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度收集個人資訊、大資料殺熟等将被立法禁止

作者: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錢成)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剛剛和朋友聊起健身計劃,轉眼間網購平台就開始推薦各種健身用品;剛剛和家裡人商量裝修要找哪家公司,各個手機App都開始頻繁推薦相關的家具、設計公司等。有不少網友反映稱,即便是關閉了相關的廣告推送以及資料共享的相關權限,仍然會收到各種推薦。情況究竟如何?如何加強監管?

手機應用程式過度收集個人資訊已經成了很多使用者“知道但很難解決”的問題。在接受記者采訪的使用者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有過被過度收集個人資訊的經曆。

使用者1:比如說我跟朋友聊天,我說喜歡這個東西,然後就發現手機上會給你推送這方面的産品。原來也沒太注意,是朋友提醒的,說好像為什麼我們一說買什麼就會推送這些東西,發現還是有洩密的情況。

使用者2:當你經過一個地點的時候,他可能會給你推送類似的廣告,是以你就知道它肯定是已經定位到你的路線資訊,然後就會給你推送相應的廣告。

除了推送相關内容,不少使用者在下載下傳和使用手機App的過程中,經常會跳出一些誘導點選的廣告,并且即便使用者關閉了推送和共享資訊的相關功能,仍然會跳出廣告。王先生說:“在下載下傳的過程中,你本身想下載下傳某一個App,但是他推薦你一堆附帶的App,而且根本不是你想要的東西。另外,當你去打開一個App以後,就會彈出很多并不是你想要的東西,當你誤點了以後,你想去關掉它也很難。”

很多使用者都擔心自己的手機是不是被應用程式或者手機本身監聽,對此,App治理工作組技術專家何延哲表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手機麥克風偷錄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作,但是這種方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存在很大的法律風險。何延哲說:“麥克風使用時會有提示,我們叫攝錄訓示器,也就是說當你要調用麥克風的時候,會有一個狀态(顯示)。”

既然沒有被偷聽,手機App為什麼可以針對使用者的需求進行精準的個性化推薦呢?何延哲說:“一個App,它可以把一個使用者做360度的畫像,這個畫像我相信是一個常年積累的結果。第二,這是多個管道彙聚的結果。”

據專家介紹,畫像的準确性主要是通過對我們的購買記錄、浏覽記錄、搜尋記錄,甚至是下載下傳過的應用程式清單等資訊進行大資料分析,最終得以實作。何延哲說:“為什麼說有時候你會感覺被偷聽呢?提供大資料的來源不是目前的這個App,它可能是其他App,你做過一些操作,它會把相應的資訊彙總到一起,它可能還會關聯,關聯你的好友,關聯你同一個區域内的人員,然後他們有的一些動作,也可能會成為推送廣告的一個方向。”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從事廣告業務的某網際網路公司産品經理劉先生的印證。劉先生說,企業通過這些資訊可以為使用者畫出一張清晰的畫像,進而根據對方的喜好精準推送廣告,“他真正在我們的網站上點了一個東西,那麼就會發給我們,我們就可以根據使用者的ID去比對,原來是這個使用者點了這個東西或者買了這個東西,我們就知道他買了這個東西是不是以後可以給他推類似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行為。”

北京嶽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嶽屾山認為,這類廣告和推送之是以屢禁不止,重要原因在于違法成本太低,需要加大打擊力度,“我認為像這種彈窗廣告違規的根源,還是目前的監管不嚴,處罰力度不夠,或者說是違法成本過低,而違法的收益較高。這樣的話,就會讓大家趨于在違法的邊緣頻繁試探。要治理彈窗廣告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要提高違法成本,還要加大相應的監管力度。”

與之相關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17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草案三次審議稿對應用程式(App)過度收集個人資訊、大資料殺熟,以及非法買賣、洩露個人資訊等作出有針對性規範。

本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表示,草案三次審議稿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資訊的處理規則。江必新說:“特别是對應用程式App過度收集個人資訊、大資料殺熟,以及非法買賣、洩露個人資訊等作出有針對性規範。”

此外,江必新介紹,草案三次審議稿還在個人資訊保護投訴、舉報機制方面進行了完善,并在案件查處方面加強協同配合,“國家網信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履行個人資訊保護職責的部門發現違法處理個人資訊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