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魁龍珠”裡有智慧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魁龍珠”裡有智慧

富春茶社。 來自網絡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揚州早茶,名目繁多的點心肯定是主角,但如果缺少一款好茶,茶社就有點徒有虛名了。論點心,有“包打天下”美名的富春包子必須親嘗,能與之相配的茶,當屬“魁龍珠”。

上世紀80年代我來揚州上學,慕名走進富春茶社,就像劉外婆進大觀園,對什麼都感到新鮮好奇。聽說富春包子出名,自然要去嘗鮮。大堂裡一式的八仙桌、大條凳,随便找個角落坐下,點了兩個三丁大包,就着一杯綠茶,細嚼慢咽,當了一回真正的揚州人。那時的包子,個頭之大,能令今天精緻的小包子無地自容,餡心之多,讓我這個“土包子”直呼過瘾。那個茶更是清澈甘爽,喝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問人才知叫“魁龍珠”。兩個包子下肚,回到學校晚飯也省了,坐在教室晚自習,咂摸三丁包子的鮮美,回想“魁龍珠”茶的甘爽,“不辭長作揚州人”。工作之後,偶爾帶外地朋友到富春吃早茶,總是對“魁龍珠”情有獨鐘。不管客人喜不喜歡,上來就向客人介紹。看到客人輕抿一口熱氣騰騰的茶,連聲說好,我這個東道主更是喜不自禁。

一家茶社要想嶄露頭角、出類拔萃,除了特色點心菜肴外,一款好茶,無疑是角逐勝負的重要砝碼。富春的先輩們看到了茶對茶社經營發展的重要性。富春茶社百年傳承,“魁龍珠”茶是它赢得社會認可的一大因素。南來北往的遊人、尋味而來的文人、風塵仆仆的商人在這裡會集,甘洌清澈醇厚的好茶,成了他們互通貿易的由頭、叙舊續誼的佐料、說古道今的談資、激發靈感的契機。一杯“魁龍珠”,誰解其中味?茶客各有體悟,美美與共,不亦樂乎!

“魁龍珠”茶有大名氣,背後是大智慧。曆史上,揚州本地産茶不多,産出的茶也不像龍井那樣有名。沒有好茶,創造條件也要炮制一款好茶,這是富春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曆史已經無從考證,經過多少人、多少年的研制,才有了富春“魁龍珠”。富春的先輩們,也許望着熱氣騰騰的包子會苦思冥想如何消食解膩,也許對着大快朵頤的食客虛心讨教如何茶食對路,也許趁着關門打烊的閑暇反複調兌配比,日積月累,終于以珠蘭窨入龍井與魁針,讓一茶有了三味,既有魁針之厚、龍井之清,又有珠蘭之香。“一壺水煮三省茶”,“魁龍珠”就此橫空出世,獨領風騷。

一款“魁龍珠”流芳百年,曆久彌新,生生不息,這是揚州的先人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産。每當我品嘗它,便會想起先人們善于借力、敢于突破的比拼精神,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龍井、魁針再有名,但都不是揚州的,可一經珠蘭窨入,創新創造、藝術轉化,就成為揚州人自己的。正如現在,又有誰說“魁龍珠”不是揚州的呢?

富春人别出心裁地制出“魁龍珠”茶,讓揚州早茶名聞遐迩,這種創新創造、敢想敢幹的精神,造就了讓揚州人引以為豪的文化名片。如今,面對千帆競發、百舸争流的大發展格局,又該以什麼樣的氣度、智慧和辦法,用揚州的“珠蘭”去創造一個個“魁龍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