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成立16年,僅有過一位董事長、兩任總經理和兩任督察長,在走馬換帥頻繁的公募行業倒顯得特别,它就是彙豐晉信。
王棟,參與了彙豐晉信基金的籌建,并于2012年底正式出任公司總經理,他可能是目前在職的公募基金總經理中年限最長的一位。
彙豐晉信基金總經理王棟
今年是王棟加入資産管理行業的第二十個年頭,也是公募基金行業整體規模、持股市值比例創下新高的一年。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行業資産管理規模達23.5萬億,較2016年底增長1.6倍。截至今年6月底,各類基金産品持有股票市值10.8萬億,占A股總市值的12.5%,較2017年底提高了4.3%。
“過去三年權益市場的發展,公募基金實作了跑赢市場平均的超額收益,真正為老百姓賺到了錢,他們也更相信公募是一個普惠大衆的金融工具,願意把錢交給我們管理,然後我們把更多的錢投向股市,公募的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對股市平穩發展非常有利,實際上形成了一個正循環。”王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股市的發展反哺實體經濟,金融作為杠杆撬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與我們國家第二個百年發展目标更強調‘高品質’不謀而合。”
彙豐晉信的“管家文化”
提及彙豐晉信的投研文化,在公司官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雖然客戶最終得到的是産品的業績,但客戶真正買的其實是資産管理公司的“投研體系”。是以彙豐晉信基金始終認為要“賣給”客戶的不是過去優異的業績表現(do not sell performance),而是為客戶管理資産的方法(sell how we manage client’s money)。建立一套科學合理、具有競争優勢的投研體系,才是資産管理機構的核心競争力。
在彙豐晉信,公司發行的每一隻基金都有清晰的産品定位,在投資過程中保持名稱、業績比較基準、主要投資方向三者完全一緻,堅定投資風格不漂移,讓客戶買到的産品,始終與預期的投資目标相一緻。
這也是彙豐晉信倡導“三可”理念的展現——追求業績的“可解釋、可複制和可預期”。可解釋,是能夠清楚地解釋基金擷取的超額收益來源,并且來源是真實可靠的;可複制指的是基金經理擷取超額收益不靠運氣,而是有具體的投資政策和流程保障;可預期,是所有的産品風險、收益特征明晰,能夠讓投資者相對簡單地對基金業績建立合理的預期。
2020年全市場股基冠軍花落彙豐晉信,新生代基金經理陸彬管理的彙豐晉信低碳先鋒,憑借134.41%的年回報摘得當年股票型基金桂冠。任何年份,基金經理能從數千人、數千隻産品中脫穎而出當選冠軍,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産物,運氣成分固然有之,可偶然中也有必然。
王棟告訴記者,這些年彙豐晉信在投資中保持特色,投研方法論正在傳承,是以能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基金經理,陸彬正是其中的典範。他的實習階段就在彙豐晉信,從研究員成長為基金經理,公司提供了好的土壤,包括正确的投研文化、相對簡單的工作環境,他本人又非常勤奮,這是公司和個人互相成就的結果。
作為公司高管,選拔人才的标準是什麼?王棟表示:
一是有好奇心,不能固步自封,尤其是在國内做投資,市場瞬息萬變,一定要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的心态;
二是能吃苦、有沖勁。投資是一個挑戰性很高的工作,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是以一定需要勤奮刻苦;
三是要有很好的價值觀,資産管理行業講的是受托義務,在歐美叫做管家文化,也就是說管家要永遠為主人的利益考慮,受托義務高于契約義務,始終站在委托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做減法,長期做對的事
公募基金行業自誕生之初,就以《暫行辦法》及之後的《基金法》形式規範了全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吸取海外的成功經驗。
在産品類型上,基金行業由股票基金起步,但由于國内市場波動較大、牛短熊長,投資者經常賺不到錢,以至于行業逐漸偏離初心,發展貨币、保本甚至分級基金,最高峰時期,貨币基金一度占據公募行業6成以上規模,而公募持股市值最低時也僅有3%。
王棟總結,過往20餘年,公募基金行業權益投資占比由最早的7成以上,一度降至2-3成,随後觸底反彈,目前權益規模約為40%,公募基金作為專業機構投資者,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也在驅動着A股市場。
彙豐晉信的16年發展過程中,從未涉足分級、保本、專項定增以及基金子公司的業務,而是從起步之初就以主動權益作為公司主打方向,王棟作為公司管理層,如何保持定力,不随波逐流?
王棟解釋,定力首先來自于股東方的支援,彙豐晉信作為合資公司,山西信托和彙豐環球投資管理對公司的要求是“長期做對的事”,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支援。放眼全行業,彙豐晉信成立16年隻有一任董事長、兩任總經理,背後反映的也是股東的支援度。
面對當年所謂的“創新”業務,王棟指出,公司推任何業務時要先反問自己,能不能做好?如果不能,市場再熱也不會去做。另一方面,也要問對客戶的長期利益是否有益,幫助客戶克服投機心态。
“對于公募基金這種普惠産品來說,面對的是普通老百姓,我們不應該盲目犧牲流動性,不應該随意加杠杆。比如說分級基金,對于劣後級來說,它的杠杆是在市場好的時候被稀釋,在市場大跌時候被加大,和我們保護客戶利益的目标完全相反,是以我們不會去做;再比如保本基金,瞄準了客戶規避風險的心态,但是真正的保本成本是很高的,比如銀行需要有幾千億的資本金來支撐,但我們資産管理行業恰恰不是一個用資本金運作的行業,我們是服務行業,風險其實是客戶的,我們其實很難承諾保本。”
王棟認為,投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給客戶創造收益的目标也沒有終點。過去16年,彙豐晉信都在堅持做長期正确的事情,更多的是做減法,然後加大精力做對的、能做好的事。
讓彙豐晉信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用給客戶創造的價值證明公司的價值。權益市場和公募行業煥發勃勃生機的當下,王棟希望能繼續有所作為,在不斷服務持有人的基礎上,在明年帶領公司繼續做大做強。在大而全的“基金超市”和小而美的“精品店”兩條路徑中,彙豐晉信将結合自身資源禀賦,成為一家“精品店”,在主動權益、跨境業務,未來的FOF以及養老目标産品發揮優勢,避免人雲亦雲,盲目追逐規模,這是王棟對彙豐晉信的整體定位。
以下是券商中國記者對話彙豐晉信總經理王棟的部分實錄:
券商中國記者:您跟資管行業結緣也超過20年,作為行業管理者,怎麼看待公募基金行業20多年的變遷?
王棟:我是2001年加入資産管理行業,到今年恰好20年。這20多年來,公募基金行業整體發展還是非常好的,因為整個行業最初的定位就非正常範,《暫行辦法》及之後的《基金法》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範了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行業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海外的一些成功經驗。
當然,基金行業最底層的發展目标還是要給客戶創造價值,這和整個A股市場息息相關。是以基金行業最初是從股票基金開始發酵,但由于國内股市波動較大、熊長牛短,客戶常常賺不到錢,以至于大家去做了一些偏離初心的業務,比如貨币基金,一度曾占到整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的60%以上,而公募基金的持股市值最低隻占A股的3%左右。
但随着過去三年權益市場的發展,我們做出了跑赢市場平均的超額收益,真正地為老百姓賺到了錢,他們也更相信公募基金确實是一個普惠大衆的金融工具,願意把錢交給我們管理,然後我們把更多的錢投向股市,而我們的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對股市的平穩發展也非常有利,這實際上是一個正循環。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比例從最早的七八成,一度降到兩三成,現在又觸底反彈,占到40%左右。而我們作為專業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投資邏輯也在正向驅動股市,A股的這輪結構性牛市從2019年開始已經走了将近3年。
在這樣的正循環下,很多問題也得到了化解。比如前幾年,基金賺錢但基民不賺錢的問題嚴重,因為部分基金公司出于規模壓力會在高點發産品,導緻基民買在高點抛在低點,投資體驗很差;但随着這兩年市場的走強,以及整個基金行業不斷為投資人提供投資知識的普及,客戶願意持有更長的時間,我們也可以給客戶創造出長期回報,客戶預期和他們投資回報的差距正在越來越縮小。
再放大到整個社會來看,股市的發展也可以反哺實體經濟,金融是作為杠杆來撬動整個社會的發展,這和我們第二個100年發展目标中更強調“品質”也不謀而合。
券商中國記者:衆所周知,去年彙豐晉信的陸彬成為全市場股票基金冠軍,您覺得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王棟:這個問題比較哲學,一方面,拿到年度股票基金冠軍還是非常偶然的,因為競争非常厲害,從幾千人裡脫穎而出需要很多的運氣成分;但另一方面,偶然當中實際上也有必然,這些年來,彙豐晉信在主動權益投資上面一直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基本上都是自主培養基金經理,我們公司層面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在傳承,是以可以有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基金經理湧現。
可以說,公司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土壤,比如正确的投研文化、簡單的工作環境,但投資不是ABC,投資的過程充滿了不确定性,能否脫穎而出還是要靠天時地利人和。陸彬是我們自主培養基金經理的典例,他從實習就在彙豐晉信,一路從研究員做到基金經理,本人也非常上進努力,這是公司和個人互相成就的結果。
券商中國記者:能不能展開介紹,彙豐晉信如何搭建投研體系,如何才能讓新生代基金經理嶄露頭角?
王棟: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海外的先進經驗是非常寶貴的,比如投資其實投的是你投資标的所産生的價值;但是另一方面,國内市場和海外市場有很大差别的,我們也要做一些本土化改造。是以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套流程做到“三可”。
一是可解釋,無論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都要做到可解釋,這樣才能把很多人的智慧和經驗積累起來;
二是可複制,在可解釋後,成功的邏輯還應該做到可複制,才能延續成功;
三是可預期,這裡并不是指預期多少個點的收益,而是說如果我們按這個流程來做可以做到什麼樣的程度,不會有非黑即白的差異。
現在我們整個投研團隊大概50多個人,其中研究員我們可能越來越希望招一些有經驗的,但是基金經理我們更願意自主培養。
有本講英國管家文化的書非常好,叫《長日将近》,或者可以去看看《唐頓莊園》,每次新員工教育訓練,我都會給他們講講什麼是受托義務,講講我們這個行業到底是做什麼的。在我們這個行業,錢是重要的,但是錢肯定不是唯一。
券商中國記者:海外業務也是彙豐晉信非常重視的版塊,請問目前海外業務的發展有哪些進展?未來還将如何布局?
王棟:我們做海外業務和我們合資的身份有很大關系,有一些先天優勢,當然從更高的角度來說,中國如此大的經濟體量和發展速度,确實非常值得海外投資者去做配置。
在2005年,彙豐資産管理拿到了QFII資格,發了香港交易所第一隻上市投A股的産品,彙豐晉信是投資顧問,海外業務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後來這麼多年,我們在海外業務上花了很多時間和投入,比如從2014年開始,我們每年都會組織一部分海外機構投資者來中國通路考察,我會親自帶他們到各個地方去感受中國的發展,北京、太原、成都、深圳、杭州,每年都有這樣一個活動。如果從經濟的角度考慮,這個活動挺花錢的,但它的意義不在于最終成了多少生意,而是讓海外投資者切身感受中國。
整體來看,我們的國際業務一直是增加的,現在差不多有40多億元的規模,而且全是權益資産。
另外,我們今年也在申請QDLP的業務資格,希望帶領國内客戶走出去,把海外另類投資的産品引進來。這個申請我們前前後後花了一年時間去準備,最近正式送出了申請。
我們常說行業要有差異化競争,差異化在哪裡,股東的資源禀賦始終是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會和海外股東有一些有研究方面的合作,引進海外成功的投資政策和管理經驗并做本土化改進,另外也會為海外的合作夥伴提供投資顧問服務等等。比如我們有一個國内少見的3A評級貨币基金,主要面向跨國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目前差不多有一兩百億的量。
券商中國記者:未來在創新業務上,彙豐晉信有何規劃?
王棟:我們這個行業要靠投資驅動,在投資能力的建設上我們還是比較慎重的,未來主要會做基金中基金(FOF)的投資能力建設,現在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雖然可能要慢一點,但不能把客戶做實驗品。
做FOF相當于是一個照鏡子的過程,因為要挑選基金、挑選基金經理,我們在人才培養、投資研究上還是有很多心得的,我們知道好的基金經理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希望可以通過FOF把全市場最好的基金經理選出來,給客戶最好的東西。
然後,我們也計劃去做養老目标型産品,這方面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運作經驗。因為彙豐晉信曾經在2006年發行過國内第一隻生命周期類基金,它在2016年完成了10年的投資周期,經曆了兩度牛熊轉換,最終有10.7%的年化收益率,客戶還是非常滿意的。
券商中國記者:作為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的掌門人,您如何看待海外資管機構加碼公募基金業務?
王棟:我們非常歡迎,參與的機構越多,大家的打法越不一樣,金融市場的效率會越高。
但另一方面,對于外資獨資的基金公司來說,他們也需要一個“接地氣”的過程,比如如何和國内各大管道打交道,如何了解國内投資者的特點和需求等等,海内外之間仍然有一些資訊壁壘。我們曾經也面臨過這些問題,幸運的是股東比較信任和支援。
對于這些海外大型資管機構來說,過去幾百年的成功經驗是優勢也是包袱,如果教條式地把海外經驗照搬國内,一定會走一些彎路。
券商中國記者:未來3-5年行業,您希望彙豐晉信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它的行業地位是怎麼樣?
王棟:我們希望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公司,用給客戶創造的價值來證明我們的價值。比如我們長期的業績一直都還不錯,我們不會在高位發産品把客戶的錢圈進來,我們希望切切實實給客戶賺到錢。
第二,在這麼好的權益市場支撐下,我們還是要有所作為,我們的戰略目标是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跨過千億,第二步是再翻一番。國内市場一直波動率較大,很難得這一輪行情走的比較長。
基金公司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條是大而全的基金超市,一條是小而美的精品店,處在中間高不成低不就的公司會很難過。
我們的目标是要做精品,中國的經濟體量足夠支撐精品路線是行得通的。我們要分析一下自己的資源禀賦,做一些自己有優勢的業務,比如主動權益、跨境業務,然後未來把FOF、養老目标産品踏實做好,而不是盲目跟風,一味去追規模,那最終肯定會因為沒有核心競争力而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