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贵族出身,很帅,更风流,也很有情调。

刘琨(公元270年-318年)
“刘琨,中山魏昌人,汉中山靖王胜之后也。祖迈,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蕃,清高冲俭,位至光禄大夫,琨少得俊朗之目 ” 《晋书》
一 闻鸡起舞者刘琨
对,就是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小伙伴,他名叫刘琨,他们从小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干好革命工作!刘琨一直以祖逖为其学习榜样,向他看齐,努力追赶,生怕祖逖先于他取得好成绩,看来有个好伙伴很重要。
闻鸡起舞者
二 坚守孤城10余年
长大后,时值八王之乱,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到处都是民不聊生的惨状。
战乱年代中,最苦是百姓
刘琨一家也被卷入其中,他父母都被人抓去,刘琨学了三国孙策,求到了800多人救出了双亲。
这时,匈奴王刘渊趁八王之乱已在太原南部起兵建立“汉”政权
刘琨为光复中原,带着1000人离开洛阳,收复太原,匈奴人撤走太原时,来了个打砸抢烧,一片废墟,连官府衙门都找不到了,大街上堆满难民身体,刘琨安抚流民,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生产与贸易,这些举措,使得人民不再流散,安定下来,名声慢慢传播开来,许多抗击匈奴的仁人志士不远千里来投奔。
扛起大旗
孤身只影
其实,这时的中国北方是谁的天下呢?
看看此时刘琨的处境,永嘉南渡后,黄河以北一团乱麻,成为了北方各支游牧民族竞相驰骋的沙场,太原西面和南面是强大的匈奴前赵,北面是正在崛起的拓跋鲜卑的代国,东面是独立的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周边都是凶恶敌手。
魏晋时代,游牧民族南下
而刘琨坚守太原,单枪匹马经营抗击匈奴人事业,以太原为基地,苦苦抗击匈奴人10多年,成为中原大地上抗击异族的桥头堡,是黑暗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但不否认的是,因为刘琨本身军事才能平庸,一直以来在收复失地上没有大成就,相反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却相继做大做强。
三 悲凉的潜伏者
建兴四年(316年)石勒出兵进攻太原,刘琨不听属下劝阻,把部队全部调出迎战,中了埋伏,丢掉太原,他只身投奔鲜卑人段匹䃅,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在给段匹䃅跑腿的日子里,没有消磨他的意气,刘琨念念不忘的仍是如何光复河山大业。
大兴元年(318年),刘琨父子企图利用段氏鲜卑人高层之间的内斗起事,以削弱鲜卑政权而发展自己势力,被段匹䃅发现,关入大牢。
历史总是重复不断,杀贼不成,反遭自己人暗算,南方东晋权臣王敦派人找到段匹䃅,让他杀掉刘琨,刘琨连带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被杀。
四 中国历史的荧光
刘琨,在当时敌我实力的差距下,他与敌方接触,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投奔敌营寻求出路,因为这些“经历”,导致刘琨不如祖逖那样高大上,一直饱受争议,不被人看好,确实,他没有岳飞“还我河山”的壮志,也没有文天祥“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忠贞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刘琨被困守太原,投奔鲜卑人前夕的心境:
“天网虽张,灵泽未及,唯臣孑然与寇为伍。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唯谷,首尾狼狈。臣与二虏,势不并立,聪、勒不枭,臣无归志,庶凭陛下威灵,使微意获展,然后陨首谢国,没而无恨” 《晋书》
“我一个人与敌人周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然而,我与刘聪石勒势不两立,不把他们打败,就不回南方去,如果实现愿望,然后自杀殉国,决不后悔”
之益以为:
刘琨在如火如荼的大后方,在敌人的心脏地带苦心经营,一面抗击,一面安顿民众,孤身一人,进退两难,却仍然不改他的志向,可敬可敬。最后,他没有了自己地盘,只得凭借仅存的三尺之躯,和余则成一样,在敌营中潜伏周旋,伺机而动,却没有余则成运气好,最后丢掉性命
历史上的很多人,我们无需刻意包装成圣人或则小人,在人性上,与我们一样,都有喜怒哀乐,都有爱恨情仇,人无完人,说刘琨没有骨气也好,贪生怕死也罢,设身处地,如果我们处于这样的境地,周围都是凶恶财狼,而自己只是一只小绵羊,还有无尽的金钱权力诱惑,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想想,在东晋朝廷在东南的一个小角落里安享暂时荣华太平的那些人,当这些朝廷权臣争权夺利时,他本可以蝇营狗苟,却不忘初心,挺身而出,扛起大旗来,他与岳飞何其相似
其实,我们应该关注记住是:他个人是悲剧,但是他这种为国为民,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却点亮中国历史上那个黑暗时代的中华文明之精神,激励后来中华儿女不断前进!!!
另:陆游的这句诗
之益每每读来,感慨万分:
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