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貴族出身,很帥,更風流,也很有情調。

劉琨(公元270年-318年)
“劉琨,中山魏昌人,漢中山靖王勝之後也。祖邁,為相國參軍、散騎常侍。父蕃,清高沖儉,位至光祿大夫,琨少得俊朗之目 ” 《晉書》
一 聞雞起舞者劉琨
對,就是和祖逖一起“聞雞起舞”的小夥伴,他名叫劉琨,他們從小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好身體才能幹好革命工作!劉琨一直以祖逖為其學習榜樣,向他看齊,努力追趕,生怕祖逖先于他取得好成績,看來有個好夥伴很重要。
聞雞起舞者
二 堅守孤城10餘年
長大後,時值八王之亂,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白骨露于野,到處都是民不聊生的慘狀。
戰亂年代中,最苦是百姓
劉琨一家也被卷入其中,他父母都被人抓去,劉琨學了三國孫策,求到了800多人救出了雙親。
這時,匈奴王劉淵趁八王之亂已在太原南部起兵建立“漢”政權
劉琨為光複中原,帶着1000人離開洛陽,收複太原,匈奴人撤走太原時,來了個打砸搶燒,一片廢墟,連官府衙門都找不到了,大街上堆滿難民身體,劉琨安撫流民,開始城市建設,發展生産與貿易,這些舉措,使得人民不再流散,安定下來,名聲慢慢傳播開來,許多抗擊匈奴的仁人志士不遠千裡來投奔。
扛起大旗
孤身隻影
其實,這時的中國北方是誰的天下呢?
看看此時劉琨的處境,永嘉南渡後,黃河以北一團亂麻,成為了北方各支遊牧民族競相馳騁的沙場,太原西面和南面是強大的匈奴前趙,北面是正在崛起的拓跋鮮卑的代國,東面是獨立的西晉幽州刺史王浚,周邊都是兇惡敵手。
魏晉時代,遊牧民族南下
而劉琨堅守太原,單槍匹馬經營抗擊匈奴人事業,以太原為基地,苦苦抗擊匈奴人10多年,成為中原大地上抗擊異族的橋頭堡,是黑暗天空中最閃亮的星星。
但不否認的是,因為劉琨本身軍事才能平庸,一直以來在收複失地上沒有大成就,相反進入中原的遊牧民族卻相繼做大做強。
三 悲涼的潛伏者
建興四年(316年)石勒出兵進攻太原,劉琨不聽屬下勸阻,把部隊全部調出迎戰,中了埋伏,丢掉太原,他隻身投奔鮮卑人段匹䃅,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在給段匹䃅跑腿的日子裡,沒有消磨他的意氣,劉琨念念不忘的仍是如何光複河山大業。
大興元年(318年),劉琨父子企圖利用段氏鮮卑人高層之間的内鬥起事,以削弱鮮卑政權而發展自己勢力,被段匹䃅發現,關入大牢。
曆史總是重複不斷,殺賊不成,反遭自己人暗算,南方東晉權臣王敦派人找到段匹䃅,讓他殺掉劉琨,劉琨連帶三個兒子和兩個侄子被殺。
四 中國曆史的熒光
劉琨,在當時敵我實力的差距下,他與敵方接觸,周旋于各方勢力之間,最後走投無路不得不投奔敵營尋求出路,因為這些“經曆”,導緻劉琨不如祖逖那樣高大上,一直飽受争議,不被人看好,确實,他沒有嶽飛“還我河山”的壯志,也沒有文天祥“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忠貞
但是,讓我們來看看劉琨被困守太原,投奔鮮卑人前夕的心境:
“天網雖張,靈澤未及,唯臣孑然與寇為伍。自守則稽聰之誅,進讨則勒襲其後,進退唯谷,首尾狼狽。臣與二虜,勢不并立,聰、勒不枭,臣無歸志,庶憑陛下威靈,使微意獲展,然後隕首謝國,沒而無恨” 《晉書》
“我一個人與敵人周旋,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然而,我與劉聰石勒勢不兩立,不把他們打敗,就不回南方去,如果實作願望,然後自殺殉國,決不後悔”
之益以為:
劉琨在如火如荼的大後方,在敵人的心髒地帶苦心經營,一面抗擊,一面安頓群眾,孤身一人,進退兩難,卻仍然不改他的志向,可敬可敬。最後,他沒有了自己地盤,隻得憑借僅存的三尺之軀,和餘則成一樣,在敵營中潛伏周旋,伺機而動,卻沒有餘則成運氣好,最後丢掉性命
曆史上的很多人,我們無需刻意包裝成聖人或則小人,在人性上,與我們一樣,都有喜怒哀樂,都有愛恨情仇,人無完人,說劉琨沒有骨氣也好,貪生怕死也罷,設身處地,如果我們處于這樣的境地,周圍都是兇惡财狼,而自己隻是一隻小綿羊,還有無盡的金錢權力誘惑,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想想,在東晉朝廷在東南的一個小角落裡安享暫時榮華太平的那些人,當這些朝廷權臣争權奪利時,他本可以蠅營狗苟,卻不忘初心,挺身而出,扛起大旗來,他與嶽飛何其相似
其實,我們應該關注記住是:他個人是悲劇,但是他這種為國為民,锲而不舍的奮鬥精神,卻點亮中國曆史上那個黑暗時代的中華文明之精神,激勵後來中華兒女不斷前進!!!
另:陸遊的這句詩
之益每每讀來,感慨萬分:
劉琨死後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陸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