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22日,開國上将許世友在南京病逝,享年80歲。許世友生前最大的遺願,是死後能夠土葬,與母親葬在一起;但建國初期,毛主席帶頭表示中央上司去世後一律火葬,除了任弼時在提議之前就去世仍用土葬外,後面的中央上司去世後都是用火葬的形式。
中央以及中央軍委對許世友的這個請求不敢決定,最後這份報告送到了鄧小平的桌上,鄧小平慎重思考後,作出了“照此辦理,下不為例”的訓示。
但鮮為人知的是,鄧小平雖然同意許世友土葬,但卻要求不準開追悼會,這是為何呢?

許世友
許世友不僅是一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猛将,也是我軍中有名的大孝子。許世友的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
許世友長大後,就參加紅軍投身革命,南征北戰,随着名氣越來越大,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派人将許世友的家燒了,母親無奈帶着孩子流浪。
鄂豫皖紅軍主力撤出根據地前,已是紅四方面軍團長的許世友深知接下去的戰鬥将會非常地慘烈,能不能活着都是未知數,最牽挂的,就是家中的母親。
部隊開拔之前,許世友抽出時間連夜回到了家中,看着白發越來越多的母親,許世友的心頭一酸,不禁流下了眼淚,因為哥哥在不久前的一次戰鬥中壯烈犧牲,許世友怕母親會傷心,一直隐瞞着這個消息,如今自己又要跟着大部隊轉移,紅軍走後反動派肯定會壓上來,作為紅軍的家屬,母親的日子會過得很艱難。
許母雖然沒有文化,但卻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她知道兒子在做大事,安慰道:“孩子,自古以來盡忠就無法盡孝,你盡孝隻是為了我一個人,盡忠卻是為了全天下的窮苦百姓……
母親的話,讓許世友的心裡更加内疚,撲通跪在了母親面前,說道:“娘,我這一走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我活着不能侍候您,死後一定要葬在您身邊,日夜陪伴您…….”
自古忠孝兩難全,在“忠”與“孝”面前,許世友先選擇了“忠”,因為他非常地清楚,隻有将反動派推翻,才能讓千千萬的窮苦百姓翻身做主人。
許世友說完,就大步走出家門,奔赴戰場......
别時亦難見更難,令母子兩都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别就是20餘年;這段時間裡,母親一直沒有許世友的确切消息,有的說他早已死亡,有的說他當了共産黨的大官,你一言我一語,許母不知道要相信誰的,但作為一個母親,她相信,許世友一定還活着,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地下黨才告知她,許世友不僅沒有犧牲,而且還是山東軍區的司令,手上掌管着好幾萬的人馬。作為母親,他不在意許世友當了多大的官,隻要他能在亂世中活下來就好。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許世友思母心切,向軍區請了一個假回到了家鄉。
許世友與警衛員走在那條通往家裡的小道上,很快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20餘年不見,母親已蒼老了許多,當年離開時母親的白發還不是很多,如今卻滿頭白發。20年彈指一揮間,許世友身材發生了變化,更加地壯實,但母親一眼就認出了他,許世友撲通地跪在地上,兩人相擁而泣。
後來許世友将母親接到了身邊,準備給她養老送終,但老人勤勞了一輩子,不适應部隊大院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回到了老家。
但許世友仍在擔心,母親的年紀很大,一個人待在老家也不是辦法,又在城市住不習慣,怎麼辦?
思來想去,許世友作出了一個決定:讓大兒子許光代替他回鄉照顧奶奶。
許光是許世友與發妻朱錫明生的第一個孩子,許世友跟随大部隊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後,許光從小就跟着母親還有奶奶東躲西藏,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解放戰争時期,許世友的老戰友王樹聲率部跟随劉鄧挺進中原,時局穩定後,王樹聲就派人找到了許世友的家人,因為山東大部分的地區已解放,王樹聲就将許光送到山東與父親許世友團聚。
許世友見到許光後很高興,他離開許光隻有三四歲,如今已是一個壯小夥,當問到他長大後想做什麼時,許光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參加解放軍,報效國家”
許光的回答讓父親很滿意,因為這與許世友的想法不謀而合,許光過去沒有什麼上過什麼學,許世友就将其安排到山東軍區下轄了學校讀書。許光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後來考入了大連艦艇學院,成為新中國首批擁有高學曆的海軍軍官。
衆所周知,解放軍是一支從山溝裡走出來的部隊,海軍的起步比較晚,人才奇缺,像許光這種科班出身的人才更是“香饽饽”,短短幾年就成為了一名艦長。
但許世友有更深層的考慮,他打電話将許光叫回了家中。
許世友(左)
因為以許光的條件,留在海軍部隊中前途無量,如今卻要将孩子調回老家工作,許世友一時不知道怎麼開口。
父子倆交談了一會兒後,許世友說道:“許光,我要你回老家照顧奶奶”
許光聽完後,一時難以接受,因為老家隻有山沒有海,回老家就得脫下這身海軍的軍裝......
但許光也明白,父親是一個大孝子,自己從小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他能了解父親的苦心,最後還是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回老家替父親盡孝。
從濱海城市到山區小縣城,從海軍軍官到縣人武部的參謀,這麼大的落差,一般人難以接受,但為了替父親盡孝,許光很快就适應了新的生活。因為縣城距離家裡還有一段距離,許光特地買了一輛自行車,隔三差五地回去,有了許光的照顧,許世友的心可以暫時放下了。
許母去世時,許世友軍務實在繁忙,無法抽出時間回鄉送母親最後一程,這讓他感到非常地遺憾和内疚,暗暗作出了一個決定:死後一定要葬在母親身邊。
許光
1979年,許世友深知自己到了“閻王不招自己去”的年齡,他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給在老家的兒子許光寫了一封信:
許光:
郵去現金伍拾元整,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火化,要埋到家鄉去,埋到父母身邊,活着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74歲了,身體很好,活到八九十歲,也隻有十多年了,你們可以先做準備。
許光收到信後,立即根據父親的要求,為他準備棺材以及選好墓地。
其實許世友土葬的要求,在當時難住了很多的中央上司。早在50年代時,毛主席就帶頭提倡火葬,後面在中央的一次會議上,專門提到了這件事:所有的人身後都進行火化,不留遺體,并且不建墳墓。
毛主席
毛主席很重視這件事,不僅提議,還讓從業人員拟成檔案:
人們由生到死,這是自然規律。人死以後,應當給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當的形式進行悼念,寄托哀思,這是人之常情。我國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種安葬死者的辦法。其中主要的辦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廣。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費木材......
是以,我們倡議,在少數人中,首先是在國家機關的上司從業人員中,根據自己的意願,在自己死了以後實行火葬......
凡是贊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從業人員,請在後面簽名。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作其火葬的志願……
毛主席率先在這份倡議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其他上司人見毛主席都帶了頭,也紛紛表示支援,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除了任弼時是毛主席提出倡議前就去世,故當時仍用土葬,之後中央上司去世,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
因為許世友心裡有自己的想法,對毛主席的提議沒有發表任何的意見,也沒有在倡議書上簽字,大家議論紛紛;後來許世友找了一個機會面見毛主席,表示自己死後想要用土葬的方式,陪葬在母親身邊,活着盡忠,死了盡孝。
許世友是毛主席的愛将,毛主席也非常地了解許世友的為人,但因為提倡火葬是他發起的,而許世友不僅是一位猛将,更是一位大孝子,毛主席一時也難辦。最後,毛主席對許世友采取了預設的态度,也沒有公開表示支援或者反對,這讓許世友十分地感動。
進入1985年後,許世友身患多種疾病,深感時日不多,于是再次向中央打報告,要求死後土葬。但因為中央上司去世後火葬已實行多年,許世友請求火葬的檔案在中央高層傳閱,但都沒有一個人敢決定。
最後,許世友要求土葬的報告被送到鄧小平的辦公桌上。
許世友與鄧小平在革命戰争年代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許世友曾一度在鄧小平的直接上司下工作。
兩人的交往還得從抗戰時期說起,當時三大紅軍主力改編成八路軍,原來的紅四方面軍大部分改編成129師,由劉伯承擔任師長,張浩擔任政委,但後來因為張浩疾病纏身回延安治療,毛主席就派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接替張浩擔任129師的政委。
鄧小平與許世友
此時許世友還在延安抗大工作,見戰友們都上前線殺敵,他也坐不住了,多次主動請纓要求上前線,最後被派到129師386旅擔任副旅長,與陳赓搭檔,當時鄧小平擔任129師的政委。
雖然兩人交往的時間并不長,後來許世友就被調去山東作戰,但許世友卻給鄧小平留下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擔任南京軍區司令,鄧小平在中央工作,兩人都沒有忘記過彼此,許世友一直很敬重這位老首長。
在70年代時,許世友為了保護鄧小平的安全,還讓其到廣州住過一段時間,鄧小平十分地感動,這也讓兩人的感情迅速地提升。鄧小平複出後不久,邊境問題十分地嚴峻,親自點将許世友指揮作戰,足可見對他的信任。
1985年春,鄧小平南巡經過南京時,第一個要看望的人就是許世友。
鄧小平讓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去當面轉告許世友。見老首長要來看自己,許世友心裡很高興,立即跟韓培信說:“小平同志要來看我,那我要到車站去迎接”
鄧小平知道許世友現在身體不好,而且天氣又寒冷,表示一定不要去車站接,讓他到下榻的地方等候就行。
這一年許世友剛好80歲,鄧小平特地帶來一瓶80年的陳年茅台,許世友最喜歡喝的就是茅台,兩人交談甚歡……
鄧小平看着桌上許世友要求土葬的報告,不禁回想起了往事。許世友不僅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而且還是有名的孝子,自古忠孝兩難全,這件事可以特事特辦,最後批了八個大字: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随後,王震帶着鄧小平的訓示來到南京軍區,說道:許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曆、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鄧小平同志簽發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鄧小平給了許世友如此之高的評價,大家對于許世友的土葬要求也就不好說什麼了;但也考慮到許世友土葬帶來的影響,鄧小平要求不允許開追悼會,隻能搞遺體告别儀式,同時媒體不能宣傳這件事,鄧小平的顧慮不無道理,因為本來就是特事特辦,如果大張旗鼓地進行,就會表明中央的态度,後面如果再有中央上司要求土葬怎麼辦?是以許世友的葬禮隻能“秘密”舉行。
南京軍區根據許世友的遺願,先派工程兵到新縣為其挖墓穴,靈柩則暫時存放在南京。
工程兵到了新縣許家墳後,發現了一個問題,許世友之前標明的墓地地勢比較低窪,如果遇到下雨天容易積水,不利于棺木以及屍骨的儲存,最後經許世友家人的同意,将許世友的墓地移到許父母墓東北方向約40米的地方。
工程兵在挖墓穴的同時,也将許世友之前在老家定制的棺材運到了南京準備入殓,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之前定制棺材太小無法用,必須重新制作一個新的棺材。
許世友墓
時間非常地緊迫,要到哪裡去尋找優等的木材呢?許世友的老部下,時任廣州軍區的司令員尤太忠得知後,連夜派人到廣西的原始森林尋找楠木,趕制了一口新的棺材送到許世友的墓旁。
許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沒有公開,一切準備妥當之後,決定在1985年11月7日啟靈。
車隊走了兩天兩夜,一路上不鳴喇叭不開車燈,于9日到達了許世友的墓地,來的時候是深夜,到達的時候也是深夜,加上許世友的土葬沒有對外公開,知道的人少之又少,當許世友的靈柩到達墓地時,沒有外人來迎接,一切都是在秘密進行着。
下葬時,四周都有解放軍在警戒,外人不準入内,也不允許拍照和錄像,儀式非常的簡單,南京軍區的上司站在墓前簡述了許世友生前的事迹,而後就将許世友的遺體放進尤太忠剛為他制作的棺材中,并用水泥澆築出半球形的墳頭。
起初許世友并沒有立墓碑,直到第二年,才加設了一塊低調樸素的墓碑,由書法家範曾手書“許世友同志之墓”七個大字。
衆所周知,許世友生前最愛喝的酒是茅台,可以說是“無酒不歡”,甚至晚年住院時,醫生為保證治療的效果,對他“禁酒”,但許世友卻想方設法弄來幾瓶茅台,趁着醫護人員不注意,躲在廁所偷偷喝幾口。
因為許世友是土葬在老家,很多來祭拜他的人,都會帶上一瓶他生前最愛的茅台酒,擺在墓前,久而久之,就築成了一堵牆,也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