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作者:東方今報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梁新慧/文 邱琦/資料圖檔 現場圖檔由少林寺提供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漫畫大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了!11月17日上午9點,嵩山少林寺在藏經閣為蔡志忠舉行剃度儀式,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為蔡志忠剃度,取名釋延一,自此成為一名“沙彌”。那麼,出家後的蔡志忠,為何成為一名“沙彌”而不是“比丘”呢?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上午9時,少林寺藏經閣内,莊嚴肅穆,佛音回蕩。在少林寺兩序大衆的見證下,蔡志忠先生步入藏經閣,釋永信大和尚為其剃度。随着黑白相間的長發飄落,享譽海内外的漫畫大家蔡志忠先生,從此成為少林寺大家庭的一員,法名釋延一。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今年72歲的蔡志忠,1948年生于台灣彰化,是海内外知名的漫畫大家。他15 歲中途辍學後,隻身到台北,跨出自己的獨立人生,開啟漫畫創作生涯。1971年出任光啟社電視美術指導,1977年白手起家,創立遠東卡通公司。1981年,另創龍卡通公司,此間拍攝了《 七彩卡通老夫子》《 烏龍院》等卡通電影,《 老夫子 》曾獲金馬獎最佳卡通電影長片獎。1983年,開始在各報刊發表四格漫畫作品,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的報章長期連載。1985年,他獲選為台灣十大傑出青年。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多年來,蔡志忠緻力于研讀中國古籍和佛書,創作出脍炙人口的《莊子說》《老子說》《列子說》等100多部經典漫畫,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多種語種版本出版,銷量超過了5000萬冊。

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出家,雖然很多人感到吃驚,但要回顧他和少林寺的緣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早在30多年前便跟嵩山少林寺結緣了,1984年我正在日本東京畫六祖壇經,當時東京池袋戲院正在上演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看完電影後我暗下決心,将來有機會要拍動畫少林寺。當時,我就畫了一本少林寺四格幽默漫畫。”2014年5月4日,蔡志忠趕赴少林寺參加3D動畫電影《功夫少林寺》釋出會時,接受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蔡志忠回憶,2004年釋永信派人到台灣邀請他赴嵩山,當時他正在閉關研究實體學。2006年9月3日,蔡志忠來到少林寺參加第一屆少林論禅,并為“蔡志忠漫畫碑”揭幕。如今,“蔡志忠漫畫碑”還在少林寺内,成為遊人争相參觀的碑刻之一。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2006年9月3日,蔡志忠與朱哲琴在少林寺參加第一屆少林問禅活動。後側為猛犸新聞·東方今報首席記者梁新慧。資料圖檔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邱琦拍攝)

此後多年,蔡志忠多次赴少林寺參加活動,有時候是小住幾日,時間或長或短,和少林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4年8月18日,少林寺舉行2014少林問禅“機鋒辯禅”活動。開幕式結束後,蔡志忠接受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采訪時,談及對少林寺的感情,蔡志忠打趣說,“也許我會出家少林寺,等我老了,我就葬在少林寺”!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資料圖檔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邱琦拍攝)

六年前的一句話,今日成為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蔡志忠在少林寺剃度出家,受的是“沙彌戒”,自此成為一名“沙彌”,而不是“比丘”。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接受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采訪時,少林寺有關人士解釋,未滿二十歲的男子出家,俗稱“小和尚”。人若想成為“沙彌”,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均是“沙彌”。而出家人的年齡若超過了七十歲,便不準受“具足戒”,隻能受“沙彌戒”,成為“沙彌”,而不能正式成為“比丘”。很顯然,蔡志忠先生已經72歲,超過了“法定”年齡,隻能受“沙彌戒”成為“沙彌”。

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為啥成為“沙彌”而不是“比丘”?

這位人士進一步解釋,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為這些戒律與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是以稱“具足戒”。關于“具足戒”的條目,雖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緻内容是相同的。根據《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條,“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條。在少林寺内受“具足戒”的儀式,往往在三壇大戒法會上進行。

無論是受“沙彌戒”的“沙彌”,還是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都是少林寺的僧人,在寺院修行。

爆料、維權、尋找、求助,請撥打東方今報新聞熱線16603712315、(0371)65830000,歡迎您随時向我們提供新聞線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