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錢成)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青春之心靈 青春之少年”,以倡導全社會關注、支援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青少年時期本該是人生中最純粹、最陽光的階段,但是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為17.2%,重度抑郁為7.4%。分年齡段來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随年級的升高而升高,有部分孩子長期處于情緒低谷。
此外,“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這些現實而殘酷的數字背後,是不得不正視的嚴峻事實: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危機”。什麼原因導緻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抑郁?該怎麼拯救他們的“不開心”?
王女士(化名)家住北京,由于工作原因,今年9月,她把孩子送到了當地的一所寄宿中學讀書。不過沒過多久,孩子就告訴她,每天一到晚上就會肚子疼,并且也不願意和同學說話,甚至連吃飯都受到了影響。王女士說:“去了一個月瘦了10多斤,是以我們比較擔心,就去查了。”
經檢查,王女士的孩子被确診為輕度抑郁,症狀屬于典型的心理疼痛。醫生說,人在心理壓力過大的情況下,會出現非器質性身體疼痛,比如頭頸部鈍痛、胸悶氣短等。
其實,類似王女士孩子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兩年,随着公衆對精神衛生問題認識的深入,家長們也開始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盧瑾告訴記者,造成目前不少青少年出現抑郁症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盧瑾說:“現在兒童、青少年學習壓力大,他們的社交技能比較弱,還有家長期望值特别高等因素都會造成兒童青少年抑郁的發作。”
盧瑾指出,目前關于青少年抑郁的統計資料大多都是對青少年有抑郁症狀的統計,而有抑郁症狀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患者。盧瑾表示:“我們做的調查大部分是對抑郁症狀的篩檢,這樣的篩查就會比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數量)要高,抑郁症是一個疾病,而抑郁症狀是一個狀态,是以有很多人會處于這個狀态。因為抑郁症,我們在臨床上要求要有持續兩周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等,要伴随5個以上的症狀。第三要有社會功能損害,比如出現了厭學或者是人際關系問題。還要排除其他的一些疾病導緻的,比如糖尿病會引發,尤其少兒有早發的糖尿病等,排除軀體疾病以後,才考慮診斷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早期的症狀主要包括思維遲緩、情緒低落、不願交流和睡眠障礙等,作為家長和老師,平時也要多注意觀察。盧瑾介紹:“第一,思維遲緩。比如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腦子跟不上。第二,情緒低落。如果是出現顯著而持久的悶悶不樂,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這些就是抑郁症的一個早期表現。還有就是不想社交,不願意去跟朋友交流,行動也緩慢,生活很被動,本來該做的事情也通常去回避。第三,睡眠障礙。如果出現失眠、入睡困難、半夜容易醒過來,第二天特别困倦的情況也要警惕。另外還有相反的方面,比如嗜睡,很困倦,成天都覺得起不來。還有就是食欲方面,比如東西吃不下去,當然也有另一個極端,會暴飲暴食,因為高糖會讓情緒比較好。”
盧瑾指出,抑郁症是一種生物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與青少年的個性、父母的遺傳、所處的環境以及遭遇的重大事件等因素都有關聯。盧瑾說:“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些人個性比較愛鑽牛角尖,另外,經常遇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一些重大的、不好的事情會觸發抑郁症。有時也沒有明确的因素,因為大腦情緒相關的神經遞質可能存在一些功能異常,這些都是出現抑郁症的原因,它是一個複雜因素造成的疾病。”
抑郁症患者通常會十分痛苦,但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治療達到治愈或者緩解症狀。盧瑾介紹:“我們建議首先要向精神心理方面的專業醫生去求助,比如去到精神專科醫院或者是綜合醫院精神臨床心理科去評估,明确是否患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以快速緩解抑郁症的症狀,并且縮短發作時間,藥物不會成瘾,并且現在抑郁症的藥物是比較安全的。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處理人際沖突、改善人際關系以及如何正确面對負面情緒,是以建議越早治療恢複越快,康複的可能性越高。”
如何預防?盧瑾建議,家長和老師平時要盡量督促孩子保持規律的作息,保障充足的睡眠。在學習之餘也要讓孩子進行适度的運動,通過運動改善情緒。同時,學校也要開設相應的心理輔導課程,培養青少年自我調節的能力。盧瑾說:“比如最近一段時間補課過多,考試過多,自己發揮狀态也不好,家庭也發生了一些事情,這樣的情況太多的話,就要适當給自己減壓。”
南京腦科醫院早期幹預科主任醫師朱榮鑫表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往往是情緒問題,表現為情緒低且極端化。青少年心理疾病越早治療就越能進行有效幹預,恢複也就越好。他希望在保護好青少年隐私的前提下,對心理檔案實作不同層次幹預人員資訊共享,讓家庭、學校、社群都參與到青少年心理問題防控體系中來。朱榮鑫說:“心理健康問題不完全隻能依靠心理疏導或者心理治療去解決。要了解這些心理問題存在的因素,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幹預措施以及病情監控措施,是以我們希望能給重點需要關注的孩子建構心理健康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