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孔祥瑞,“最美奮鬥者”,平日刻苦鑽研,勤奮學習。

有一次,碼頭上一台門式起重機的旋轉大軸承出現了異響。一般來說,這種異響可能是缺少潤滑導緻的,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于是,一個兩難選擇擺在了面前:如果不拆卸下來進行徹底檢修,門機就有可能癱瘓;如果拆卸下來後發現沒有什麼問題,企業就會蒙受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到底拆還是不拆?在場的上司和工友們都沒有了主意,而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孔祥瑞。孔祥瑞當時隻做了一個動作,就果斷作出了軸承壞了的判斷,說必須拆。但是拆完之後,結果卻出人意料。

孔祥瑞究竟做了什麼動作?他為何能如此果斷地做出拆的決定?而最後又是什麼樣的結果?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孔祥瑞的成長曆程開始說起。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一、上課三天,回到工作

1985年,孔祥瑞已經是開了十幾年的門式起重機的老勞工了。他作為值班隊長,技術骨幹,得到了一個機會去參加職工大學的考前教育訓練班。可是,他人在課堂上,心裡卻放不下他的工作。上學占用時間呀,崗位上離不開他。于是,他在上課的第三天就做出了決定:重返工作崗位,告别課堂。

他就是這樣地熱愛他的工作。他有着極強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35年如一日。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1999年7月1日下午3時,天津港碼頭作業現場的地面溫度已經到了40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一台正在作業的主力門機突然短路起火了。門機的表面已經被太陽曬得燙手,而冒着濃煙的鐵皮機房的溫度也超過了50攝氏度。孔祥瑞心急如焚。當時,由于南方五省電廠電煤告急,國務院急令搶運電煤。“軍情緊急!”在那樣的高溫中,孔祥瑞身先士卒,第一個鑽進了機房。那時的機房,如同一個烤箱。他和工友們的眼眶、嘴角和工裝很快就沁滿了汗水。他和5位工友們揮汗如雨,喉嚨冒煙,整整喝了5箱礦泉水,卻沒人去廁所。孔祥瑞讓工友們輪換着出機房喘口氣,自己卻一直紮在機房裡不停地搶修。直到晚上11時,故障終于修複了,裝船作業可以繼續了。而孔祥瑞已經在那樣的環境中連續幹了整整8個小時。走出大罐的孔祥瑞的身體已經像棉花一樣軟了,他癱坐在地上,長長地喘着氣。

二、勤于學習,善于思考

1972年,17歲的孔祥瑞便被配置設定到了天津碼頭。天津港是我國第二大煤炭下水港,而孔祥瑞的工作,便是在這樣一個港口當一名門吊司機。多年來,天津港一直都重視技術革新,堅持“誰出力誰得利,誰創新誰得獎”的競争配置設定原則,并且對于實用技術成果和先進工藝的發明者、重大課題攻關主持者給予重獎。孔祥瑞總是堅持學習,他往往邊幹邊學。他随時帶着筆記本,上面寫滿了他發現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了盡快地掌握從國外引進的新裝置和新操作技術,他總是把資料裝在包裡,有空就拿出來背,背完了再到裝置前去對比了解。

孔祥瑞相信,隻要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勞工也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他對各個崗位的裝置的了解和對各種操作技術的熟悉使得他成為了有名的“門機大王”和“排障能手”。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1995年,他當時在天津六公司擔任着固機隊黨支部書記、隊長的職位。他的工作是掌管公司裝卸生産的核心裝置——18台40噸門機。有一次,12号門機發生了故障,無法繼續完成生産任務。而在修複門機之前,需要将168噸重的門機上盤擡起。以往解決這個問題,都需要租用海吊作業,得等兩個月。孔祥瑞不希望生産受到影響,也喜歡鑽研,他依靠自己長期積累下來的實際工作經驗,決定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他帶領工友們反複觀察,反複研究,最終攻克了下支點因軸承旋轉不易固定的難關。他們最後選擇用10個單個承壓30噸的千斤頂頂起168噸的門機上盤,使門機故障得以修複。從此,一項新成果産生了,那就是焊接在大法蘭盤下的新型頂生支座技術。

三、技術革新,藍領專家

孔祥瑞先後主持開展了技術革新項目150多個,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他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高達9600萬元,是每個人都敬佩的“知識型産業勞工”。他相信實踐出真知,多次放棄深造的機會,留在了工作崗位中。工作場所就是他的課堂,生産實踐就是他的教材,裝置故障就是他的課題,而那些身懷一技之長的可愛工友們,則是他的老師。他奮勇拼搏,不斷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最終赢得了“藍領專家”的美譽。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那次碼頭上的門式起重機的旋轉大軸承出現異響,在場的企業上司和工友們都向他投向了期待的眼光。因為他已經是上司們心中的專家,是工友們心中最可靠的夥伴。他在長期的工作和學習中練就了“聽音斷病”的絕活,隻要聽聽聲,他就能知道哪裡出了問題。是以這次,孔祥瑞又冷靜地聽了聽聲音,便判斷出必定是軸承壞了,這才做出了拆的決定。不過,當公司請來900噸的海上浮吊進行作業将門機上半截緩緩吊起,将回轉大軸承拆了下來後,回轉大軸承正面卻完好無損,沒有異常。難道我聽錯了?孔祥瑞仔細思考後,認為自己的判斷不會有錯。他認定軸承一定是損壞了,完好的軸承隻是表象。于是,他冷靜地指揮吊車将大軸承翻了過來,答案才最終揭曉。原來,在正面完好的回轉大軸承的背面,滾珠早已經散落出槽。像這樣的軸承,如果繼續使用,後果不堪設想。

四、攻堅克難,勤奮開拓

2001年,天津港沖擊億噸吞吐量。作為當時天津港最大的裝卸公司,孔祥瑞所在的六公司承擔的作業量達2500萬噸,這要求18台門機幹比往常多三分之一的活。

這可不是一些維護和保養就能做到的。得下苦功夫,想出絕妙的點子才行。那一段時間,孔祥瑞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效率。他的腦子裡都是門機,反複地咀嚼着門機抓鬥作業的每一個動作。

門機英雄孔祥瑞,他有一個絕活

皇天不負苦心人,孔祥瑞在經過了反複的觀察和思考後,終于找到了突破口。他發現,門機抓鬥放料時,抓鬥要先下降進艙,然後打開放料,再提升。而在打開抓鬥放料的那一刻,機器會有一小段時間的停滞。别看這一小段時間,如果每次動作都節約一小段時間,工作效率就會大大提升。

于是,孔祥瑞與隊裡的技術骨幹一起研究,想要找到把抓鬥打開放料和輕鈎提升兩個動作合在一起的方法。在群體的智慧下,他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們将操作杆移動軌迹由“十”字形豐富成“☆”形,用一個指令控制兩個動作同時完成。

由于這項發明,門機每鈎一次的作業時間減少了15.8秒,平均每天能多幹480噸的活。一個門機一天多幹480噸,18個門機一天就能多幹8640噸。由于這項發明,六公司當年2500萬噸的任務超額完成,為公司增效1600萬元。2002年,這項“門機主令器星形操作法”被天津市總工會命名為“孔祥瑞操作法”,成為了天津市職工十大優秀操作法之一。後來,這個“金點子”作為備受同行關注的新技術在全國受到了推廣。

孔祥瑞經常說:“幹,就幹出個樣子來!”

他最欣賞的廣告語是:“勞動創造美好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