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滿清八旗會不會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顔……”盡管吳三桂有沒有因為“秦淮八豔”之一的陳圓圓而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還存在很大争議,但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導緻清朝入主中原近300年,是鐵闆釘釘的事情。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那麼,當年入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讨論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山海關是不是連接配接關外、關内的唯一陸上通道?鑒于那時候清朝水師力量微弱到忽略不計,我們可以忽略到海上通道的存在。

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知道,明朝時期,為了抵禦漠北蒙古殘餘勢力和東北地區的女真勢力,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崇山峻嶺間,修建了一條延綿萬裡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長城的作用,是“千古胡兵屈仰止,萬重血肉鑄安甯”,保護關内的老百姓,不受關外遊牧騎兵的侵擾。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光有一座城牆還不夠。明朝在長城沿線駐紮了軍隊,特别是在重要關隘,如山海關、居庸關、雁門關、嘉峪關等,還駐紮了重兵。在冷兵器時代,這些重要關隘幾乎是不可攻破的。

然而,長城太長了,明朝竭盡全力,也無法在每一個關隘都派駐重兵——那将對明朝的後勤保障能力提出嚴峻的考驗。在部分關隘,明朝隻能象征性地派駐幾十、幾百個士兵。同時,長城修建好後,需要經常進行修繕。一旦年久失修,部分路段就會出現坍塌的現象。

這些便是長城的薄弱環節,很容易被清朝軍隊攻破。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隻不過,由于資訊的不對稱,清朝軍隊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來尋找。另一方面,這些薄弱環節往往位于非常偏遠的區域。清朝軍隊就算攻破了這些薄弱環節,離明朝的腹心地帶也很遠,明朝有足夠的時間來調集大軍來抵抗清軍入侵。

1629年,清朝(後金)發生了大饑荒,國内出現了危機。皇太極為了度過難關,被迫冒險向明朝發起進攻。皇太極率領十餘萬軍隊,避開甯遠、錦州兩地,繞道蒙古,分兵三路悄然從位于北方的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内。随後,後金軍隊經過遵化等地,直逼京師,并将之圍攻了一個多月。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聽到這些關隘的名字,大家是不是感到很陌生?陌生就對了。這些關隘本來就是長城上的小型關口,充其量能夠對付幾十人、幾百人的小股流竄遊騎,對于皇太極率領的正規騎兵毫無抵抗之力。

在那以後,清朝軍隊曾經分别在1636年、1639年、1642年,先後3次從長城的薄弱環節突入關内。每一次清軍入關,都攻城略地,劫掠了大量财物和人口,最遠曾經攻打到了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

接下來我們分析,既然清朝軍隊能夠通過長城的薄弱環節突入關内,那麼是否能夠以這種辦法輕而易舉地滅掉明朝?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答案也是否定的。

大家發現沒有,清朝軍隊4次入關之戰中,每一次都不會将攻占城池作為主要目标。《明檔》記載,一名被明朝軍隊俘獲的後金探子承認,他們“不攻城池,隻在各村堡搶掠”。清朝軍隊當然會試探性地攻打城池,這是因為城池裡的财物更為豐厚。但一旦城池難以攻克,他們就會知難而退,轉向别處。

比如,在1634年,皇太極率部在長城内側活動時,開始攻打宣府,被明朝大炮擊退,随即轉向應州,将之攻克。另一支阿濟格率領的軍隊攻打龍門沒有成功,随後轉為攻打保安州(今河北涿鹿)。還有一支軍隊由代善父子率領,開始攻打懷仁,沒有攻下,立即進攻井坪(今山西平魯),仍然沒有成功,皇太極就下令他們攻打馬邑。

這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清朝能不能進入關内取得天下?

很簡單,清朝軍隊就算攻入到關内,也沒有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得不到充分的後勤保障,就無法對明朝構成緻命的威脅。是以,清朝軍隊這幾次入關,目的是削弱明朝的實力,牽制明朝軍隊不再威脅遼東。同時,考察中原的地理環境和風土民情,為以後入主中原創造條件。

我們進而可以推測,如果吳三桂不打開山海關,那麼清朝軍隊就隻能繼續以上述方式,對明朝零敲散打。明朝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取決于補血能力能不能大于失血。往壞處想,也許明朝會因為失血過多而滅亡;往好處想,也許生産力落後的清朝,反而耗不過明朝,提前玩完了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