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耐煩看長篇大論的朋友,可以先+關注,觀看後期制作的視訊哦~
大家好,今天講一講《山海經》中有關精衛的故事。
說到精衛,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她的故事。那麼我們先看《山海經·北山經》中是如何記載的吧!
又北二百裡,曰發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zhè)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j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精衛填海
意思是:
向北走上二百裡,有座山叫發鸠(jiū)山(今山西發鸠山),山上長了很多柘(zhè)樹。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發出的叫聲像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一樣。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在去東海遊玩時,因為溺水而死,再也沒有回來,是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山西長治市)就發源于發鸠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柘樹
關于精衛溺水的前因有兩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下面這個故事。
<h1 class="pgc-h-center-line">(一)都是貪玩惹的禍</h1>
精衛原本是太陽神炎帝(神農氏)的女兒,名為女娃。
炎帝掌管着太陽以及五谷和藥材,事務非常繁雜,沒有時間陪伴女娃。是以,女娃隻能自己獨自玩耍。女娃一直想去東海看日出,然而炎帝總是空不下時間陪她一起去。于是,在炎帝出門後,女娃獨自一人跑去了東海。
然而,獨自駕船跑去東海的女娃,又怎知海上的兇險。隻見海面波濤洶湧,風聲咆哮,風起浪湧間便将小船淹沒。就這樣,女娃溺死在東海。
女娃之死讓炎帝追悔莫及,可事到如今,又有什麼後悔藥可以吃呢?炎帝再怎樣悲痛欲絕也無法将女娃起死回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孩子一定不能獨自去海水邊玩耍哦~
<h1 class="pgc-h-center-line">(二)小打小鬧釀苦果</h1>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
女娃從小就開朗活潑,并且喜歡打抱不平。有一天,她在外面玩耍時,看到一個大孩子在欺負一個小孩子。女娃一時氣不過,便上去指着大孩子指責他。
這個大孩子不是别人,正是東海龍王的兒子。他先是看女娃年紀小,便想上去教訓指責自己的女孩兒。誰知女娃從小便随父親鍛煉身體,手腳靈活,反而将這龍子打得不着邊兒。于是,龍子灰溜溜地回到了大海中。
這龍子一直對自己打輸的事情耿耿于懷,更是對讓自己丢臉的女娃懷恨在心。于是,在發現女娃竟然獨自一人在東海裡遊玩時,一下子便計上心來。
龍子原是想着掀起一些小風小浪吓一吓她,逼女娃向自己低頭認錯。誰知女娃也是一個倔脾氣,絕不向惡勢力低頭。龍子一下便惱怒了起來,立刻攪動海水,刮起大風,并掀起滔天巨浪。精衛來不及反應,便被海浪卷進了進去。就這樣,女娃溺死在東海之中。
以上兩個便是關于“精衛填海”的前因,關于後續,那便是我們所熟知的“精衛填海”的寓言故事了。
<h1 class="pgc-h-center-line">後續</h1>
女娃死後,心懷怨氣,其精魄化而為鳥。形似烏鴉,但長着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且總是發出“精衛—”的叫聲。是以,人們便稱呼它為“精衛”。精衛痛恨大海奪去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夜以繼日地從發鸠山(今山西發鸠山)上銜來石子,投到東海中,想要以此填平它。
那麼,你知道“精衛填海”的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嗎?
精衛填海精神告訴我們:
做事要像精衛一樣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要學習古人懲惡揚善的精神;
面對大自然時應該有着征服大自然與大自然做鬥争的精神;
在困難面前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精神。
<h1 class="pgc-h-center-line">再來說一說“精衛”的别名</h1>
“精衛”又有名“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并且有些人同情女娃的遭遇,于是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古迹,叫作“精衛誓水處”。
精衛的别名很有意思。“誓鳥”表現其不達目的永不罷休的精神,“冤禽”表現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志鳥”是說它志向宏偉,意志堅強。
精衛資料卡
好了,今天的故事講完了~
明天見哦![玫瑰][玫瑰][玫瑰]
對了,走過路過别忘關注+點贊哦~
以上涉及到的資料來源于網絡與山海經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