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葉德平工作室原創作品

中華國術源遠流長,作為全國第一大拳種——太極拳,曾享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的美譽。其之是以能名揚四海,不在于拳法招式本身優于其他派别,而是背後潛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在拳理上吸收諸家國術流派之精華,融彙《易經》、《黃帝内經》、《針灸大成》等經典名著,在實戰曆程中結合陰陽動靜開合的原理,由此誕生。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陳氏太極拳的源流</h1>

太極拳源于明末清初時期,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所發明。據《陳氏家譜》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劍棍創始人也。”,他在祖傳的108勢通背長拳的基礎上,博采衆家之精華、結合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導引吐納之術,進而創立了一套陰陽相合、剛柔并濟的太極拳。除了所傳之太極拳外,還有炮捶一路、雙人推手、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當中尤以推手技法,名揚天下。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陳王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何謂推手技法</h1>

推手亦稱“擖手”。其要點建立于在抓、拿、摔、化、跌、打及反骨等基礎上而衍生出的一種實用性技擊方法。推手以沾、粘、連、随及纏絲勁為核心,同時也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13勢為基礎,并輔以陰陽之理,進而在推手時做到剛柔并濟、輕重兼備、快慢相兼的效果。當然,除了以上的基礎拳法之外,感官的靈敏與否對于切磋而言,是成敗的關鍵。以觸覺來講,我們能透過皮膚去感覺對方拳勁的輕重、快慢、虛實、長短、和動向;在判斷上,透過當下所受的拳勁大小繼而判别對方出手的忽快、忽慢、忽進、忽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開、忽合、忽蓄、忽發。随着内勁靈活變化的配合,在技巧上往往發揮到太極乘勢借力和以輕制重的特色。與之配合的,還有對戰時應該采取的戰術,例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随”、“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要訣,以達到意在人先,乘勢借力,克敵緻勝為目的的一種高超技擊方法。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陳氏太極拳的拳理</h1>

拳法的演變,自然離不開拳之要義,太極拳術,亦是如此。其拳理源于太極二字,所謂太極,即太虛,為天地萬物之根本。“太”者,有極其至大的意思。“虛”者,空虛無物之意。太虛為空之境,真氣所充,神明之宮府。真氣之精微無運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太極乘氣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這就是太極生陰陽之理。故練拳應循于陰陽、動靜、剛柔等太極之法,進而演繹為以屈伸、進退、開合、虛實、引進、收放、弛張等拳法精要。此外,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則上,習武若能心靜則意專,意專則氣沉丹田,便可使太極的運動形式,松、圓、柔、活透過配合自身充沛之内勁,達至内外合一的境界。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h1>

了解太極拳自然免不了要究其練功之法。此可分為三大原則:立身中正、用力勿過以及呼吸自然。首先,在身法上,以中正為主。須将頭頂百會穴虛虛領起,并對準會陰穴,使其成一條線,上下垂直對準,如此便能讓其身軀不偏不倚,而身法便自然而然達到中正的要求。其次,用力勿過其實是練太極拳的原則,在此前提下,練拳者能專心于太極拳動作的柔和,來化去身體上原有的一股僵勁,進而讓整體動作能夠柔和地串連在一起,節節貫穿。這便是太極拳中其中一個變化——由柔生剛。這種變化也正正是太極拳法的特色之一,當拳法練至柔和之極,全身肌膚關節,處處松開,為有意識之松,無絲毫鼓勁之意,使身體各部産生富有彈力之掤勁,經過不斷加強,便可柔中生剛。最後,太極拳最獨具特色的便是這用意行氣。所謂意指的是意念,用腦的想象稱之為用意;而氣并非一般呼吸的空氣,它是指通行人體經絡的内氣。在太極拳的一招一式演變上,須先由腦的想象,再而引導肢體上的運作方式,進而練就意到氣到,氣到勁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h1>

當提及到陳氏太極拳,纏絲勁和震腳是首要論及的方向。纏絲勁為太極拳之核心,是所有拳法動作之根本;震腳則為陳氏太極拳之特色,有益于氣沉丹田之功。纏絲勁意指運勁為螺旋形之纏繞運轉,其基本上可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這兩方面。手心往外轉向上為順纏,往内轉向下為逆纏,此乃手部順逆纏絲之表現;膝蓋往外轉為順纏,往内轉為逆纏,此為足部順逆纏絲之表現。且纏絲勁會因運動中手足旋轉方向不同,故而會出現雙順、雙逆、甚至是一順一逆的纏絲變化。其展現的正就是陰陽兩儀互補之妙,其外表看似柔軟,實則柔中帶剛,剛柔相濟。透過肢體上動作螺旋運轉,以腰脊為軸,做到在技擊方面上,能以纏絲勁化解外來的壓力。對方要勁便以順纏給之,對方給勁便以逆纏受之。在以纏絲勁牽制對方重心的同時,選擇适當的時機乘勢反擊,以慢打快,四兩撥千斤,便可無形中将對方徹底擊倒。當然,纏絲勁的運轉在于體内的充沛内勁,動作與呼吸相配合,動作開展引伸為呼氣,合聚回縮為吸氣,一動則氣達四梢,一靜則複歸丹田。纏絲勁之是以為陳氏太極拳之核心,正因為一切動作,無論手法、腿法、甚至是步法都以纏絲勁為根本。是以,習拳者能透過動作之連貫,達到外練形式,内養中氣,内外雙修的境界,直到功夫練成時,自然而然會有一種渾厚的内勁貫穿全身,形于肌膚,便為之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為何是“太極之祖”?由108勢通背長拳演化,拳法無敵陳氏太極拳的源流何謂推手技法陳氏太極拳的拳理陳氏太極拳的練功之法陳氏太極拳的拳法招式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

除纏絲勁外,震腳亦是陳氏太極拳的個中精髓。其本義是指腳步強力落地,并重踏地面。運用得當,能在國術上提高一定的技擊效果。正如康戈武說過:“震腳具有調節全身氣力突然爆發,使動作震撼有力、内外合一之作用。”。當然,震腳與纏絲勁相近的地方在于兩者需透過配合呼吸吐氣,使氣易于沉入丹田,降低重心進而令身體趨向平穩。在對打時,震腳一般可分為五種制敵關鍵,一為震踩對方腳面,使其失去活動能力;二是震地時發出之聲響,可産生威吓效果,緻使對方心生畏懼;三在發勁的同時使用震腳,不僅能增加打擊強度與效果,亦可提高技擊效果;四在震腳之後,利用地面強力反彈,迅速變換身形,可使對方在瞬息之間無法立即反應。同時施以對方進擊或閃避,可收奇襲之效;五震腳之後,利用地面強力反彈,以氣勢與速度,連續上步進逼,可迫使對方無隙可逃。結合以上種種步驟,配合吐納之法,當氣凝聚丹田時,震腳之勁便可發。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陳氏太極拳的理論與文化内涵</h1>

陳氏太極拳在拳法招式雖然是變化萬千,但不得不提的是其背後的理論以及文化傳承。論及太極,人們隻知太極是吸納百家之長,融彙不同學說之精華而生,實則卻不知太極的背後關聯。《太極拳論》開篇提及過:“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這裡的“無極”其實可以解讀成老子的“複歸于無極”裡的“道”。所謂道,乃天地萬物之本,是沿襲了陰陽變化之理,在陳氏太極拳的變化上其實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至陰極而陽生,至陽極而陰生,兩者之間順應道法自然之規律,進而造就太極拳在其發展上雖然以“道”為基礎,卻能衍生出剛柔、動靜、虛實等概念,使其千變萬化,但也終究還是逃不出一個“道”字。是以,世人隻知太極拳技法之高超,卻忽略其拳法上實則是“通乎道”的證明。習太極拳者,必先學其拳法形式,究其内涵,悟其理法。故陳氏第十六世傳人陳鑫于《太極拳譜》道:“太極之理,一言難盡。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僞,妙理難尋。”,追求太極拳不能隻重拳法形式,還要透過自身領悟,才能使其用拳之技法能有所裨益之餘,還能令太極拳本身的發展不再停滞于古人所傳之形式,而是有更好的理念将其完善,才不負古人的一番心血。

總而言之,陳氏太極拳作為我國的“國粹”,其蘊含的不單單隻是長久以來不斷發展的曆史意義,還有其背後所展現的文化價值。不但融入《易經》、中醫等多種學說,更結合前人透過陰陽兩儀所悟的兩極之變化,彙聚百家之長,将這傳統拳法定于一尊,形成世人無論男女老少都熱愛的太極拳法。

參考來源:

蔡傳喜、湯立許:&lt;非遺視域下陳氏太極拳的榮耀之身與尴尬之境&gt;,《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六期(2016年12月),頁38。

香港陳氏太極拳總會:&lt;陳氏太極拳的起源&gt;。撷取自網頁http://www.hktaizhi.com/style2

王西安:《陳氏太極拳 推手技法》(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頁1、4。

喬小文:&lt;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陳氏太極拳的傳承研究&gt;,《拳擊與格鬥》(2017年7月),頁83。

洪允和:《陳氏太極拳 基礎24式》(新北市:允軒陳氏太極拳研究會,2015年),頁40-42、49、51-52。

趙世鵬、牛成龍、韓程爽、李睿:&lt;淺析陳氏太極拳的修身養性價值及其作用機理&gt;,《體育大視野》01期(2017年),頁216。

劉勇:&lt;非物質文化遺産視域下陳氏太極拳傳承路徑的選擇&gt;,《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