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着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作者:台海網

台海網11月12日訊 據“鼓樓旅遊”微信釋出 福州大光裡,是藏身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條狹窄的小巷。巷子小,可這裡曾經的主人卻不簡單。讓我們回到115年前,1905年著名近代詩人陳衍買下了大光裡8号的院子。宅子不大,600多平方米,陳衍本人設計了整個院落。雖沒有華麗的裝飾、名貴的木料,但花光閣藏書、聞雨樓吟詩、小池旁讀書,好不詩情畫意。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着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陳衍,字叔伊,号石遺老人,為近代文學家。清光緒二十四年,陳衍在京城,為《戊戌變法榷議》十條,提倡維新。清亡後,陳衍在南北各大學講授,主持修纂了民國版《福建通志》。陳衍曾寫詩自況:“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着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陳衍(1856年—1937年)

錢鐘書拜師

現在提起陳衍,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實在他所處的年代,他可是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雅士。

據史料記載,他在廈門大學任教時,适逢魯迅也在廈大,魯迅在日記中寫道:“陳石遺(陳衍号石遺)來,衆皆往拜之,大詩人也!”國學大師錢基博十分欣賞陳衍,更讓兒子錢鐘書拜陳衍為師,學習做詩。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着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陳衍撰聯的“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銅刻

開發台灣 推進西學

研習古典詩學,日常吟詩作對,可詩人也有關心國事的拳拳之心。

在省文史館内,記者查詢到《陳石遺先生年譜》一書,其中記載光緒十二年(1886年),30歲的陳衍前往台灣,協助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開發台灣。幫助招撫當地少數民族,開疆拓城,修築鐵路,發展台灣經濟。9年之後,陳衍在京會試,是中日甲午戰争後期,清廷派代表赴日馬關求和,舉國嘩然。陳衍與林纾、卓芝南等在京舉子毅然聯名上書都察院,反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等領土。也是以認識了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後經“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紹到上海,在陳季同等人辦的《求是》月刊當主筆,力主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文化,走強國富民之路。

中國第一部烹饪教科書

福建省圖書館地方文獻室館藏着一本手抄本《石遺室食譜》,署名“蕭閑叟”,圖書館館員廖劍華偶然打開它,在書的最後一頁記載“《石遺室食譜》後改名《烹饪教科書》,福州陳衍先生編”。

“蕭閑叟”就是陳衍嗎?廖劍華稱,這個筆名很容易聯系到陳衍的夫人蕭道管,蕭道管曾自号“蕭閑堂主人”,陳衍也就稱自己為“蕭閑叟”。1915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教科書時,陳衍用此名,一是紀念夫人,二為感懷蕭道管從1884 年馬江海戰躲避戰火于福州保福鄉,始學烹饪之故。

陳衍不但學富五車,而且“治家勤儉,極富生活情趣,以‘君子不必遠庖廚’自況,每當以詩會友時,常親自下廚作佳肴奉客”。

在這本書中也随處是福州方言。商務印書館老人蔣維喬曾回憶當時高夢旦與編輯的“釜鼎之争”:編輯認為陳衍用“鼎”字太古,不普通,不可用。而高卻堅持“鼎字乃日常所用之字”,二人争得聲色俱厲。高是陳衍的福州同鄉,對陳的表述自然心領神會。也許正是因為陳衍不署本名,才讓這部烹饪教科書長期被人遺忘。

陋舍不陋 詩情畫意

大光裡8号的院子是陳衍的故居,占地并不大,前後兩進,從第一進來到第二進内,不似常見的傳統後廳加廂房的格局,而是二層中式小樓和古厝相結合。從二進西側通道可以繞回天井,這裡有一道月亮小門相連。東側有一處花園,現在仍有居民居住在内。隔着鐵栅欄向内望去,花園小巧精緻,三角梅盛放,花園後面也是一棟二層木構小樓,屋前擺放着座椅和茶盤,陽光灑下來,很是惬意。

“陳衍是文人,他自稱此處為陋舍,但處處展現詩人的風雅情懷。”省文史館原館長盧美松稱,陳衍自嘲為“鳏居匹夫”,将二進命名為“匹園”。園内的小樓名為“花光閣”用以藏書。月亮門前原來有一個小池,門後為一小書屋,喚作“月中”。

福州這座院子裡,曾住着一位連魯迅先生都欣賞的大詩人

穿過月亮門,就是“月中”讀書處(包華/圖)

“花光二字取自陳衍妻、晚清才女蕭道管的‘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一詩。”他說,十多年前來故居内,還能看到“移花種竹剛三徑,聽雨看山又一樓”這副對聯,書寫者是“末代帝師”陳寶琛,而鄭孝胥書寫的“花光閣”三字匾也挂在閣上。

盧美松介紹,東側的小樓名為“聞雨樓”,為陳衍夫婦及衆詩友所作詩集、文論印刷之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