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濟甯兖州明清以來書畫名人考略

濟甯兖州明清以來書畫名人考略

兖州明清以來書畫名人考略

本文内容主要從方志及相關資料中輯出,間有通路所得的口碑資料。希望能反映六百年來兖州文化的一個側面;并願對有志于搜集地方文物者能有小助。本人掌握的材料有限,此為初稿,希讀者勿吝補正。

劉子鐘 字廷振,又字頤貞,祖籍河北玉田,因祖父在山東做官,遂落籍于兖州,但人們仍以劉玉田來尊稱他。明正統七年(1442)進士,做過湖廣布政司參議。他自幼對書畫有很深的愛好和特殊天賦,見過一次的作品便可以背臨下來。緻仕後,在家以筆墨自娛,求書畫者絡繹不絕。擅長花卉翎毛,是對後來兖州書畫界有相當影響的人物。曾繪墨竹四幅,分别描寫竹子的風雨老嫩不同形态,十分精彩,被後人刻于石上,嵌在亭壁間,這就是他的故鄉今興隆莊鎮四竹亭村名字的由來。現博物館有《重修金口堰記》和《崔玘墓表》兩座石碑,就是劉子鐘所書。

韓 智 字愚夫,明弘治庚戌(1490)進士,官都給事中。他5歲即能寫大字,有神童之稱。現在能見到的他的作品,有鮑克敏的墓志一件,小楷書極為規矩,而又不失靈動妩媚。

鮑克信 字以成,号東臯,明成化弘治時在世。一生未仕,“多材藝,明醫理,善鼓琴作詩”,是一個有多方面才能的人。其書法學元代大家趙子昂,尤工小楷;繪畫宗法劉子鐘,而又别出新意,其墨竹及翎毛花卉,有人認為比劉子鐘尚過一籌。但他為人清高絕俗,不輕易為人作畫,是以作品傳世極少。

朱當㴐 字望洋,魯府宗室,是屬于钜野王一支的鎮國将軍。史載他“博覽群籍,蓄書甚富;購得異本,手自抄錄,不下萬卷;尤工墨妙,間為詩文,亦甚雅馴”。現在能見到的他的作品,多為墓志的篆蓋,可見他以篆書出名;但也間作小楷,如曾為鮑繼文寫過志文。現在能見到的作品署款最早為嘉靖六年(1527),最晚為嘉靖三十八年(1559),有孫允中墓志蓋,任瀛母蔡氏墓志蓋等。

朱觀熰 字中立,魯府宗室钜野王一支的鎮國中尉。善畫蘭竹,又曾繪《太平圖》獻給嘉靖皇帝,受到褒獎。《明史·藝文志》錄有他著《畫法權輿》二卷,應是繪畫技法類的著作。《圖繪寶鑒續纂》記他有《濟美堂畫稿》和《海嶽靈秀集》二書行世,按據朱彜尊《靜志居詩話》卷一,有《濟美堂稿》,是他的詩集;《海嶽靈秀集》則是他編輯的山東諸家詩。《滋陽縣志》中多次提到他為橋梁作碑記,是其文才書法亦佳。

朱壽镛 字安宇,是魯恭王朱頤坦的第九子,始封泰興王,于祟祯九年(1636)襲封魯王,三年後薨,谥肅王。

朱頤厓 字文宇,屬钜野王一支,是壽镛的族叔輩。他和朱壽镛合著有《畫法大成》一書。書分八卷,有畫論、翎毛、人物、山水、畫目等,是研究了解明代版畫的重要材料。書中還收有朱觀火區、、朱以派等人的作品。(參拙撰《兖州明清以來著述輯目》)

許慶士 明末清初人,生平不詳。擅集字,尤以集王羲之書著稱。40年代末,兖州西關城牆下有其集王碑,半沒土中,傅星伯先生掘出洗淨,未及捶拓而逢攻城戰起,戰後重尋,已無蹤迹。今博物館藏有重修彌陀庵記碑(崇祯十三年),亦是集王羲之字成文者,但為“楚丘郗元貞夏集”,隻有他的觀款,署“臨邑許慶士鳴歧”,不知是否即傅先生所見者。可知他字鳴歧,臨邑可能是其祖籍。又,今曲阜孔廟亦有他的集字碑。

江 緯 字天章,又字石天,清初人。原籍安徽,因在兖州知府蔡廷輔處為幕賓,遂遷家滋陽。他曾在北京太學讀書,但科舉不利,後來便滞留于京師賣畫為生。畫過牡丹圖六十幅,各極妍妙,被送往宮中蒙康熙帝禦覽。現市博物館藏有他的一幅墨筆山水中堂,無論布局、筆墨、氣韻,都有相當高的水準。此圖有大段題跋,(據查此段文字出自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山水門》)款署“戊辰暮春老迂江緯”,可知他又自号老迂。按戊辰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的兒子江環崗也以書畫著名。

牛夢英(1691—1750) 字卓然,又字眉村,是著名學者牛運震的叔父。以賢良方正科出任河南息縣知縣,不久即棄官家居。工書善畫,“家藏碑帖千餘種,自秦篆漢隸下及晉唐楷法章草,靡不研摩,而八分晚年獨精進,最得力于《魯峻》、《禮器》二碑,時于蒼古間見奇崛”。他的畫“以篆隸筆法為之,每為林樹怪石,竹木草蘭之屬,形不必似而意之所到精神如生。題跋欹傾,潑墨潦草,偃蹇有态,如斷碑古銅器”(以上見牛運震《叔父眉村公墓志銘》)。自号别墅别人,人得其片紙争寶藏之。他又能作指頭畫,博物館藏有他一幅山水小幀,題曰:“此亂麻皴也,全于碎亂中見有嚴整,在畫家中為異格變調,元人雖多用之,亦無專屬”。又題“陰崖積雪猶含凍,遠樹浮煙已帶春,辛酉元日别墅别人小指蘸墨寫”。按辛酉為乾隆元年(1736),是他50歲的作品。與這幅指畫同裱在一軸的是一小幅行書《壬子夏日雨窗漫寫》,字亦頗雅緻不俗,是現在能見到的他唯一書法作品。

牛運震 (1706—1758) 字階平,号真谷,人稱空山先生,進士,任甘肅秦安知縣,是著名廉吏及學者,《清史稿》有傳。他于書法金石亦有很高素養,曾和褚峻合作編有《金石圖》一書;皆依原形制縮繪,首創石刻著錄繪形之例。他收藏的《聖教序》早期精拓,為清代末年的墨皇本藏主崇恩多次提及。牛運震詩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對書法的愛好和學習,如《春日悼從弟元震》:“硬黃拓本舊攤庭,兄弟臨池春晝停。他日升堂誰把筆,清齋垂淚寫蘭亭”。《乙卯春遊記》:“田跻聖來,送李太白圖,攜法帖十餘種求售,午後臨法帖訖”。他在秦安時也曾為人作書,如文集卷九《秦安建立文筆閣碑》:“餘題其額曰文筆閣”現在甘肅還有一些他的手迹,如秦安縣胡氏藏有他寫的“鳳凰池”大字匾額;蘭州五泉山有他題寫的門坊:“野曠天低樹,山空月滿樓”;不久前還聽說天水有人藏有他寫的對聯;兖州則隻知有《金石圖》手稿,兖州圖書館藏。

王 珂 字鳴佩,乾隆時人。他博學能文,兼工書畫。曾為增加滋陽生員名額而奔走,終于成功。後任臨清州訓導,晚年家居授徒,83歲卒。

陳 醇 安貞白,江蘇長洲人,嘉慶初任滋陽知縣。書法臨《蘭亭序》,能得其神似。他在知縣任上被人彈劾虧空帑币,在即将被逮捕時,滋陽紳民主動集資為他償還虧空。後調福山縣,又被罷官,貧不能歸,在濟南賣字為生。

馮雲鵬 字晏海,号紅雪詞人,江蘇南通人,嘉慶末年滋陽知縣馮雲鹓之兄,任兖州府學教授。工詩文篆刻填詞,書法篆隸皆工。著有《紅雪詞》、《掃紅室詩集》等。在兖州時他和其弟熱心搜集金石文字,自作校錄釋文,成《金石索》一書,于道光元年(1821)在滋陽縣署镌版印行,是重要的金石專著。馮雲鵬的書法作品現博物館藏有《鄭氏家墅記》石刻,系從顔店鎮郗村鄭氏莊園出土。

吳步韓(1798—1866) 字錦堂,号小岩、柳門。郯城(今臨沭)人,中進士後任河北望都知縣,因迎送應酬欽差不周而得罪欽差,為避禍而辭官,後任兖州府學教授。是道光時山東著名文人。有東省第一才子之稱。富收藏,著有《七十二硯齋集》、《七岌山房棄餘》、《印譜》、《百石山房印存》等。書法别具一格,仿佛鄭闆橋風味。筆者少年時曾見過其《柳門學書》冊,極有韻緻。

範鑰金 字雙南,自号商山樓居士。他的夫人是牛運震的妹妹,學問很好,著有《玉照樓文集》。範鑰金書法“工小篆分隸”,又喜金石文字之學,藏書豐富。其子範潪和範濱都以才學知名于當時,範潪是著名學者桂馥的姐夫。現在能見到的範鑰金作品有一幅篆書對聯:“身在淵明記裡,家居摩诘畫中”,款署“乾隆四十四年(1779)上元日,商山樓範鑰金”,曾印在《谷村鄉志》。

王芥孫 字聿重,秀才。嘉慶道光時在世。其祖父王應選,父親王慰祖,都是兖州有名學人。王芥孫曾繪有《行吟圖》,遍征題詠。

邱應麟 字龍川,又字石舟,名士邱仰文之孫。好讀書,詩文俱佳,尤精繪畫,善寫意花卉,“不過三五筆而姿态橫生”,自成風格,有别于時流。

張庭桂 字小山,幼有神童之譽,詩文書法皆佳。又善畫,“山水花卉各盡其妙”。曾繪《登岱圖》及《秋林讀書圖》,遍請名人題詞。28歲即卒,時人惜之。

範毓芹 字魯芗,秀才。詩畫皆擅,書法最工八分,畫好作設色花卉,人比之清代大名家恽南田。有時作大幅山水,似五代董源風格,為時所重。

李枝秀 字一桂,舉人。兖州乾嘉時名士李中和之孫,工詩善書法。

湯 桢 字維周。中秀才後便棄舉業,詩酒自娛,工行楷書。“入其室,卷軸紛羅,金石堆案,古色古香,多百年物。”他是後來兖州士紳反對外國人建教堂運動的上司者湯诰的父親。

鄭 藻 字春華。居嵫山岑蔚村(今洪福寺)。工書,尤精小楷,臨晉人王獻之書《十三行》、唐人鐘紹京書《靈飛經》,見者以為神似。

範 筠 字東美,号石樵,秀才。工書善畫,花卉得恽壽平筆意,山水學倪雲林、黃子久。書法篆隸無所不精,又工篆刻,“易筆為鐵,為石作傳,印章羅幾硯,坐卧其間”。“石樵印”有名于當時。曾集經史中有“壽”字語作印百枚,印為《百壽圖》四幅屏,時人寶之。

湯诰字仁甫,同治十二年拔貢。工書法。劉德華《依萱草堂詩稿》有《秋日憶友人兼懷同學諸子》,稱其“書學王大令,纖 得中,修短合度。”

範西堂字樹钺,劉德華稱其“工寫花卉,有瓯香館(恽壽平)筆意,間為山水,直石谷門庭中人。”他曾繪《滋陽縣志》附圖,包括地圖及《八景圖》,刊于光緒版縣志卷首。款署“邑人廪生範樹钺繪”。

衛肇榮 字向齋,号霭亭。曾居北京,與名流交往,“績學鴻文,名動辇下”。工書法,楷書宗唐儲遂良,又擅擘窠大字。性沉靜,終日閉門,不事交往,“求書者趾錯于門”,而得者寥寥。息馬地曾有石坊,其上“文武聖人”四字即他所書。

江 曙 字曉塘,号癡庵,是康熙時名家江緯的後人。性沖淡不慕榮利,中秀才後即絕意科舉,一心寄情金石書畫。史稱他“博學工書法,楷行外邈隸旭草,靡不通曉”。又精于鑒賞,收藏甚富。現博物館藏有他一些印章,其中有的曾見于江緯作品,其餘大部分應是他自刻自用的。曾見山東省博物館所藏西漢麃孝禹碑上有“同治庚午,揚州宮本顯、宮昱,任城劉恩瀛訪得此碑于平邑”、“江曙、高文保來觀”的識語,同治庚午為1870年,于此可知他和高文保的大緻生有年代。

高文保 字硯臣,浙江會稽人,同治時任滋陽典史,擅文章及書法,旁及繪畫、篆刻,有名于時。

王薪傳 字挹青、一卿,同治丁卯(1867)舉人,曾官河南襄城知縣。原籍費縣,因娶牛運震的玄孫女為妻,移家兖州。是晚清翰林王景禧的父親。齋館名“見山草堂”、“怡雲軒”等。他曾撰刻過《怡雲軒帖》,王景禧詩集中也有關于他善書法的記載。兖博藏有他書的一行書橫披,款“丁未(1907)秋日”,钤“五十年前二十三”印,可知他生于1834年。

王澤同(1876—1933) 字魯生,光緒丁酉(1897)拔貢,日本弘文學院畢業。祖籍觀城(今陽谷),因父親為兖州教谕,遂家滋陽。一生從事教育,曾任山東大學教授,又創辦過石印館,出版畫集字帖。工書法,擅繪畫,尤長于梅蘭竹菊,編纂過美術書法教材,對美術教育有貢獻。作品流傳于京省各地。

朱坤如 城西沈官屯村人。清末秀才,民初時曾在濟南省立一中任教。書法主要學顔真卿《争座位》帖。民初軍閥唐天禧駐兖州時,士紳為其立頌谀之碑“魯門有豸”,即朱坤如書。

周元英 字仲山,晚年自号鴻雪老人,清末秀才,在他民國五年(1916)為城南王氏所書的碑上,題“五品銜江蘇常州府執事、定武軍坐查□□縣知事、歲貢”。後緻力教育,編有《滋陽縣鄉土志》。其書法有名于當時,據傳德國人在兖建教堂,高價求其為書匾額;又軍閥施從濱德政碑“威宣阃外”,即他所書。

喬洪钰 字芷香,号樊園,宣統元年(1909)拔貢。擅書法,當時城鄉士紳皆以能得喬拔貢所書壽屏碑銘為榮。《兖州市志》稱“周元英、喬洪钰擅山水花卉,為世所重”,是亦擅丹青。

王景禧 (1867-1932),字燕泉,号石荪,以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民國時曾任國務秘書長。詩文俱佳,其書法秀雅,小楷行草尤精。對金石亦有研究,編過《金石釋文》、《漢瓦當文字》等書。晚年在天津賣字為生。其作品天津、濟南、濟甯、鄒城等地多有流傳。

侯敬修 (1856—1940) 字可亭,晚清秀才。曾任兖州儒學會長。其書學顔真卿,有名于當時。現可見者有峄山“南天門”石刻、“重修峄山南天門記”,“重修峄山靈岩侯閣記”等。曲阜孔府亦有其書迹。

束芝田 光緒乙酉(1885)舉人。曾以大挑二等補兩淮鹽大使,是清末民初時兖州名書家,當時碑銘多出其手。

桂伯安 桂季良 桂少良 世稱“三桂”。晚清至民國時人,居兖州桂家胡同。桂季良早年留學德國,曾服務于鐵路部門。桂少良曾任職于山東省檢討院、教育部,抗戰時任川康兩省稅務督察。按桂伯安為季良、少良兄弟之父,可稱一門俊彥。筆者見過有“祖彥”款的扇面,畫折枝花卉,甚有韻緻,下钤“桂季良”印,可知季良字祖彥。又曾見有署款“伯安桂祖法”的花鳥扇面,仿華岩筆意,圖章為“栢庵”二字;又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引《友聲畫人錄》:“桂培英,字伯庵,工花卉”,大概即是此人。如此,則伯安、栢庵、培英、祖法皆為一人也。

張子蓮 三十年代初滋陽四鄉師美術教師。曾見其畫款署“昌陽張子蓮誌于古兖柳園”。按今山東萊陽古稱昌陽,是張為膠東萊陽人。他是個有強烈愛國思想的畫家,“九一八”後參加南下師生請願活動去南京,從此離開兖州。1936年,四鄉師曾石印《子蓮畫稿》十三集,為其課徒稿,适逢抗戰,流傳亦甚稀。其畫宗吳昌碩,為當時名手,對兖州書畫界有很大影響,後來活躍于畫壇的傅星伯、孔令臣、徐景和等都曾從他學習,現代大畫家崔子範亦受過其教誨。

張輯五 字若谷,三十年代兖州名書家。擅行楷,兼及隸書。日僞時候曾書僞縣長金甲一的“德政”碑“萬民蒙庥”、“萬家生佛”。據說前者是取“萬民蒙羞”的諧音;後者原拟作“福祿壽考”,福諧夫,譏當時亂抓民夫;祿諧戮,指殺戮無辜;壽諧受,指百姓不堪忍受;考諧拷,指嚴刑拷打。是以曲折手法嘲咒漢奸酷吏對百姓暴政的,大概嫌過于曲折,後來終于沒用。由此可見張輯五是有一定正義感的文人。

龔子旒 民國後期兖州著名士紳,工書法,行楷皆擅,當時碑銘多出其手。

張雲亭 字慶圖。擅以自制雞毫筆書小楷,一時無人能及,又兼行草書。2008年舂筆者曾在曲阜江北古玩城中的一家店鋪見有他的一副七言對聯,款署有“以自制雞毫書”字樣。其弟張鶴亭書法亦佳。

颛孫鴻磐 城南孫家樓人。與其父颛孫桐德皆擅書。功力深厚,最擅正楷,行草亦不同凡響。

安雨田 城北高廟村人,民間藝人,擅壁畫、妝塑,曾在兖州開會文齋畫店,後來馳名畫壇的傅星伯先生曾從其學習。他的作品現在尚可見到的有一幅孔子像,立軸,仿唐吳道子畫稿,線描飄逸生動。

衛雪樵 名廣瑞,衛肇榮孫。畢業于上海美專。陳子奮《榆園畫友錄》稱其“抗戰時入川不歸,工寫意花卉”。其作筆墨精純,意趣生動。三十年代在濟南舉辦畫展,又曾在四川阆中舉辦畫展,皆獲佳評。解放後,到湖南桃源師範專科學校任教,文革中卒。他的作品多流傳于南方各省,現在兖州能見到的有傅星伯先生舊藏荷花立軸,曾刊于《兖州市志》。

仙仲春(1882—1960) 名元章。清末畢業于省立優級師範,民初曾任兖州勸學所長,後又任過教育科長,為兖州教育界名宿。靳雲鵬任國務總理時,曾任其專管書畫鑒藏的秘書,又任河南荥澤縣知事。解放後曾任縣政協委員。工書善畫,尤精于畫蘭,筆墨秀雅,喜用破墨法,自成一格。齋名研香齋。其嗣孫仙福民先生能克紹箕裘,為著名畫家,現尚藏有其繪蘭草數幅。

高其湘 字澂浦,又字惺石,著名中醫,又是兖州著名民主人士。其書法脫胎于晉唐大家,俊逸潇灑,無伧俗之氣,為近代兖州名家。曾為傅星伯畫冊作跋,論者謂可與齊白石之跋相媲美。今徐景和先生尚藏有其正楷對聯。

王若梅(1909—1973) 名廣楣,王澤同女。家學淵源,詩書滿腹,有才女之稱。畢業于北平藝專中國畫系,極得齊白石大師賞識,大師曾多次與其合作題跋。一生大半時間從事教育,在兖州一中任教多年。縣政協委員。畫擅花卉草蟲,秀雅清逸,格調高妙;書法亦婉媚有緻。傳世作品不多,《兖州文史資料》第五輯曾專門介紹,并附作品數幅。

郭子中(1909—1987) 名秀嵩。幼入私塾,熟讀經史,兼好臨池,十餘歲已有書名。其書法于趙子昂用力最深,工于正楷,間亦作隸書。抗戰前與駐兖孫桐萱師長相契,其善事義舉,多所襄助。又曾參與地方志書撰寫,與龔舜衡、周琎之、姚啟元齊名,時人有“滋陽四小賢”之稱。又以其對地方掌故十分熟悉,有“兖州通”的雅号。為著名開明士紳。解放後任曆屆政協常委。其書法作品曾刊于《兖州文史資料》第二輯。

傅星伯 (1910—1994)名桂臣。少年時曾從民間藝人安雨田習妝塑、壁畫及髹漆,後師從張子蓮先生,畫藝大進。四十年代,齊白石見其畫,大為贊賞,為題曰:“星伯畫手頭頭皆能事。世有隻知自譽者,不能知星伯也”,當時先生33歲。此後先生服務于建築行業,繪畫為其餘事;直至退休以後,晚年形成了其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精品疊出,名聲鵲起。作品曾在北京、濟南、曲阜等地展出,被海内外收藏,發表于上海《美術叢刊》、《山東畫報》等刊物,傳略編入《中國當代畫家辭典》。為兖州市政協常委,兖州市美協主席。先生最擅大寫意花卉翎毛,尤以畫鷹著名;工筆草蟲及山水獨幕喜劇亦極饒韻緻。用筆蒼勁老辣,用墨酣暢凝煉,人謂有大家風範。嘗自署畫室名藤雪廬,“藤”指号青藤的徐渭,“雪”指字雪個的八大山人朱耷,廬指号缶廬的吳昌碩,他們是他一生所最服膺的三個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