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作者:阿傑·阿傑

<h1>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h1>

宋高宗趙構與晉元帝司馬睿誰更強? 單選

0人 0% 宋高宗

0人 0% 晉元帝

0人 0% 差不多 投票

東晉永昌元年(323年)閏十一月,晉元帝司馬睿在首都建康(今南京)駕崩,終年47歲。坊間傳聞司馬睿是被權臣王敦所逼,抑郁而終的。

說起晉元帝可能他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晉書·王敦傳》那句話"王與馬,共天下"。不光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國桓氏、陳郡謝氏都與司馬家共過天下。是啊,東晉一朝皇權不振,門閥當道,士族執政處理大小事務,皇帝則成了供起來的一塊招牌。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而當時人的看法,覺得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就是司馬睿能力不行,認為司馬睿充其量隻是一個"中人之才",然而卻要他肩負複興晉朝的偉大使命,實在是強人所難。甚至連同樣退守半壁江山的宋高宗趙構都看不起他,評價"若元帝,僅能保區區之江左,略無規取中原之心(宋史·高宗紀)。"然而曆史一再告訴我們要撥開迷霧探究事實。

<h1>一、牛繼馬後</h1>

有一種說法認為司馬睿并不是晉朝皇室後裔,他實際上是司馬懿的孫子琅琊王司馬觐的王妃夏侯氏和王府中一個叫牛金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的私生子。而後來西晉滅亡後,司馬睿成為東晉開國皇帝,是以稱為"牛繼馬後"。

《晉書·帝紀第六》:"初,玄石圖有「牛繼馬後」,故宣帝(司馬懿)深忌牛氏,遂為二榼,共一口,以貯酒焉,帝先飲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司馬觐)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雲。"

這樣的說法甚至被《晉書》這樣的正史堂而皇之地記載,難道司馬睿真的不是司馬家的後代嗎?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司馬懿與曹操

要知道晉元帝之是以被門閥士族推舉為皇帝,就是因為西晉滅亡的突然,避難江東的晉朝群臣要想抵禦住北方胡族的侵犯,保住身家性命,就必須起來反抗,而一家一姓是絕無可能打退北國的胡兵的,是以就需要一個帶頭大哥來将僑姓世族(北方南下的士族)、吳姓世族(江南土著士族)等各大集團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侮。

其實在司馬睿之前,江東豪強也曾經找過帶頭大哥,先是想推舉東吳宗室,複辟東吳;後來又一度與想要割據江東的西晉庶族官吏陳敏合作。但是這兩次都失敗了,因為這樣操作雖然對江東士族有利,但是南下的僑姓世族必然就會受到排擠,而在當時江南的政治格局中,僑姓世族是占有主導地位的,他們的不合作實際上就是一票否決。那什麼樣的人物能讓江東世族和僑姓世族都接受呢,想來也隻剩晉朝宗室了,畢竟晉朝曾經一統天下,威望還是有點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明,在那個極其重視血緣正統的時代,但凡有一點風聲顯示司馬睿不是晉朝宗室後代,江東世族和僑姓世族必然得為此打得頭破血流,而且如果司馬睿是假的,他還能憑什麼去凝聚江南各大集團的共識。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東晉初年嚴峻的形勢

并且西晉滅亡的時候并不是像北宋靖康之變那樣,皇族宗室被金人一勺燴了,就剩趙構跑出來了。實際上司馬睿南渡建康的時候除了他以外,還有四位司馬氏王爺,分别是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這五位王爺一同南渡,後來司馬睿當了皇帝,是以民間當時有童謠說"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在五位王爺中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都是司馬懿的孫子,按血統來看還比隻是司馬懿曾孫的司馬睿高一級。換句話說如果司馬睿被人懷疑是假的,從剩下的備胎裡面換一個不就完了,何必要這麼麻煩選個假的呢?

關于司馬睿不是司馬懿後代的說法,最早來自東晉史學家孫盛的《晉陽秋》,後來《宋書》、《魏書》都按此記載,唐朝修《晉書》的時候也便是參考了這些史書的說法。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北魏與南宋

孫盛是桓溫的得意幕僚,他在書中捕風捉影可能有兩層意思,一來是代表門閥敲打東晉皇族,安守本分;二來通過宣揚東晉皇帝的得位不正,來為桓溫的取而代之做輿論準備。至于《宋書》和《魏書》,一個是取代東晉的政權,一個是東晉的死對頭,當然是怎麼惡心怎麼來了,畢竟《魏書》還在書中直呼南朝為"島夷"。到了唐朝,由于唐朝是繼承的北朝法統,是以為了削弱東晉的正統觀念,保留了"牛繼馬後"這一說法。

綜上,司馬睿本人确為司馬懿後代應該是沒什麼疑問的,隻是随着後世發展的需要,不斷對其身世添油加醋,才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

<h1>二、司馬睿之才</h1>

雖然司馬睿是晉朝奠基者司馬懿的曾孫,但如果從西晉的第一代皇帝司馬炎來看,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和司馬睿的爺爺司馬伷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就是說到了司馬睿這一代,其不過隻是西晉皇室的一個旁支而已,但是其後竟然能夠建立東晉,必然有過人之處。

司馬睿第一個過人之處便是會站隊。司馬睿的琅琊國跟東海王司馬越的東海國很近,是以他很早跟着司馬越混了。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起兵進攻關中的時候,留琅邪王司馬睿徐州諸軍事看守大學營,由此可見司馬睿還是很受司馬越看重的。而司馬越後來成為"八王之亂"最後的赢家,是以司馬睿跟着這樣的老闆,地位自然也就水漲船高。後來司馬越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派遣司馬睿出鎮江東,這才造就了後來的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晉元帝的第二個過人之處在于其有識人之明。司馬睿年少時期就與王導相識,一接觸司馬睿就知道王導是有大才的人,因而非常器重、信任他,甚至尊稱與自己年紀一樣大的王導為"仲父"。後來更是向司馬越請求,派遣王導來輔助自己,軍事謀劃,都聽從其安排。司馬睿對王導一族(一開始包括王敦)信任有加,後來琅琊王氏确實在司馬睿建國的過程中出力甚重,可以說如果沒有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援,司馬睿還真不一定能登上皇位。而這一切源自司馬睿的識人之才。

站隊也好,識人也罷,都是些投機的小技巧。作為一名君王,其必須要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那司馬睿是怎麼施展自己的政治手腕的呢?

<h1>三、晉元帝當國</h1>

晉元帝的為政可以分為兩塊,以其稱帝為界限,可分為"出鎮江東階段"和"稱帝階段"。一個一個來看。

《晉書》曾經記載,司馬睿初到江東時,吳姓世族不願歸附,到建康已一個多月了,士族百姓還沒有人來登門拜谒,王導為此事很焦急。正趕上司馬睿出去觀看禊祭,王導讓司馬睿乘輿,安排了威嚴的儀仗。王導和王敦等名士們都騎馬侍從,紀瞻、顧榮等人見了後感到驚異,一個跟着一個地在道路左邊行拜禮。由此司馬睿才打開了政治局面。然而對這種說法,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已有懷疑;田餘慶先生更在《東晉門閥政治》中通過詳細考訂,認為并非史實。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王導

而司馬睿是以能夠在江東打開局面,事實就是其初到江東之際,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司馬睿憑借西晉中央給他的權力(其為安東将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對跟随自己南下的北方士族大加重用,尤其是以自己封地琅琊國的士人最受重用,将他們安插到江南的核心部門,通過此舉展現了司馬睿的用人之才,并且以此收獲北方士族的人心,這些大族漸漸團結到司馬睿周圍,由此司馬睿從衆多宗室成員中脫穎而出。

《晉書·諸葛恢傳》;于時王氏為将軍,而恢兄弟及顔含并居顯要,劉超以忠謹掌書命,時人以(元)帝善任一國之才。

在其稱帝的前一年,更是一次選用100多個北方名士擔任官屬,時人稱之為"百六掾"。確定了僑姓世族的特權。

南渡士族是司馬睿統治的基礎,必需加以籠絡,但是由于身處江南,司馬睿也沒忘記要對出身江南的豪族适當加以擢用。根據史書記載,其初到江南時,就采納王導的建議,将吳姓世族征辟到自己的安東将軍府中。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賀循、顧榮,更是備加尊重,對顧榮等人舉薦的江南人士也一一任用。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南北士族對立嚴重

西晉末年,胡族馳騁,北人被迫南渡,在人口遷移的巨浪沖擊下,江南社會的各種沖突逐漸被激發,其中尤以南北士族的争鋒最為代表性。司馬睿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江東,其重用北來士族,使得僑姓世族占據上層政治的核心,以此保證了東晉這個外來政權能在江東立足。但其也不是一味地擡高北人,打壓南人,司馬睿對江東世族多加籠絡,給予其相當高的榮譽,滿足他們的虛榮心,但是又很少授予江南人士實權職位,因為東晉王朝的基礎畢竟還是北人,又拉又打展現了司馬睿高超的政治手段。

可以說司馬睿南渡之初,江東南北士族是以能基本上保持團結,一緻對外,與司馬睿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由此可見司馬睿并不是史書上記載的那樣才能低下。

然而這種情況随着東晉的建立在發生變化。司馬睿稱帝後,加強皇權成為擺在司馬睿面前的首要任務。然而一旦要加強皇權,勢必要與權傾天下的琅琊王氏翻臉,這條路并不是那麼好走。

晉元帝司馬睿,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晉元帝司馬睿這個人啊本事沒有,就知道逃跑,絲毫不想着收複故土、打回中原,真是丢人啊。一、牛繼馬後二、司馬睿之才三、晉元帝當國

長江上遊的王敦霸氣側漏

來到江南以後,以王導為首的琅琊王氏全力支援司馬睿。其時,王導擔任中樞輔政大臣,而王導的從兄王敦則緻力于平定江南各地的敵對勢力。王導、王敦兄弟二人,分别坐鎮在長江下遊和中遊,一方面,兄弟二人一文一武為東晉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功高震主,王氏兄弟勢力如此強大,必然妨礙司馬睿加強皇權的計劃。雙方之間,戰争一觸即發。正是與琅琊王氏鬥争的失敗,使得晉元帝在後世背負千餘年的惡評。而琅琊王氏雖然看似完勝,卻也在這次的鬥争中種下了惡果,而惡果終究是需要償還的。

關于晉元帝的集權之路,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參考資料:《晉書》、《資治通鑒》、《世說新語》

我是江左夢華錄,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個關注和轉發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