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着一碗傳統的銀絲面,俘獲了一衆食客們胃口的面館,是不少常州人心中的“百年寶藏”!
“常州銀絲面”起源于 1912 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為“常州十大名點”之一,随着時代的變遷,直至上世紀90年代,傳統文化複興的浪潮将銀絲面再次推向大衆,品牌更名為“伊江南常州銀絲面館”,制作手藝依然選用精白面粉加蛋清,軋制技術精益求精,從湯頭到面條在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口感,承襲傳統。

要說百年銀絲面,須得追根溯源。常州人對銀絲面的認知和情感,來自同一個源頭——民國年間創立的“味香齋面館”。這是銀絲面誕生的地方。
銀絲面的制作工藝是追求極緻的典範。先将面粉加入雞蛋清拌和,揉搓成雪花面。一刻鐘後,反複揉均勻,再上面機軋制。軋制亦不簡單,須是雙層兩次、單層三次。然後,在單層滾卷面皮時撒上玉米粉,再用細刀軋制成銀絲生面條。鍋内放入清水,面條分兩次煮熟。同時,将調料放入碗中,加入高湯。起鍋将面撈入碗中,撒上蛋皮絲、白胡椒粉即成。
這小小的一碗面,曾經曆過無數風雨。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在常州南大街上的老銀絲面館,生意還不算紅火;到了七十年代被收歸國有,漸漸打出了響亮招牌。
1991年,“常州十大名店”的招牌一挂,銀絲面一時名聲大躁。平日已是客滿,一到周末,食客更要踏破門檻。
面館老主任劉銀根至今記得那熱鬧盛況,服務員用小推車,一車幾十碗地送面,仍是忙不過來。
常州吃客都懂,傳統銀絲面須配白湯,其中最好的是雞湯。
每天清早,銀絲面館都要用老母雞、豬骨等食材來吊高湯,追求的是既鮮美、又清澈。
湯頭從不喧賓奪主,隻求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