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水中冊鎮申家莊村居住着一支明魯王朱氏後人,傳說是清初由一位希字輩老祖到此建村。現在本村朱姓有200多人,已繁衍到利字輩。村中朱氏主要分五支,是這位老祖兩個兒子的後人。綜合老人傳說、參照泗水縣志、地名志等材料,清初,因泗河泛濫淹沒農田,百姓生活無望,希字輩老祖攜妻用筐子擔着兩個孩子出外逃荒,當繩子斷裂時落在了現在的申家莊位置一棵老槐樹旁,後來就在此搭建草屋、落戶安家。老祖千辛萬苦把大片的荒野開墾成良田,他的一個兒子後代大部分居住村子東南部,俗稱南支,另一個兒子後人居住在村子東北部,俗稱北支。約100年前,北支的朱莊嚴攜全家遷往中冊三村,現在發展到100餘人。1960年前後,北支的朱本庭、朱大學等全家遷往東北吉林,現有20餘人,朱玉山、朱本學攜全家遷往黃河北岸東營,現在約有20人。南支的朱本如是第四個遷往黑龍江的,現在有30人。此外還有前往德州等地的。本族合計約有500餘人。
該支朱氏的祖墳在泗水龍門山一帶,每年過年都會朝龍門山方向磕頭祭拜。龍門山上有一靈光寺,寺外有一碑廊,陳列着佛寺碑記數通和三合明魯府宗室圹志,分别是“魯鄒平王妃石氏圹志”、“敕褒善行東瓯禮岡公墓志銘”、“東瓯輔國将軍夫人張氏墓志”。
對于本支的源流,說法不一。有一說是明魯藩鄒平王之後。據《龍門山科學導遊指南》記錄,“在龍門山之陽有一座王墓,墓主人名叫朱陽镛(應為鎕,下文同),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魯荒王檀的庶長孫,襲封為第二代鄒平王,稱恭懿王。朱陽镛在世時曾來龍門山觀光,對這裡的奇特景觀贊不絕口,并留下話,待他百年之後一定要安葬在這個風水寶地。朱陽镛薨後,待三年喪服期滿,其子鄒平莊定王朱當(潩)遵從父囑,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将其父靈柩安葬于龍門山下。直到現在,王墓南仍有小村名為王墳莊(現改為龍門山莊)。”同時考證有多位王也葬于此。據明實錄記載,朱當潩,号筠庵,追封莊定王,善畫竹,武宗曾嘉當潩父子俱有孝行乃賜名曰“世孝”,正德十年九月冊封東城兵馬司副指揮石钰女為妃(“魯鄒平王妃石氏圹志”志主)。
此外,該支還有可能是魯藩東瓯王之後,這一點可以從一個傳說和兩合東瓯圹志做推測。據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龍門山一帶發現一個夫妻合葬墓,遭到破壞,這兩合東瓯圹志當出于此時,傳說由于破了風水導緻族人接連去世。結合明實錄記載,志主朱觀〈火爯〉字禮岡,是明魯府東瓯端肅王朱當沘之孫、鎮國将軍朱健樤之子,夫人張氏,子二,女一封貴丘縣君,儀賓童煇。早卒。敕褒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