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高郵市位于沿江經濟帶的長江北岸,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江蘇省中部、裡下河西緣。東鄰興化市,南連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西接天長市(安徽省)、金湖縣,北界寶應縣。市區西南經揚州市達南京市165千米,東南經無錫市、蘇州市抵上海市331千米,北距北京市980千米。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建置沿革

高郵,屬海退成陸地裡下河淺窪平原。代表江淮地區東部史前文化的龍虬莊遺址,表明七千多年前境内便有人類的璀璨文明。

夏商西周時期淮海惟揚州,屬古揚州之域。

春秋,吳邗溝地,越并吳屬越。

戰國,楚并越屬楚。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亦稱秦郵,屬九江郡。

西漢,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高郵縣,屬廣陵國。

東漢,高郵縣屬廣陵郡。東漢末,高郵縣廢。

三國,地屬廣陵郡,先屬魏,後屬吳。

西晉,複高郵縣,屬徐州臨淮郡。

東晉,高郵縣屬廣陵郡。東晉和南北朝,高郵西北(今金湖縣、天長市部分)僑置幽、冀、青、并州及後魏平阿縣,由此形成北阿鎮(亦曰三阿),與平阿湖、下阿溪三者合稱三阿等地名。

南北朝期間,南宋置高郵縣,屬廣陵郡,又劃設臨澤縣,屬海陵郡;南梁起,先後置廣邺郡、神農郡,轄高郵縣劃設的高郵、竹塘、三歸三縣;臨澤縣仍屬海陵郡。

隋,竹塘、三歸、臨澤三縣仍并入高郵縣,屬吳州(不久改稱揚州),後屬江都郡。

唐,高郵縣先後屬兖州、邗州、揚州、廣陵郡、揚州(均為現揚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劃江都、六合、高郵三縣部分地區置千秋縣,天寶七年(748年)改稱天長縣。

五代十國,高郵縣先後屬吳都江都府、後唐東都(揚州)、後周揚州大都督府。

宋,開寶四年(971年)置高郵軍,直屬京師。诏文為:“惟彼高郵,古稱大邑,舟車交會,水陸要沖,宜建軍名,以雄地望。”軍同下州高沙郡,轄高郵縣;熙甯五年(1072年)軍罷,縣屬揚州;元祐元年(1086年),複置高郵軍;建炎四年(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領承州、天長軍,轄高郵縣與興化縣;紹興五年(1135年),廢州,縣屬揚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複為軍,仍領高郵、興化二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高郵路,轄高郵、興化二縣;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為高郵府,轄高郵、興化、寶應三縣,屬揚州路。至正十四年(1354年),張士誠在高郵建都,國号大周。元末,高郵改為散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高郵州,領興化、寶應二縣,屬揚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升守禦所為高郵衛。

清,順治元年(1644年),置高郵州,屬揚州府,不久遂為散州。古代高郵,史稱“江左名區,廣陵首邑”,由宋置軍至清設州,有九百多年中等行政區劃的經曆。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期間,高郵縣澄子河以南地區曾先後屬江高行政區、江都縣,高郵湖西菱塘地區曾先後屬天高縣、甘泉縣、東南縣、儀揚縣、儀征縣。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1949年1月19日,高郵全境解放,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仍置高郵縣。

1951年11月,隸屬泰州專區。

1953年2月,屬揚州專區。

1970年,改屬揚州地區。

1983年,撤銷揚州地區,設立地級揚州市,改屬揚州市。

1991年2月,撤銷高郵縣,設立縣級高郵市。實行計劃單列,仍由揚州市管理。

行政區劃

解放前,八個區一百零六個鄉、鎮,(以後合并為74個鄉、鎮)。

1941年底,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四團挺進高郵縣後,将第七區(現為送橋區)等八區(現屬金湖縣)劃給淮南路東,五區臨(澤)界(首)路以北劃給寶應縣,江都縣十區劃歸我縣。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我縣建政後,共轄一、二、

三、四、六、十區(其中二、三區一九四二年九月至一九四三年四月,屬樊北行署代管)。

1943年2月,興化縣興北區的下官河以西地區劃歸我縣第七區;四月樊北行署撤銷,二、三區由我縣直接上司,十區劃給江都縣;夏季以後,四、六、七區共劃出八個鄉成立新五區。這時,我縣共轄七個區。為了适應開展邊區,縮小僞化區,以便利随時改造鄉保不合理的編制,削弱封建勢力的需要,故對一、二、三區管轄範圍作了适當調整。調整的結果是:一區所屬聯治、柳田、柘垛、三個鄉劃給四區,二溝鄉兩個保、東潭鄉六個保劃成保安鄉;二區所屬龍奔鄉兩個保,北甯鄉四個保劃成卸甲鎮;三區所屬東彙鄉三個保、祥林鄉四個保劃成漢留鄉,吉林鄉一個保、東彙鄉四個保劃成東彙鄉;陵溪鄉、三陽鄉劃成陵陽鄉;四區所屬柘垛鄉三個保、柳田鄉三個保劃成張官鄉;六區所屬四安鄉七個保、五甯鄉一個保劃成志光鄉;五甯鄉七個保劃成薛南鄉;五甯鄉七個保、王營鄉兩個保劃成薛北鄉;紫英鄉五個保、龍華鄉一個保劃成子東鄉;臨東鄉五個保劃成洋漢鄉。

1945年5月,改一區為三垛區,四區為河口區,五區為官垛區,六區為界首區,七區為黃邳區,由寶應縣劃入的臨澤、汜水兩區照舊。

1945年11月,龍奔、漢留區由樊川縣劃歸我縣。

1946年01至10月,全縣所轄高郵市和橫泾、臨澤、司徒、界首、馬棚、三垛、二溝、漢留、車邏、龍奔十個區。

1947年1月,撤銷後的沙溝縣時堡區、沙溝區劃歸我縣。

1948年7月,時堡區改時沙區,是年十月,該區撤銷。

1948年2月14日,寶應縣的夏集、汜水區歸高郵縣管轄;三月二十八日,撤銷臨南工委,恢複界首,三垛區委;臨東工委改稱臨東區委。十月十八日,時沙區除潭李鄉劃給黃邳區管轄外,餘均劃入夏集區。

1949年1月19日,高郵縣全境解放。這時,共有十三個區,一百五十三個鄉(鎮),九百三十八個行政村。同年1月22日,汜水區劃分為汜水、蘆村區(汜水區管轄蘇幼、鎮界、湖城、宋埠、瓦甸、郎兒、汜水七個鄉,蘆村區管轄勝利、興陽、興安、石碑、固營、童口、高楊、壽林、烏塘、蘆村、清園、柘溪、圩北十三個鄉);2月6日,黃邳區的茭蕩、北極鄉劃給橫泾區管轄;2月11日,夏集區的韓夏、新民鄉及黃邳區的川青、法青鄉劃給臨澤區管轄,二溝區的中心、中堅鄉劃給馬棚區管轄,橫泾區的柳南、柳北鄉劃給三垛區管轄,界首區改稱周山區,黃邳區改稱李健區,二溝區改稱三垛區;2月17日,淮南炳輝縣(現安徽天長縣)的南湖、金溝、闵塔區劃歸高郵管轄;2月19日,江都縣的龍奔區劃歸高郵管轄;3月24日,汜水區劃給寶應縣管轄,儀征縣所屬菱塘區新平鄉劃歸高郵縣龍奔區管轄;4月9日,重劃官垛區,三垛區的柘垛、東潭、米倉、司徒鄉及臨澤區的三河、西城、大吉鄉和薛南鄉一部、周山區的白馬、龍勝、四美鄉劃給官垛區管轄;5月5日,南湖、金溝、闵塔三個區合并為南湖、金溝兩個區;闵塔區的闵南鄉及柳壩鄉的一部劃給南湖區管轄,餘均并入金溝區;5月11日,龍奔區劃為車邏、八橋兩個區,車邏區管轄十三個鄉,八橋區管轄卸十個鄉;5月23日,江都縣漢留區的春生、林陽、林溪、海溪鄉劃歸高郵縣三垛區管轄;6月6日,儀征縣的菱塘區全境及公道區的準堤、黃楝、南茶鄉劃歸高郵管轄;6月8日,沙溝、李健兩個區劃給興化縣管轄,夏集、蘆村兩個區劃給寶應縣管轄,江都縣的漢留區劃歸高郵縣管轄;10月10日,金溝區金溝鎮北端兩個村劃給寶應縣管轄;11月19日,老閣鎮以海陵溪為界,該溪以東劃給興化縣管轄;12月15日,菱塘區的鶴來鄉改稱常集鄉。

1950年9月27日,金溝區改稱闵塔區。

1954年8月21日,闵塔、南湖兩區合并為闵塔區,原南湖區六個鄉緊縮為三個鄉,合并後的闵塔區共為十七個鄉,同年12月29日,行政區域調整如下:縣屬三垛、界首、臨澤三個鎮分别劃給三垛、周山、臨澤區管轄;橫泾區的茭蕩、北極、啟東鄉劃給興化縣管轄,撤銷廉正鄉,建立林北、沙貫、志強鄉,全區共轄十一個鄉;闵塔區撤銷石壩、闵尖、西河、橫橋鄉,建立東湖鄉,全區共轄十七個鄉;官垛區撤銷西城、瞿墩鄉,全區共轄十個鄉;八橋區建立潘陽、唐家鄉,全區共轄十二個鄉;臨澤區從興化縣沙溝區劃入丁家村給法青鄉管轄,建立瓦倉鄉,全區共轄十四個鄉。行政區域調整後,全縣共轄十二個區,即城區、車邏、馬棚、周山、臨澤、官垛、橫泾、三垛、八橋、漢留、菱塘、闵塔區;轄一百五十個鄉(鎮)。

1955年5月,城區的武安鄉劃給車邏區管轄。

1956年2月,行政區域調整如下:撤銷官垛區、車邏區;全縣一百五十個鄉合并為七十六個鄉;撤銷村一級組織,建立農業合作社八百一十一個。

1957年8月,全縣有進階農業合作社六百八十三個。

1958年2月,撤銷八橋、漢留、三垛、橫泾、馬棚、周山、臨澤區;保留菱塘、闵塔區;全縣各區所轄的七十三個鄉合并為三十六個鄉(實際建立三十八個鄉),建立城鎮、界首、三垛、臨澤四個縣屬鎮。同年四月二十八日,闵塔區劃給寶應縣管轄;寶應縣的趙雍、夏集、友映、蔣莊、勝利、固營、營北七個鄉及蘇雅鄉部分地區劃歸高郵縣夏集、王營鄉管轄。9月15日,全縣将原來的一個區(菱塘)、三十一個鄉(鎮),調整建立十八個鄉(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管轄六百九十六個進階農業生産合作社。即:原來的城鎮、武安、車邏、閘河、新民等鄉鎮合并為城鎮(公社);東墩、張軒鄉和馬棚鄉的一部分合并為東墩鄉(公社);八橋、伯勤鄉合并為八橋鄉(公社);湯莊、沙堰鄉合并為湯莊鄉(公社);三垛、二溝、司徒鄉合并為三垛鎮(公社);甘垛、平勝鄉合并為甘垛鄉(公社);臨澤鎮和川青鄉合并為臨澤鎮(公社);周巷、官垛鄉合并為周巷鄉(公社);周山、志光鄉合并為周山鄉(公社);界首鎮和馬棚鄉的一部分合并為界首鎮(公社);菱塘區改為菱塘鄉(公社);龍奔、一溝、卸甲、漢留、橫泾、夏集、王營仍按原建制。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十八個人民公社。12月4日,夏集、王營兩個公社劃給寶應縣管轄;龍奔公社并入高郵(城鎮)公社;界首公社并入周山公社。至此,全縣共有十四個人民公社。

1959年4月,恢複界首、龍奔兩個公社;4月19日,高郵公社劃為城鎮(包括武安及車邏的勤王、浩芝大隊)、車邏兩個公社;三垛公社劃為三垛、司徒兩個公社;周巷公社劃為周巷、官垛兩個公社;東墩公社劃為東墩、馬棚兩個公社。這時,全縣共有二十個公社。5月22日,菱塘公社劃為菱塘、送橋、天山、郭集四個公社;三垛公社的原二溝鄉,一溝公社的原南豐、劍鳴兩鄉合并成立二溝公社;湯莊公社的原沙堰鄉改為沙堰公社;甘垛公社的原平勝鄉改為平勝公社。至此,全縣共有公社二十六個,生産大隊四百七十個,生産隊四千五百一十一個。

1960年3月,農村體制經過調整,合并為十四個公社,即城鎮、車邏、東墩、八橋、漢留、甘垛、湯莊、司徒、三垛、二溝、周山、界首、臨澤、菱塘公社;縣屬場三個,即:萬頭豬場、農場、果林場。3月23日,車邏公社的新民大隊、城鎮的太平大隊、界首公社的金墩大隊及湖西的沙湖、陸橋、張渡等大隊合并成立湖濱漁業人民公社;興化縣指南大隊劃歸我縣臨澤公社管轄。

1961年10月,農場改名為沿河公社,湯莊公社劃分為湯莊、沙堰兩個公社。

1962年1月,林苗場國營部分改名高郵縣果林場。6月30日,經地區準許,同意我縣按自然片分設沿運、漢留、三垛、營南、菱塘五個區;果林場劃出一部分成立營南公社;設立縣屬四個鎮,即城鎮、三垛鎮、界首鎮、臨澤鎮,同時設立十四個公社,即一溝、馬棚、龍奔、三陽、橫泾、平勝、伯勤、卸甲、周巷、川青、天山、送橋、菱塘、郭集。10月13日成立高郵縣運東漁業辦事處。

1963年高郵縣種豬場改名為高郵縣蠶桑場。

1964年撤銷沿運、漢留、三垛、營南、菱塘五個區委。一九六五年二月,城鎮所轄寶塔、太山、武安三個農業大隊劃出成立城東人民公社;東墩公社劃出十八個大隊成立張軒人民公社;增設水産養殖場、泰山廟良種場。調整後,全縣為三十一個農業公社,一個漁業公社,四個場(果林場、蠶桑場、水産養殖場、良種場)、漁辦、一城、三鎮、六百二十八個生産大隊,五千七百五十八個生産隊。

1966年2月,建立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撤銷農作物良種場。同年4月2日,撤銷沿河公社,将所屬地區并入城東公社。調整後,共為三十個農業公社,一個漁業公社,漁辦、三場、一所、一城、三鎮。

1969年6月,撤銷運東漁業辦事處。

1971年4月,撤銷農業科學研究所。

1973年1月,恢複農業科學研究所。同年4月2日,鎮社體制合并,臨澤鎮并入臨澤公社,界首鎮并入界首公社,三垛鎮并入三垛公社。

1975年9月,成立高郵縣種鴨場。

1977年1月8日,全縣黨代會選舉産生中共高郵縣委後,在全縣分設五個派出機構,即沿運片、南片、東片、北片、西片黨的核心小組。

1982年1月3日,五個片以原黨的核心小組為基礎,分别建立臨城、漢留、三垛、臨澤、送橋區。這時,全縣共有一鎮、三十一個農村人民公社、六個場、一個所、六百九十一個生産大隊,五千六百二十一個生産隊,七個居民街道辦事處、三十一個居民委員會。

1983年8月3日,高郵縣開始農村行政體制改革;到年底,全縣恢複鄉(鎮)、村制。

1985年5月17日,江蘇省政府同意臨澤、界首、三垛3鄉改為建制鎮。

1986年8月21日,八橋鄉、送橋鄉改為建制鎮。

1988年4月22日,高郵縣政府發文通知,經省、市人民政府準許,撤銷菱塘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菱塘回族鄉。

1993年6月16日,高郵市委決定撤銷區級機構設定。

1996年9月10日,高郵市政府發文通知撤銷一溝鄉、湯莊鄉、沙堰鄉,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龍虬鎮、湯莊鎮、沙堰鎮。

1998年,撤銷馬棚鄉設立馬棚鎮,撤銷司徒鄉設立司徒鎮。1999年12月撤銷湖濱鄉、武安鄉并入高郵鎮,撤銷張軒鄉并入龍虬鎮,撤銷甸垛鎮并入漢留鎮,撤銷沙堰鎮并入湯莊鎮,撤銷伯勤鄉、龍奔鄉并入卸甲鎮,撤銷二溝鄉、武甯鄉并入三垛鎮,撤銷甘垛鄉設立甘垛鎮,撤銷川青鎮并入臨澤鎮,撤銷營南鄉并入周巷鎮,撤銷甘垛鄉、平勝鄉合并設立甘垛鎮,撤銷東墩鄉(現為經濟開發區)。調整後,高郵市轄19個鎮、1個鄉。

2000年3月14~31日,全市行政村總數由638個撤并為284個,村民小組總數由5544個撤并為2879個。5月20日,高郵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鄉鎮區劃調整工作會議,經江蘇省政府和揚州市政府準許,由33個鄉鎮撤并為20個鄉鎮。8月26日,高郵市政府研究決定,高郵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

2013年8月一、撤銷高郵鎮,以原高郵鎮行政區域和卸甲鎮所轄黃渡、十裡2個村委會區域設立高郵街道辦事處。二、撤銷馬棚鎮,以原馬棚鎮行政區域和龍虬鎮所轄奧林、雙廟、佛塔3個村委會區域設立馬棚街道辦事處。三、撤銷八橋鎮、卸甲鎮,将原八橋鎮、卸甲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卸甲鎮。四、撤銷湯莊鎮、漢留鎮,将原湯莊鎮、漢留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湯莊鎮。五、撤銷司徒鎮、三垛鎮,将原司徒鎮、三垛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三垛鎮。六、撤銷橫泾鎮、甘垛鎮,将原橫泾鎮、甘垛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甘垛鎮。七、撤銷周巷鎮、臨澤鎮,将原周巷鎮、臨澤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臨澤鎮。八、撤銷郭集鎮、送橋鎮、天山鎮,将原郭集鎮、送橋鎮、天山鎮行政區域合并設立新的送橋鎮。

截止2016年,高郵市有11個鎮(街道),1個鄉(菱塘回族鄉),2個省級開發區(高郵經濟開發區、高郵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個新區(高郵城南經濟新區)。有175個村民委員會,1787個村民小組;52個社群居民委員會,453個居民小組。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高郵市曆史及行政區劃沿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