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貴州相比于四川和湖南,美味也許沒有那麼多,但排的上名号的特産,卻特别的接地氣,是居民、遊客和當地農民的心頭愛。

其下轄的市縣都各有各的招牌和門面,就拿興義來說吧,它不僅山川秀麗,氣候宜人 ,文化底蘊深厚,還有着兩大特産,都是平日裡大家瞧得見的,用處可大着呢。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興義市,是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地級行政區首府,當地人傑地靈,論曆史,張之洞、王伯群、王文華、何應欽、 劉顯世等大批人物都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論美景,其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兼有西部高原北方平原江南水鄉的特點,讓人目不暇接。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而論飲食,北方面食西部肉食江南米食的完美綜合,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一點都不會覺得膩。

當地出産水稻小麥玉米,還有荞類豆類果蔬類,同樣養牛羊,使得它的食物原料顯得多種多樣,這樣,興義的小吃就顯得豐富多彩。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因與川、湘是鄰居,貴州受這二位的影響,以麻、辣、鮮、香為特色,而興義在此基礎上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和超越。

比如說,當地要煮一碗粉,要用到近二十種佐料。首先,煮湯時可能會用到十種以上,蔥、蒜、花椒、胡椒、草果、八角、花生、芫荽、生姜等的運用,讓湯汁能夠煮的濃郁。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出鍋之後,在碗裡又要五六種佐料,飯桌還有三四種供客人自由選擇,加起來,就有将近二十多種了。

當地的粉有很多種,興義羊肉粉、雞肉粉、牛肉粉、狗肉粉、鵝肉粉,豬肉為底料的有排骨粉豬腳粉青椒肉末粉脆哨粉等等。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但這些算不得是特産,隻能算是地方小吃,真正的特産要數耳塊粑以及生姜。

凡是喜歡吃火鍋的人,應該沒有人不知道耳塊粑,這是糯米特色食品,自古以來農家每年就挑最好的梗米和糯米,淘洗浸泡後蒸熟,先舂搗如泥,再趁熱揉成長方、橢圓、扁圓的形狀,涼後即為耳塊粑。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兩種米質巧妙混合而來的耳塊粑,爽口而有彈性,切片之後也是晶瑩潤澤的一片片。

如果說原先的耳塊粑還像一道小吃,現在它就已然被返樸歸真的潮流發揚光大為一道特色菜了,和着火腿炒,香而不膩且賣相十足。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它的原料之一是毛稻米,這一稻米又稱香米,是經淘洗、浸泡、蒸頭道、二道至熟透,入石碓舂至不見米粒為止,再搓揉而成的。

而品甸生姜是興義市清水河鎮的特産。這一生姜的姜肉質飽滿,質細纖少,色鮮味美,含油量高,澱粉多,含硫低。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由于全鎮氣候濕潤,熱量豐富,土壤呈微酸性,特别适合于姜的生長。是以,這裡生産的姜肉質飽滿,質細纖少,色鮮味美,含油量高,澱粉多,含硫低。

早在一九八三年,這一特産曾獲國家外貿部出口免檢優質産品證書,後又獲得了國家地理标志證明商标。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經加工而成的幹姜塊,又是系列産品姜粉、姜糖、姜汁、姜膏、保健姜汁沖劑等的優質原料,它代表着興義,已經走出了國門,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愛。

當地的居民、農民愛着兩樣特産,是因為它們帶來了豐收,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美味不輸川、湘的興義,這幾樣特産成了農民的最愛

它們就像生活的調味劑一樣,既能讓特産味道更上一層樓,也能讓興義更加有韻味,有特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