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幾天讀書看到一句古詩:“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個話題很有意思。
近十年來,因為大學生就業情況不好,很多家長已經不願意讓孩子考大學了,是以這種論調也常見,喜歡刨根究底的我今天就來展開談一談我的看法。
縱觀曆史,大部分上位者都是飽讀詩書之人,這首詩為什麼說書生沒用呢?
我們先看看百科怎麼說:這首詩是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全詩主要是為了個人的窮愁憤懑而發,俊逸但不深厚。
雜感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谶,春鳥秋蟲自作聲。
——1——
是書沒用,還是人沒用?
顧名思義,書指的是知識,那麼到底是知識沒用,還是人沒用?
我查閱了相關資料,作者黃景仁和洪亮吉并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洪亮吉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雖然後面因得罪權貴而下野,但并不貧困潦倒。
洪亮吉和他是好友,學習的是同樣的知識,讀的是同樣的書,高中榜眼,這說明知識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黃景仁這個人。
——2——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時勢造成的,還是有其他原因?
作者是生活在乾隆年間,康乾盛世是清朝最昌盛的時候,即便乾隆年間有所衰退,但時勢并沒有亂到如此地步,在這首詩裡作業也沒有提過其他原因,那這個書生無用就不是時勢造成的。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從這句詩中可以看出,是作者覺得自己屢遭白眼,才寫出如此潦倒的詩作。
換做現代職場,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個人原因,導緻他二十歲了還一事無成、窮困潦倒,這句詩要表達的其實隻是作者的懷才不遇。
——3——
為什麼作者會懷才不遇呢?
我覺得有三個原因導緻作者懷才不遇:
其一,詩學李白。
李白一生放蕩不羁,仕途不行就遊曆江湖,靠寫詩來抒發情感,表達不滿,他一生過的紙醉金迷,但最關鍵的是李白不缺錢。
李白從國小文習武,習武可是古代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學的東西。具體可以參考微網誌話題 #李白的錢哪來的#,大家把李白的家世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黃景仁雖然是書香門第,從小有祖母啟蒙,但父親不給力,從小家境貧寒,學李白的詩可以,但過日子可學不來。
其二,不懂經濟。
這裡的經濟,不單指賺錢理财,而是仕途經營。
證據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黃庚齡去世。同年參加童子試,名列第一,頗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進縣知縣王祖肅的欣賞。
既然收到知縣賞識,在當地頗有才名,就應該一鼓作氣,好好學習,認真考試,先當個公務員再說。古代的師徒制是終身的,有知縣提攜,自己的仕途走的更順暢,知縣也樂得收一個有才華的徒弟,以後官場上有所幫襯。
但他沒有!
證據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登衡山。夏,回常州。秋,參加江甯鄉試,同年邵齊焘去世,黃景仁認為知己已死,世間已無可留戀,便開始浪遊。
自己家境貧寒,上有老下有小,既然是讀書人,必定要走仕途,但黃景仁因好友去世就放棄所有浪蕩江湖,即便是在現代,這也不是什麼好榜樣,八成都要被扣上沒有責任感的帽子。
其三,頻繁跳槽。
1769年成為王太嶽的幕賓。
1771年成為太平知府沈業富的幕賓。
1772年成為朱筠的幕賓。
1775年在壽州正陽書院講學。
1776年任武英殿書簽官,任主薄。
1781年畢沅援助他為縣丞。
1783年5月25日去世。
看這個工作經曆,作者既沒有明确的職業目标,也沒有像樣的職業規劃,很随性的生活着,在去世前兩年還在換工作,并沒有跟着一個師傅走到底,也沒有好好賺錢,還花了大量時間遊曆。
是以,斷章取義的宣揚“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人都是不負責任的,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根本原因,其實也是我剛剛分析作者懷才不遇的三個原因。
——4——
現在大學生畢業之後真的過的不好嗎?
多的例子不說,我們就看看阿裡巴巴的十八羅漢:馬雲是杭州師範畢業,孫彤宇是浙江工商大學畢業,蔡崇信就更厲害了,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及耶魯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彭蕾也是浙江工商大學畢業。
還有網上流傳已久,草根逆襲的傳奇人物童文紅,從阿裡的前台一路做到副總裁,她畢業于國内一流學府浙江大學。
剛畢業的大學生和一個熟練的流水線勞工相比,工資可能會少,但十年後,二十年後,你能預估知識的複利有多少嗎?
很多做到企業高管或是已經做到管理層面的大學生告訴我們,知識能夠給你出人頭地的能量,也能讓你有眼高手低的借口,這中間的變量是人。
如果你能夠學以緻用,知行合一,即便不能成為像王陽明那樣的人,至少也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過的衣食無憂。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有道理的,沒看到黃金,是你的能力問題,學會高效學習、學以緻用才是我們成年人該做的事情,奉勸個别鼓吹讀書無用的人,不要再斷章取義毒害下一代了。