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既無“研”也不“學”研學類旅遊亂象如何加強監管?

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錢成)随着“雙減”政策落地,中國小生課外時間得到進一步解放。作為一種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于一體的校外活動,研學旅行市場走俏迹象明顯。攜程釋出的資料顯示,今年暑期研學遊人數同比增長超650%,親子遊訂單中研學類産品訂單占比近七成。而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親子旅遊、研學旅遊也受到了不少家庭青睐。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研學項目既無“研”也不“學”,且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活動設計粗制濫造,情況究竟如何?

2013年,國務院印發《國民旅遊休閑綱要(2013—2020年)》,鼓勵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寓教于遊的課外實踐活動。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國小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中國小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研學旅行要遵從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則。對此,不少學生家長表示支援。某位家長說:“比如我孩子參加的美術寫生(研學活動),就會帶着孩子走進曆史博物館,在了解曆史文化的同時,還能用手中的畫筆來畫一畫那段曆史,挺有意義的。”

目前的研學旅行大緻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學校組織,由教師和學生确立研學主題、設計行程。第二種則是由旅行社或研學旅遊公司來設計路線和方略,并組織學生研學旅行,這也是目前研學旅行項目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研學旅行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學旅行公司開發的産品品質以及活動實施的效果。

在國内某旅行社工作了十多年的張穎(化名)告訴記者,今年國慶期間,研學類旅遊項目受到了很多家長和學生的青睐,不過有相當一部分項目,都是同行之間互相抄襲,敷衍了事,缺乏教育性和實踐性,幾乎等同于春遊、秋遊以及夏令營等活動。張穎說:“因為都以為做研學很簡單,反正你發一個方案出來,我照着抄就行了。”

張穎透露,在“雙減”政策落地之後,部分教育訓練機構并沒有按照要求退還學生家長此前繳納的課時費,而是将原本的學科輔導改成研學類項目,通過帶領學生研學旅行,來抵扣此前繳納的費用。此外,部分教育訓練機構甚至以研學之名行補課之實。

張穎說:“從國家頒布了‘雙減’政策以後,一些大型教培機構(不符合要求的課外教育訓練)被勒令必須要取締的時候,他們立馬轉變成研學旅行。因為很多家長繳納的課時費沒有消耗掉,又沒有辦法退,隻能來參加活動,但是會比同類市場價高出不少,比如産品原本售價200多塊錢,但如果劃課時費可能就要600多塊錢。”

張穎告訴記者,不少研學項目還存在虛假宣傳以及亂收費的情況。部分人均收費數千元的活動,參觀的其實都是一些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所謂聘請的專家講師,其實隻是教育訓練機構的員工。張穎認為,研學的閱聽人群體是中國小生,在行程設計、選擇講解導師的過程中比起成年人為主的旅行團更要嚴謹和細緻。

“因為一上來肯定說這是我們的某一個研學導師,孩子不會去想這個人專不專業,因為原來沒有聽過,你講了孩子就聽進去了,萬一你講錯了,孩子聽錯了,那就是誤導孩子。有可能孩子在未來的某一次考試,或者是在未來的某一次使用這個知識的時候,就會傳播錯了。我覺得研學應該要嚴謹一點。”張穎說。

不少旅行公司開發研學産品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非教育類相關專業出身,這也使得部分研學産品缺少應有的教育意蘊。

此外,四川某旅行社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研學市場,學校是各方争搶的資源。部分學校相關負責人會選擇回扣高的旅行社進行合作,進而不顧研學項目的品質。這也導緻部分學校開展的研學項目變成普通的旅遊活動,參觀的場所多為免費開放場館,食宿條件也并不理想。

為了規範研學旅行,各地也相繼出台了相應的管理辦法。日前,江西省釋出了《中國小研學旅行》地方标準,涵蓋了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認定規範、課程設定規範、組織實施規範、評價規範等。江西省教育廳廳長郭傑忠表示,下一步,江西将遴選一批中國小生研學旅行基地,精心打造一批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起豐富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

郭傑忠說:“逐漸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建立安全責任體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安全責任落實、事故處理、責任界定及糾紛處理的機制;科學評價學生研學成效,并将評價結果逐漸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指出,目前研學旅行存在的問題,主要與服務标準不統一、課程缺乏教育理論、團隊建設不完善等因素有關。儲朝晖強調,規範研學旅行,相關部門還要細化監管責任,完善監管機制。

儲朝晖說:“現在社會上确實有很多以夏令營或素質教育訓練等名義開辦的機構,在專業資質、人員素質、人員資質等方面又缺少要求。另外,相關管理方面也存在沒有跟上的問題,特别是對這些機構的登記、核查以及開展業務的情況,都缺少規範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