進展已值得頒發時,獎項及獎金才會授予,旨在大力促進多關節炎領域的醫學發展,減少病患。

克拉福德老爺爺真是偉大,生前遭受類風濕性關節炎,世後還不忘救濟同患病的後人們,給老爺子一個大大的贊!

授獎金額一直在變化,從1982年的35萬瑞典克朗到如今2021年新頒布的多關節炎獎600萬瑞典克朗。獲獎人數最多是3人(2012年後的數學和天文學獲獎人數分别單獨計算)。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近6年來克拉福德各獎項的提名

每年1月中旬宣布獲獎名單,獎金和證書在4-5月舉行的“克拉福德日”(Crafoord Days)上頒發。

在“克拉福德日”期間,獲獎者将被要求做一次“克拉福德獎講座”(Crafoord Prize Lecture),之後瑞典皇家科學院還将組織一次國際性科學讨論,稱為“克拉福德獎讨論會”(Crafoord Prize Symposium),讨論的主題來自當年獲獎者的研究領域。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2019年“克拉福德日”期間,克拉福德生物科學獎獲得者Sallie W. Chisholm正在發表演講

此外,每年隆德還會舉辦“克拉福德學術講座”(Crafoord Academy Lectures),邀請各領域著名專家學者進行科普演講,旨在突出克拉福德獎,吸引年輕人學習科學。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2019年的“克拉福德學術講座”上

地球科學獎委員會主席Martin Jakobsson正在作開幕緻辭

3 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

作為四大獎項之一的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Crafoord Prize in Geosciences),備受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廣泛關注,被稱為地球科學界的“諾貝爾獎”。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拉福德獎官網的地球科學專欄

自1983年第一屆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至今,每3-4年舉辦一次,已成功舉辦了11屆,共有16位來自不同國家、專注于不同地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榮獲此殊榮。

接下來,就跟着小編來一一認識一下這些傳奇的“地質大牛們”吧!

1983年第一屆提名:

愛德華·洛倫茲教授(Edward N. Lorenz),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亨利·斯托梅爾教授(Henry Stommel),來自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愛德華·洛倫茲與亨利·斯托梅爾教授

● 涉及領域:地球實體流體力學

● 提名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促進了人類對大氣和海洋大規模運動的深入了解。

愛德華老爺爺也是“蝴蝶效應”的提出者,還記得那句經典名言嗎:當一隻蝴蝶在世界的一個地方扇動翅膀,它最終會在另一個地方引起飓風。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蝴蝶效應”漫畫

1986年第二屆提名:

克勞德·阿雷格教授 (Claude J. Allègre),來自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è de Paris)

傑拉德·瓦瑟堡教授(Gerald J. Wasserburg),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克勞德·阿雷格與傑拉德·瓦瑟堡教授

● 涉及領域:同位素地球化學

● 提名詞:對同位素地球化學關系的開創性研究和結果允許範圍内的地質解釋。

1989年第三屆提名:

詹姆斯·範艾倫教授 (James A. Van Allen),來自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詹姆斯·範艾倫教授

● 涉及領域:磁層實體學

● 提名詞:

對空間的開創性探索,特别是發現了困在地磁場中的高能粒子,這些粒子形成了我們星球地球周圍的輻射帶-範艾倫帶。

1992年第四屆提名:

阿道夫·塞拉赫教授 (Adolf Seilacher),來自德國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及其博物館(Institut und Museum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阿道夫·塞拉赫教授

● 涉及領域:古生物學

● 提名詞:對地質記錄中有關生命進化與環境互相作用方面的創新性研究。

1995年第五屆提名:

威利·丹斯加德教授 (Willi Dansgaard),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尼古拉斯·沙克爾頓教授(Nicholas Shackleton),來自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尼古拉斯·沙克爾頓與威利·丹斯加德教授

● 涉及領域:應用同位素地質分析技術

● 提名詞:開發和應用同位素地質分析方法對第四紀氣候變化方面的奠基性研究。

1998年第六屆提名:

唐·安德森教授 (Don L. Anderson),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亞當·齊文斯基教授(Adam M. Dziewonski),來自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唐·安德森與亞當·齊文斯基教授

● 涉及領域:深層地球

● 提名詞:對地球内部結構和過程認識的奠基性貢獻。

2002年第七屆提名:

丹·麥肯齊教授 (Dan McKenzie),來自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丹·麥肯齊教授

● 涉及領域:闆塊構造學

對了解岩石圈動力學,尤其是闆塊構造,沉積盆地形成和地幔熔融的奠基性貢獻。

對于20世紀四大自然科學重大突破之一的闆塊構造理論,它的創立不單單隻是哪一位科學家的功勞,而是各位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晶。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科學的真相往往比獲獎更重要(圖檔自制)

2006年第八屆提名:

華萊士·布羅克教授(Wallace S. Broecker),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赫提地球觀測所(Lamont-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Columbia University)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華萊士·布羅克教授

● 涉及領域:全球碳循環

● 提名詞:對海洋-大氣圈-生物圈系統中全球碳循環及其與氣候互相作用的開創性研究。

2010年第九屆提名:

沃爾特·芒克教授(Walter Munk),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沃爾特·芒克教授

● 涉及領域:海洋地球動力學

● 提名詞:對海洋環流、潮汐和海浪及其在地球動力學中作用上的開拓性了解。

2014年第十屆提名:

彼得·莫爾納教授(Peter Molnar),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彼得·莫爾納教授

● 涉及領域:全球構造學

對了解全球構造的突破性貢獻,特别是大陸的變形、山脈的結構和演化以及構造過程對海洋-大氣循環和氣候的影響。

2018年第十一屆提名:

真鍋淑郎教授 (Syukuro Manabe),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蘇姗·所羅門教授(Susan Solomon),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真鍋淑郎與蘇姗·所羅門教授

● 涉及領域:大氣動力學及全球氣候學

● 提名詞:為了解大氣中微量氣體在地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中,大氣實體學家真鍋淑郎(Syukoro Manabe)在 1960 年代對大氣動力學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後,建立了第一個全球氣候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将大氣和地面發生的過程與海洋運動及其熱平衡聯系起來。這種使用大規模數值模拟來預測地球溫度如何受大氣二氧化碳水準影響的新方法是一項重大突破。

此項成果可以作為研究地球複雜氣候系統所需的強大工具。真鍋淑郎(Syukoro Manabe)長期以來一直是基于實體的數值氣候模型的世界上司者,他開發的第一個全球氣候模型是所有現代氣候研究的基礎。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大氣組成以及微量元素占比

插入視訊

克拉福德獎官網上的原理展示視訊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參考視訊

(參考文獻[13])

回過頭來看,從克拉福德獎成立,到如今無數科學家們紛紛獲獎,無論對于獲獎的科學家們,還是霍爾格·克拉福德本人而言,科學就是有那麼一種說不完、道不盡的魅力,讓我們每一個人為之着迷、為之瘋狂!

在今年已經過去的2月1号,新一屆的克拉福德獎頒給了在多關節炎領域有重大突破的丹·卡斯特納( Dan Kastner),嘉獎他描述了一組全新的罕見自身發炎性疾病。他的發現給多關節炎醫學界帶來了新的知識,并推動了有效治療方法的發展。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丹·卡斯特納( Dan Kastner),來自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

今年的多關節炎獎已經頒發,這樣算來,明年的一月中旬,肯定要迎來2021年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揭曉的神聖時刻了。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前一次的2018年克拉福德地球科學獎

這一次,他不再隻是“地學中的諾貝爾”,而是真正的“諾貝爾”

最近一次的“克拉福德地球科學學術講座”,

主講人: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赫提地球觀測所的Maureen E. Raymo教授

感興趣的小夥伴可别忘了及時關注喲!

參考來源:

[1]https://sv.wikipedia.org/wiki/Holger_Crafoord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afoord_Prize

[3]https://www.crafoordprize.se/startsida

[4]https://www.crafoord.se/en/

[5]https://www.kva.se/en/priser/crafoordpriset

[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sP-LQ5-Co&t=47s

[7]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Ukz4gmPnI

[8]https://www.swedesintexas.com/getperson.php?personID=I165564&tree=sit0001

[9]http://www.ict.edu.cn/html/lzmwy/jyforum/n20180801_52265.shtml

[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tra_Pak

[11]https://www.douban.com/note/635766466/

[12]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summary/

[13]https://www.crafoordprize.se/press_release/the-crafoord-prize-in-geosciences-2018

[14]Meho L I.Highly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wards and their impact on university rankings[J].Quantitative Science Studies,2020:1-25.

[15]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The Crafoord Prize 1982-2019[EB/OL].[2021-01-2].https://www.crafoordprize.se/about-the-prize.

[16]聶梁.瑞典“克拉福德獎”簡介[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1994(09):53-55.

[17]郭曉強.克拉福德與克拉福德獎[J].科學,2004,56(05):53-55.

編輯:萬鵬

美編:陳添鑫

校對:江淑敏 朱嘉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