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睿畫像
“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是民間的俗話。
說的是西晉有五個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後隻有一個王成功了。
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句俗話說起。
01
公元304年,是西晉永興元年。
雖然年号“永興”,但晉王朝卻難興了。
因為改變王朝命運的“八王之亂”已經如火如荼,王朝處處風雨飄搖。
是以,很多王侯将相都要選擇“站隊”。
隻有站對了,才能保住腦袋,保住榮華富貴。
這個時候,王朝名義上的“皇”還是那個肉米不分的傻兒司馬衷。
而實際上控制朝局的,換成了“八王”之一的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穎雖然控制着朝政,但手裡卻缺少前輩曹孟德的一張好牌。
這張好牌便是傻兒皇帝司馬衷。
但司馬衷在“八王”之一的東海王司馬越手裡。
司馬穎昭告天下:朕是得了篡位(口誤,是傳位)诏書的,正統皇帝,司馬越之流是叛黨。
司馬越回應說:皇上從來就沒有下過诏書。司馬穎這是謀反,本王受皇命要平叛。
二人嘴炮激烈之時,司馬衷去哪呢?
每天喝着肉粥,抱着美女,悠哉悠哉!
琅琊王司馬睿和司馬越是好鄰居,于是二人聯手起兵讨伐坐鎮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的司馬穎。
不幸的是,司馬越大軍不但慘敗,逃跑時還把傻兒皇帝司馬衷給落下了。
一同被擒住的還有琅琊王司馬睿,還好司馬睿人比較機靈,僥幸越獄逃回了封國。
看了更暈的八王之亂 圖譜
02
戰役結束後,西晉朝局依然動蕩。
本來司馬穎收獲了司馬衷,抓的一手好牌。
但這貨卻顯然沒有曹孟德當年的本事。
明裡暗裡想德都是自己做皇帝,壓根沒拿傻兒皇帝當底牌,挂起晾着。
很快一場叛亂再次爆發。
這次是司馬越的嫡親兄弟東燕王司馬騰和西晉北方邊防軍司令王浚聯手。
聯軍攻勢很猛,司馬穎抵擋不住,跑了。
跑去哪呢?
跑到了同樣野心勃勃的河間王司馬顒的地盤——洛陽。
司馬顒的部下大将張方一看,來的不僅有司馬穎還有傻兒皇帝司馬衷,機會呀!
于是獻計,讓司馬顒挾持傻兒皇帝遠遁長安,再号令天下。
司馬顒深以為然。
于是,傻兒皇帝和司馬穎被司馬顒大軍帶回了長安。
然而,司馬颙“挾天子令諸侯”的大計還未來得及展開,東海王司馬越再次跳了出來。
司馬越首先發表檄文公開聲讨司馬颙的狼子野心。
接着,聲淚俱下的向天下表明自己對向傻兒皇帝的不二忠心。
随後,舉起了“迎聖駕、歸故都”的旗幟。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天下輿論頓時形成“一邊倒”。
東燕王司馬騰、北軍司令王浚等也宣誓追随司馬越“迎聖駕”、“讨逆賊”。
這還不算。
司馬越明面上把司馬颙,罵了個狗血噴頭。
暗地裡呢?是個眼高手低的貨色。
他派人捎信兒給司馬颙傳達了一個資訊:大家都是兄弟,找個時間見個面,商量商量把這盆肉分了吃吧。
傻兒皇帝在自己手裡,又有數十萬大軍,承受輿論壓力的司馬颙,幾番權衡,竟然信了司馬越“會商”的鬼話。
為了擺脫輿論壓力,也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司馬颙殺了大将張方。
理由是:自己受了張方的蒙蔽和要挾。
司馬颙的這招太損,部下寒了心,仗還沒打,前線部隊的将領就投降了司馬越。
司馬越趁勢舉起“義旗”攻伐長安城。
至于先前的什麼密謀“會商”之事,都成了屁話。
這麼一搞,雞飛蛋打的司馬颙隻好灰溜溜的跑進附近的大山打遊擊了。
那個前來投靠司馬顒的成都王司馬穎,也慌不擇路的跑到新野找舊部去了。
長安城被破,司馬越的聯軍一通搶劫之後,“押着”傻兒皇帝回了洛陽。
03
司馬越大勝之後,志得意滿。
為了實作自己稱帝的野心,他一不做二不休。
首先,幹掉了司馬顒。
這家夥雖然現在是遊擊散兵,但還是有影響力的,斬草除根最穩當。
第二,幹掉了司馬穎。
不能給這家夥時間緩氣,清理幹淨最放心。
第三,幹掉了傻兒皇帝司馬衷。
這家夥太傻,太容易被利用,要斷了諸王以後的念想。
第四,擁立新皇帝司馬熾(史稱晉懷帝)。
這家夥年輕,沒啥經驗,也沒啥資本,将來友善行事。
第五,至于其他反對勢力小人物,毫不留情的割了一大茬。
可以說,司馬越的算盤打得是“嘩嘩”響。
但是他忽略了眼下的一個現實。
非常嚴峻的現實。
西晉國内因為連年征戰,國外胡人勢力也在水漲船高。
最活躍的是匈奴、氐、羌、羯、鮮卑五支外族胡人。
他們過去都是晉的藩臣,借着晉朝國内征戰而逐漸崛起。
首先宣布自己單幹的是匈奴人劉淵。
有了第一個吃番茄的,自然就有第二個、第三個。
很快,這些個藩臣都分家單過去了。
這讓司馬越很憤怒。
給我打!
然而,征讨并不順利,甚至是步步失利。
這樣的局勢讓遠在山東的琅琊王司馬睿坐立難安。
寡人是跟着司馬越混的,司馬越要是倒了,寡人該怎麼辦?
現在,是兵發洛陽助陣,還是固守封國觀變呢?
有這樣心思的不止司馬睿一個。
還有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
但比起這四個諸侯王,司馬睿無疑是最幸運的。
因為他有一個好朋友,好部下。
這個好朋友、好部下的背後是一個豪門家族。
04
什麼是豪門世家?通俗的了解就是:
一個家族不因曆史王朝更替而一直擁有很強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權力。
也就是說,這個家族在各方面都占有話語權。
僅僅有錢,那叫土豪。
僅僅有兵,那叫軍閥。
曆史上有錢的人多了去了。
春秋時代有範蠡,戰國時代有呂不韋,魏晉時期有石崇,朱明王朝有沈萬三......
最後呢,都沒了。
一直能夠保持興盛的家族有沒有?
有!
山東曲阜的孔家乃是無可置疑的神州第一。
山東琅琊的王氏同樣是道地的豪門世家。
司馬睿的好朋友就是來自王氏豪門的王導。
王導的先祖據說是東周時期恒王的一個王子,是以以“王”為姓。
到了戰國時代,王家出現了第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大秦帝國猛将王翦。
後來,王翦的後代中有一支宗族遷到了山東琅琊。
這時候,曆史發展到了西漢。
琅琊王家第一次出了一個名人王吉(不是王老吉)。
此人不但官居博士谏大夫,而且是我國最早提出“晚婚晚育”政策的第一人。
王吉之後,琅琊王氏家族中代代都有朝中高官,聲名開始顯赫。
到了三國魏晉時期,琅琊王家的名人開始呈“井噴”狀态。
首先登場的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兩個著名人物:
一個“卧冰求鯉”的哥哥王祥,官居西晉司空、太尉;
一個是“護兄争鸩”弟弟王覽,官居西晉光祿大夫。
接着登場的是開創中國玄學清談之風的兩個名士。
一個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堂哥王戎,官居西晉司徒;
一個是玄理領袖人物書法家堂弟王衍,官居西晉太尉。
後輩裡,還湧出了軍閥王敦、良相王導,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書法大師。
再後來,王氏家族裡更是男女齊發力:先後出了8個皇後,20個驸馬,15個一品大員,150個五品以上高官。
試想,這樣一個豪門世家,想不影響朝局也不行呀。
司馬睿的朋友,正是這個豪門世家裡的中堅人物——王導。
05
王導認識司馬睿時,還隻是東海王司馬越手下的一個參謀長。
當時,司馬睿與司馬越正在聯手讨伐司馬穎。
年方三十的司馬睿與年方三旬的王導一見如故。
此時司馬越手下王導的哥哥王衍正受器重,是以職位較低的王導就很少有發言權。
但是,沒有發言權并不代表一個人不具備發言的能力。
其實王導就如當初躬耕南陽的孔明,對西晉時局有着很清晰的判斷。
王導一直都在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八王之亂”已經把西晉王朝積累的老底啃光了,誰是最後赢家?
第二,北方胡人勢力盤踞交割,西晉實力又嚴重削弱,一旦有變,何來戰略縱深?
第三,司馬家族遍地是王,誰出頭誰挨打,誰有實力?誰又有能力靜觀其變?
第四,大家都盯着北方長安,南方的廣闊天地是不是應該更有作為?
第五,王氏一族無上榮耀,但要維系長盛不衰吾輩是否應該更加努力?
王導結識司馬睿之後,三聊兩聊後,敏銳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司馬睿。
王導
王導認為:
第一,司馬睿是王子,諸侯王,名份、地位都不缺,就缺機會。
第二,司馬睿現在跟着司馬越混,也就是打打醬油,可誰會打一輩子醬油呢?
第三,現在風頭正旺的是司馬越,司馬睿與之是夥伴關系,悄無聲息的搞點小動作,不會被猜疑。
第四,自己在司馬越手下想混到高層,恐怕很難。若是把司馬睿送到更高的層次上呢?
第五,司馬睿對南方不太熟,但我熟。他不熟,就得依重我這個“南方通”。
在王導的策劃和勸說之下,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經司馬越準許,官封江南大都督的司馬睿帶着一部分西晉王族宗親跨過長江來到了建邺(今南京)。
與司馬睿一同過江的,還有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纮五個諸侯王。
這便是民間俗語所說的“五馬渡江去”。
可為什麼隻有司馬睿這一個馬成龍了呢?
因為司馬睿的馬尾後邊,除了王導,還來了幾個重要的跟班。
一個是王導的堂兄——驸馬爺、揚州刺史王敦。
王敦
另一個是王導的堂弟——名士兼勇士荊州刺史王澄。
來到建邺,來到曾經的東吳大帝孫權的地盤,司馬睿的心其實是忐忑的。
雖說江南已經好久沒有經曆戰火,但宗族、士族勢力還是很強勁。
常言道:強龍不壓地頭蛇。
你司馬睿一個已經衰微的晉朝琅琊王又能唬住多少百姓?
對于司馬睿的擔心,王導隻是“嘿嘿”一笑。
王導說:我們要想在這兒立住腳、站穩身,除了堅持自信,還要依靠智慧!
司馬睿說:王哥,你說吧。咱下一步咋辦?
王導拍了拍司馬睿的手說:王啊,你要有自信。
然後,王導敲了敲了拍自己的腦袋說:我這,裝着智慧。
06
對于王導是如何擺平南方的宗族、士族勢力的,史書上有多種考證和說法。
綜合來說,大約是這麼個情況:
江南勢力也就是過去被滅國的東吳遺留勢力,有個号稱“五俊”的團體。
如果取得了這“五俊”的支援,基本上就能控制住整個江南地域。
這“五俊”都是什麼人呢?
第一個,賀循是孫策時代名将賀齊的後代,家族之中世代為官為将。
第二個,顧榮是孫權時代丞相顧雍的後代,世代為官,文學上與陸機、陸雲兄弟齊名。
第三個,薛兼是東吳孫權時代名臣薛綜的後代,世代為官,後來跟司馬越也混過一段時間。
第四個,紀瞻是孫休時代尚書令紀亮的後代,家族之中世代為官為将。
第五個,闵鴻是東吳末帝孫皓的尚書,文學家。
東吳滅亡之後,這幾個人基本上都沒有再出仕,在家修身修心。
王導先是一一拜訪,逐一開展了政治攻勢。
無非是“哥們你看天下大勢如何”、“哥們今後有何打算”、“愚兄有一不成熟的想法”等等言詞。
反正幾番“春風化雨”之後,大家紛紛“豁然開朗”。
然後,“五俊”一起拜倒在司馬睿的膝下。
“五俊”歸至。
錢糧有了,住房解決了,兵源也保障了,初來建邺的司馬睿權威自然也就起來了。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穩居建邺的司馬睿又迎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這一年,發生幾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首先是掌控西晉政局的司馬越終于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在外敵入侵和氣憤交加之中,死了。
接着,匈奴漢國在大将劉曜和石勒的指揮下,一舉攻破洛陽城,俘獲了晉懷帝司馬熾。
随後,大批的西晉臣民紛紛逃離北方,一股腦的投向了戰火還未波及的江南。
對這種情況,司馬睿最初是恐懼和擔憂的。
一是擔心戰火來臨,二是擔心流民來境騷擾。
王導卻暗自欣喜,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他勸司馬睿“敞開胸懷,接納四方。”
因為來的這些人中有許多忠誠晉室的文臣武将和兵勇農民。
在王導看來,這些人不僅能夠壯大司馬睿的實力,而且也能為司馬睿下一步合法承接大統賺足選票。
事後證明,王導的這一“開放、包容”政策,的确進一步拉高了司馬睿的威望。
07
晉懷帝司馬熾被匈奴漢國君主劉聰毒殺後,晉愍帝司馬邺在孤城長安繼位,改元“建興”。
司馬邺想到了偏安江南的司馬睿,很想在國家存亡之際得到江南的支援。
然而在王導的建言下,司馬睿口号喊得震天響,就是沒行動。
司馬邺不死心,又下诏提拔王導前來長安效命。
王導哪裡會去!
這時,王導牢牢把居機樞之地,王敦則帶兵守衛建邺,"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已經開始露出端倪。
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16年),獨居孤城長安的司馬邺再次遭受匈奴漢國圍剿。
四個月後,城破,司馬邺被俘。次年,被殺。
西晉王朝至此名副其實的滅亡了。
随後,江南的司馬睿在王導的“勸谏”下,改稱晉王,改元“建武”。
北方司馬家的王,這時候已經死的基本沒有了。
江南的倒是還有幾個。
可是,誰還敢和背後有王氏家族、江南士族支援的司馬睿争鋒呢?
于是,從北方逃難過來的文臣武将開始發聲:晉王應該扛起國家的旗幟啊!
甚至,遠在北方深山老林打遊擊的劉琨等呼籲勸進。
司馬睿問:大家都是這樣的殷切期盼着嗎?
王導回答:是的。有些人還為此鬧絕食。
那,好吧,孤,應該是“朕”了,準了!
公元318年,在南方發展了11年的琅琊王司馬睿登基稱帝。
當天,王導受封一品宰相,王敦受封一品大将軍。
當天和次天再次天,王氏一族和江南“五俊”一脈,統統加官進爵。
東晉立國,司馬睿哈哈笑。
實作維系士族政治的最高目的,王導暗自竊喜。
司馬睿是不是真心話?已經并不重要了。
此後,王與馬共天下。
開始了皇權與士族的糾葛之旅。
有得必有失!
當初,江南士族“降”的并不是司馬睿,而是王導代表的士族體系。王導全力維系的士族政治,成全了東晉,也讓東晉王朝難以健康發展。
......
可以說王導是一個頂級的操盤手,也是一個不夠盡責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