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被李隆基養了很多年的“惡狼”安祿山,終于亮出了他的獠牙。15萬叛軍,打的這位皇帝“臉疼”。再看這場“安史之亂”,唐軍有過幾次很好的翻盤機會,卻在關鍵時刻,被這位“無能”的皇帝攪得亂七八糟,最終,用時八年才平定了戰亂。

那麼,這場戰役為何爆發?
當時,安祿山扯的大旗是“清君側,誅殺楊國忠”。可楊國忠怎麼得罪他了?楊宰相本和他“互不順眼”,後來,關系越來越糟糕。因為,楊宰相天天在皇帝耳邊扇風:“這個節度使,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此人是遲早要謀反的。”皇帝整日樂呵呵,哪把此話當真了。
說安祿山沒有野心,那是假的。
最終,他還是出其不意地“造反”了,因為他心中有“鬼”,他感覺到了威脅,和他交情好的一些人員不是被貶,就是被殺。“捕祿山所善之李超、安岱、李方來、王岷殺之,貶其黨吉溫與合浦。”此時,他感覺自己如果不反抗,這個腦袋遲早都要掉。
一個三鎮節度使,居然能調動這麼多兵馬,也暴露了當時“軍隊制度”的問題。在此之前,李隆基一直認為,國家實力才是最重要的,是以,一直在向外擴充邊境。厲害的将士們都駐守在邊疆,導緻其實力越來越大。
而關中和京師地區的兵力,由于缺乏重視,在數量和品質上遠遠不如地方兵力。當時,安祿山不但是皇帝李隆基的寵臣,還是位能征善戰的将軍。沒事的時候,他就和契丹、奚切磋切磋,那些常年不打仗的唐軍,哪能比得過他?
尤其,後來多了東突厥阿布思部的加盟,安祿山更是多了幾分助力。此時,皇帝終于明白了,自己養了一匹狼。隻是,這匹狼已經攻陷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和城池。皇帝隻能張貼“英雄榜”,封常清這位安西節度使被召回,皇帝親自問他:如何抵抗叛軍?
封常清一直駐守邊關,對朝廷極為忠心,于是,回答的很是客觀:“敵人看似厲害,那是因為内地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作戰了。但情況随時會發生變化,請允許我去東京,也就是洛陽招募勇士,拿下叛臣的腦袋應該用不了多長時間。”
李隆基一聽,精神頓時就好了。這麼長時間以來,唐軍一直在吃敗仗,難得這位将軍說他可以取了對方的首級,立刻就封他為範陽節度使。
隻是,現實并不像封常清想象的那般“簡單”,他一直待在西域,對内地的情況知之甚少。尤其,當他了解到當地部隊的作戰水準如此“不堪一擊”之時,就有點後悔當初說的大話了。因為,這支部隊不是簡單的戰鬥力低下,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作戰。
然而,這位久經戰場的老人并沒有放棄,依舊按計劃完成募兵,招來的大多是“市井之流”,不要說射箭,很多人連騎馬都不會。不過,訓練還是要繼續的,隻是,已經來不及了。叛軍渡黃河、攻陷陳留,之後,更是直奔葵園。
封常清不愧是職業軍人出身,面對勁敵,親自率領一支戰鬥力較強的騎兵,直接和叛軍正面交手。但畢竟,敵衆我寡,他隻能退守東門。最終,新兵難敵叛軍的鐵騎,城門失守。之後,封常清退守到都亭驿再戰,可還是失敗了。
在幾番交手後,都沒有占上風,封常清一路退到了陝郡,和高仙芝彙合。隻是,二人的情況差不多,招來的新兵都不能打,再這樣下去,大家都要玩完。是以,二人一合計,撤往潼關。在途中,他們還遭到了叛軍的伏擊,損失傷亡慘重。
但所幸,二人還是保住了主力部隊,安全的撤到了潼關。這個号稱天下第一雄關,和黃河渡口及崤山天險結合,一直都是關中的門戶,易守難攻。其實,這一步,已經為唐軍赢得了關鍵的“修整”機會。如果能把握好的話,這場八年戰役完全可以早早結束。
隻是,這個時候,皇帝李隆基出了一個“昏招”。
高仙芝與封常清出兵時,元帥是皇子榮王李琬,監軍是宦官邊令誠。隻是,李元帥上任不久就病故了,使得監軍開始仗着自己的身份,對軍務“指手畫腳”。在多次被高仙芝拒絕後,開始向皇帝打小報告了。
而皇帝也是沒腦子,這麼個特殊時刻,本應該以“戰局”為重,但他卻被“雜事”打擾的不知所措。李隆基居然相信了太監說的話:“封常清就是吹牛皮,其實,他很怕敵人,總是誇大敵軍的實力。高仙芝更過分,克扣軍饷,兩人還屢屢吃敗仗。”
當時的皇帝就該學學老祖宗,親自體驗下帶新兵作戰的辛苦。聽完太監的話,李隆基立刻發了一頓火,大筆一揮“斬”,好像這就解決了問題。看來和奸佞之人也得打好關系,兵敗雖是大事,可要是掉了腦袋,那就什麼機會都沒有了。
然而,戰争還要繼續,于是,皇帝就想起了哥舒翰。人家不想攬這個活,很是可憐地說自己“有病”。皇帝哪準?生病不怕,隻要命在。哥舒翰隻好出征,帶着原來高仙芝的舊部以及其它軍隊,在潼關鎮守。他的政策依舊,即“堅守”不打。
但是,朝廷卻不樂意了,我派你去是“滅”敵人,不是窩在那裡,那不是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楊宰相本就是個“小心眼”,看其一直不拿自己的話當回事,就很不滿。這時,又有人跳出來,說什麼此人手握重兵,如果“反戈”,首先倒黴的就是你。
楊宰相一聽,說的太有道理了,趕緊跑到皇帝那,讓其同意招募萬人駐紮後方,讓親信杜乾運統管。雖打着“防叛軍”的棋子,可就是防哥舒翰,哥舒翰豈能察覺不到?不但讓皇帝将這些新人交給自己,還乘機除掉了杜乾運。
這下徹底得罪了楊宰相,他又開始鼓吹“哥舒翰估計要反”。而那邊哥舒翰陣營的人,不滿這個宰相已久,也提議乘機除掉他,但被否決了。楊宰相聽到風聲後,心生殺意,打着皇帝的旗号,指令哥舒翰出兵去收複洛陽。
估計此時的老皇帝是腦子抽了,或者他很後悔沒有聽宰相之前的進言,殺了安祿山,才鬧得如此被動。是以,現在楊宰相的話,他是言聽計從。于是,不顧郭子儀、李光弼的建議,逼着哥舒翰出兵。最終,18萬人僅剩8000人逃回,哥舒翰被俘。
試想,這些人怎麼抵得過訓練有素的叛軍呢?
自此,潼關失守。
本來很好的一盤棋,被皇帝李隆基下的毫無“氣數”。
756年,郭子儀和李光弼打敗了史思明叛軍,殲敵4萬餘人,李光弼又圍攻博陵。自此,唐軍打出了自己的軍威,河北十餘郡紛紛歸降,就連老百姓都相繼反抗。這裡可是安祿山的大學營,這局勢怎麼看怎麼對唐朝有利。隻是,曆史不時會開個玩笑。
潼關淪陷後,關中軍隊等于無人了,京師兵力形同虛設,可憐的李隆基隻好棄城,逃往四川。從這一刻開始,唐朝再不複繁華,地方勢力開始擡頭,宦官開始插手朝廷。曆史有時總是這麼相似,臨陣殺大臣有用嗎?隻不過是幫助了對方,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李隆基帶着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将士終于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參考資料:
【《舊唐書·本紀第九》、《舊唐書·楊國忠傳》、《新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鑒·唐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