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東西問)張海鵬:如何準确了解辛亥革命的曆史與未來啟示?
中新社北京10月10日電 題:如何準确了解辛亥革命的曆史與未來啟示?
作者 張海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日上午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講話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曆史交彙點上,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高度上,系統闡明了辛亥革命的偉大的曆史貢獻和曆史意義,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産黨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曆程,宣示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與堅定意志,總結了辛亥革命帶給中國人民的五點曆史啟示,思想非常深刻、非常深邃、非常有理論深度、非常有說服力。
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110年前,孫中山先生上司革命黨發動了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的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裡程碑!
辛亥革命雖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曆史任務,卻是近代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這次革命推翻了皇帝寶座,為中國走向民主共和制度創造了政治前提。在清朝專制統治下,人民沒有言論自由,黨禁嚴厲,興中會、同盟會都隻能在海外組織。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沖擊,使封建專制的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民主共和的思想從此流傳廣遠,人民對革命的追求綿延不絕。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革命的洪流洶湧澎湃,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相繼爆發,進而為中國新型無産階級政黨誕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曆史的契機。沒有辛亥革命,民國初年的許多政黨是無法成立的,當然,在那樣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産黨也是無法成立的。
資料圖:孫中山像。陳一年 攝 圖檔來源:CTPphoto
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國,引進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機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軍閥混戰、國際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這證明西方的民主政治不适合于中國。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中國共産黨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并同孫中山先生上司的中國國民黨攜手,實作國共合作,給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勢力以沉重打擊。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産黨人繼承他的遺願,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打敗國内外一切反動勢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曆史新紀元。辛亥革命的精神之魂是愛國主義精神。正是因為國家的積貧積弱、民族的危難多舛、人民的困頓疾苦,有志之士才要用革命推翻清朝腐敗統治,發出“救亡圖存”的呐喊和“振興中華”的吼聲。也正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中國共産黨人承擔起先輩們未完成的事業,接續奮鬥,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才能屹立在世界東方。
資料圖:10月9日,湖北武漢,遊客參觀武昌起義門。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國家統一,金瓯完璧,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铿锵有力的語言強調:“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複興的嚴重隐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将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曆史的審判!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内政,不容任何外來幹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曆史任務一定要實作,也一定能夠實作!”
台灣問題的産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将随着民族複興而解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上思考台灣問題,國家統一是新時代民族複興的必然要求,解決台灣問題、實作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
資料圖:10月9日,湖北武漢,遊客參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呼籲,海内外全體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揚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攜手向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繼續奮勇前進。
我們堅信:實作祖國完全統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離不開台灣同胞的了解、支援與參與。台灣同胞積極參與到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正義事業中來,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複興的責任,共享民族複興的幸福與榮耀!(完)
作者簡介:
張海鵬,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漢川縣。1964年7月畢業于武漢大學曆史學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工作辦中國曆史學科評審小組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台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教育部統籌推進“雙一流”大學專家委員會委員等,曾任中國史學會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