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望道雕塑在複旦大學揭幕,還原他夜校宣講馬克思主義的場景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陳望道雕塑在複旦大學揭幕,還原他夜校宣講馬克思主義的場景

陳望道雕塑 本文圖檔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圖

6月11日,陳望道雕塑在複旦大學《共産黨宣言》展示館前廣場揭幕。這座全新亮相的雕塑為中國民主同盟捐贈,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設計創作。

吳為山一反陳望道為人熟知的身居陋室、埋首伏案、潛心翻譯《共産黨宣言》的形象,而是還原了陳望道在勞工夜校宣講馬克思主義時的情景。

廣場上,青年陳望道站立在“講台”上,從容自在地講解他所信仰的馬克思主義。基座上,镌刻着“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他身着長衫,一手拿書,卻不看書,另一隻手情不自禁地擡起。吳為山說,這展現了陳望道對馬克思主義非常熟悉,成竹在胸。其目光向前,略微朝上,這是因為“他在演講時進入了思考的境界,一方面照顧聽者,另一方面沉浸在馬克思主義所勾勒的共産主義世界裡”。

陳望道雕塑在複旦大學揭幕,還原他夜校宣講馬克思主義的場景

吳為山談創作曆程

1920年代,陳望道翻譯了《共産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後,又應陳獨秀之請,到上海主持《新青年》編輯工作,緻力于傳播馬克思主義。其後,中國第一個共産主義小組在《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陳望道是最早的八位成員之一,擔任共産主義小組的勞工部長。

陳望道積極關注勞工教育,提高勞工覺悟,設立了第一個勞工補習夜校,并給勞工上課。陳望道雕塑展現的就是這一幕,在勞工夜校的講台上,他從容站立,手持書本,胸有成竹地向大家傳播着馬克思主義,在創作過程中,吳為山着意刻畫了陳望道的面部神态,力求寫實、傳神,讓大家相信他“吃透”了《共産黨宣言》。

“抓住這個瞬間,是為了把青年陳望道心懷信仰和理想的知識分子形象表達出來,希望大家能記住,他不隻是《共産黨宣言》的翻譯者,還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吳為山說。為了創作這座雕塑,吳為山參觀了陳望道舊居,看了許多陳望道生前的照片。

1951年,陳望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8年起曆任民盟上海市委第四、五、六屆主任委員,并擔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員等職,為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張亮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